我的世界我的梦(姚明口述)

第46章


这几乎在跟韩国的决赛中毁了我们,因为他让刘炜在上半场得了四次犯规。刘炜是我们的首发组织后卫,而且是我队唯一能够突破对方紧逼防守的球员。他在上半场尾声因四次犯规坐在板凳上。下半场开始又上场,在第三节早些时候又被罚犯规下场。
  我们赢得亚洲冠军,最让我开心的,除了知道我们获得了进军2004年奥运会资格以外,也许是焦健参加了击败韩国队的比赛。他就是我以前提到过的那个―――因为没有有效护照而不能随国家青年队出国比赛的那个球员。他是首发阵容之一,但在最后一天,他们把他刷下了。他是刘炜与我的好朋友。有人告诉我他长得像昆丁・瓦伦天奴。当时我不知道谁是昆丁・瓦伦天奴,但只要他很帅,长了个大鼻子,那就是焦健。
  他也几乎没打成亚洲杯赛。在训练营的最后一天他们还需要作出决定,是让焦健去还是让另一个21岁的前锋莫科去。焦健年龄大得多,效力于北京队。他防守很努力,也能抢篮板球,球队从不需要担心他的得分能力。他能得分,但不足以打败你。他只是个跳投手,而且他的投篮姿势很难看。他投篮的那只手的第一个指头被切掉了,他投篮非常快,好像他拿不住球一样,但他的投篮不错的。有时侯比赛结束了,记者会说:“嘿,焦健今晚打得不错。他得了几分,8分吗?”然后他们会看着得分表说:“什么?他得了22分?”他就是那么个人。你在场上找不到他,但在比赛结束时你会发觉他得了好多分和篮板球。总教练想要莫科,但李元伟经理希望焦健能去,他最后成功了。现在在这两人中挑选已不是很重要了。这是球队的最后一个位置,而不管怎样这个球员的上场机会不多。
  焦健还是在和韩国队争夺冠军的比赛中上场了,他抢了个非常关键的篮板球,并在被犯规上篮得分,因此得到了额外的罚球。在赛后的颁奖仪式上,我把我的最有价值球员奖杯给了他并说:“这是为了那个上篮和罚球!”
  那次巡演中很多场比赛的场地地面很不好,有些球场连空调都没有,因此我们出了很多汗。在条件差的地面上出汗很容易造成伤害。在一次比赛前的早上两小时训练中,我扭伤了腿肚,但是CBA不可能让我缺席比赛。我不想这么说,因为希望我和队友得到一样的待遇。但是我知道很多人花钱是来看我比赛,而不仅仅是球队。尽管选择休息更明智,但可能的话,我还是想比赛,因为我们是在一个很小的北方城市。对那里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看我比赛的机会。
  1-3-1阵型对我们的教练蒋兴权来说,就好像是你起居室里一个非常贵重的椅子,你不能扔掉它,得向所有的人展示它,但是你从来不坐。他喜欢这个阵型,我知道其中的原因。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去看他指挥国家队打韩国队。这是中国队第一次面对1-3-1阵型,所以我们不知道怎么打。我们赢了比赛,那是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外线投手,吴庆龙,在最后三四分钟时共拿下了20分。他投了很多三分球,很远的三分球,很远,比如是离三分线5英尺外的三分球。在4分钟内他投进了6个,所有的球迷都疯狂了,他们在喊叫。那个时候,我一边吃着冰激淋一边看比赛,这是我第一次到现场看国家队打球。那就是我们的教练爱上1-3-1阵型的时候。因为尽管韩国队输了,他们用这个阵型领先了我们36分钟。
  我加入国家队的第一年,我们开了一个会,教练谈到了这场比赛,谈到中国队是如何拼命打球并在最后一分钟赢得了比赛。他特别指出那场球赛中上过场的球员,让我们看一看,所以叫他们站起来。我不记得了,大概有4个人站起来,我也站了起来,教练脸上的表情很诧异,问我:“你也在那儿?”“是的,”我说:“我是观众席上的球迷。”
                  
第十三章 我看中国篮球(8)
  
