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红颜知已赵四小姐

第83章


    
      但是,让张学良和赵一荻心绪不安的,除了美国的“绿卡”尚未办成外,在台湾也有一些后事急需处理。    
      1994年12月25日,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来到了。    
      此时,张学良和赵一荻已在夏威夷住了整整一年。虽然“绿卡”正在儿子闾琳等人的努力下有了眉目,可是美国移民局必须要在得到台湾的相关资料到齐后,方可让两位老人如愿。就在这时候,张闾芳忽然从台湾秘密飞到了夏威夷。    
      张闾芳是五弟学森的次女,现在仍住在台北。早从1960年张学良有了些许自由时起,张闾芳就充任了张学良的秘书。今天想不到闾芳会在圣诞节这天匆匆赶到了。    
      “大哥,这次闾芳从台湾来,是专程向您祝贺节日的。当然,她还要向您汇报台北那些收藏品将要拍卖的情况。”张学森带着女儿来到临海的希尔顿酒店15层楼的客厅里,在张学良乘坐的镀镍轮椅前,父女俩将一束野百合奉献给了这位世纪老人。    
      张学良对张闾芳的到来十分高兴,他说:“闾芳来此过节是一件幸事,因为以往在台北过圣诞节的时候,都是她替我们点上圣诞树的灯盏,也是由她来装扮圣诞老人的啊!”赵一荻闻知闾芳到来,也迎迓出来问候。小小的客厅里顿时弥漫着欢快而温馨的节日气氛。    
      夜幕渐渐降临了,夏威夷的大海被笼罩在一片夜色中。宛若一块硕大无朋的黑色宝石。在张学良租用的那套公寓房间里摆下了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席间,张学森向大哥请示:“绿卡”现在已有眉目,是否可以向外界公开他在美国正式定居的消息。    
      张学良却坚决反对公布消息。他说:“现在还不是时候,我还只能说来美国探亲和养病。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绿卡的问题。而是……”他的担心显然是台湾方面可能从中加以阻挠。    
      张闾芳在张学良对自己能否真正实现在美定居忧心忡忡的时候,首先提出了尽快出售台北北投复兴岗住宅和退租天母公寓的问题。    
      1993年秋天,张学良在台湾生活的最后一段时间,身体欠隹。他曾经在92岁那年因为脑溢血住进医院进行治疗,荣民总医院恰好地处台北的天母地区。为了治病的方便,他和赵一荻在天母临时租用了一幢高级豪华住宅。    
      是年冬天,张学良夫妇飞美之前,为了不引起外界的注意和猜测,故而该房始终没有退租。现在,由侄女张闾芳在台北代为处理。她已将位于台北复兴路70号的老宅出售给一位新加坡巨商。当前最急于解决的是天母房退租的问题。因为那幢空闲的房子每日还要耗去张学良的许多开支。    
      张闾芳见张学良还在那里迟疑着,就开始劝他说:“在天母的房子虽然到现在也不退,可是仍然免不了受到人们的猜测。台湾当局对此也有所察觉,因为任何事情的保密总是有限度的。北投旧宅出手以后已经有人猜测您老人家可能不回台北了。他们都知道那所老房子您住了30多年,而您又非常恋旧,特别是您第二次到美国探亲的消息传开以后,凡是聪明的台湾人都知道您