  我觉得中国的球员要想成为更好的球手得学会篮球英语。在英文中,你说“elbow(肘部)”,那么每个人都知道是在罚球区顶部的角落附近处。但是用中文的话,要花很多词语来描述这个点。或者比如说,“罚球区(thepaint)”,在中国,是叫“三秒区域”。如果我在中国说“去罚球区”,没人理解我说的意思。
  我们练习了很多挡拆战术,但是也有点不同。在中国,挡拆战术就是将球带给中锋然后 上篮,后卫基本上不投球,尤其是远距离跳投。在美国,后卫首先利用中锋作为跳投的掩护;第二个选择是后卫拼命来到篮下然后得分;第三个选择是让中锋做另外一个掩护然后再试一次;可能第四个选择是将球传给中锋让他去上篮,但前提是没有人防备他。在NBA几乎不可能没有人防备你。在NBA挡拆战术还有很多叫法。如果火箭队有人说“拿”,或者“拖”、“前面”,这些都是不同的挡拆战术打法。这些名字告诉你应该去球场哪个地方,站哪个位置,而且第一选择是什么。在中国,我们在不同的位置采取这个战术,但是我们没有特定的名字。用中文告诉队友应该去的地方花的时间太长,我们可能每次都会违反24秒内必须投篮的时限规定。
  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的知识。我理解他们为什么这么打,如同我了解为什么在NBA会比其他地方都会更多采用一对一盯人一样。这是因为许多球员的能力水平很高。有时候这可能是你的最佳机会,因为NBA的球队防守都很棒。在我和美国球员对抗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人能够运球这么快,或者投球距离那么远。
  对我来说,在NBA和在中国打球的最大差别之一是,NBA球员从来不表现出他们害怕。我在CBA盖了那么多次帽,使有些球员不再试着在我面前投篮。在1999到2000年赛季,我连续地在三场比赛中得了“三双”。大部分“三双”是指得分、篮板和助攻。但我的是指得分、篮板和盖帽(“三双”就是在三个方面都取得两位数成绩)。此后我只得过一次“三双”,那是在我CBA剩余生涯的下个赛季。几乎每个CBA球员都不再在跟我对抗时投篮了。我想在NBA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人人都想在我头上灌篮,没人害怕。如果我盖了他们一次、两次,他们会继续试。我喜欢这样。尽管这意味着我要做更多的努力,但是打球就是应该这样。
                  
第十四章 雅典奥运会:我是头狼(1)
  
  奥运会就像一座圣殿,吸引着全世界的运动员,当然也有我。84年许海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的时候,我才四岁……
  88年汉城奥运会,我记住了高敏,她好像在国际比赛当中没输过。她是“跳水女皇”,有她在,别人只能争老二…… 
  92年巴塞罗那,我记住了伏明霞,她得奥运金牌的时候才14岁。那一年我12岁,和人家没法比……
  93年,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我挺激动,投票的那天夜里我在家看电视等待结果。但是最后实在坚持不住,睡着了。第二天早上我妈告诉我,“我们输了”。我之后好几天都没精打采的。
  2001年,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我已经进国家队了,7月13日那天,我们正在集训备战亚锦赛,北京赢了,我们全队激动万分。我想,北京2008,我还赶得上。大郅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成员去了莫斯科,但在雅典,很多人和我打招呼,说在莫斯科见过我,还和我握过手。我从未到过莫斯科,我想他们指的是大郅,就和他们讲,“对不起,你们认错人了,你们在莫斯科见过的人叫王治郅,也是中国著名的篮球运动员。”
  2002年,我参加NBA选秀的当口,正赶上北京申奥成功一周年。当时,北京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我:“2008年,你正好28岁,最好的时候,会不会再给大家一个惊喜?”我的回答脱口而出:“到那时候,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我,而是一个精彩的北京,一个精彩的奥运会。”直到现在,这都是我最满意的一次答记者问。
  今年,雅典奥运火炬到了北京,我参加了火炬接力,而且是最后一棒,从颐和园湖心岛跑过十七孔桥,心里激动自不必说。当我从田亮手里接过火炬,转身举过头顶,再一看,好家伙,四周全是几百年的古树,还是小心点儿,千万别点着了,火烧圆明园的是谁?英法联军,那火烧颐和园的就是……不敢想了。等跑到桥上,心里就踏实了,后来看录像,在桥上跑步的那段镜头简直太漂亮了,不知道电视台的同志们是怎么拍出来的。
  我是在立陶宛集训期间得知自己将担任中国体育代表团入场式旗手的,所以此后的几天一直盼望开幕式早日到来。开幕式之前,大家提醒我别走太快,一进场我就提醒自己,“别太快,别太快”,到后来,我发现自己想走快也走不快,因为前面有其他代表团,还有引导员。我也曾盘算着如何摆Pose(姿势),但心里想的更多的是主教练哈里斯经常对我们队员说的一句话―――“别失误”!中国男篮夺得奥运会入场券不成问题,所以,我注定有很多次参加奥运会的机会。我已经参加了两次奥运会,悉尼和雅典,2008北京奥运会我肯定参加,至于以后,就看情况了,能参加几届就几届。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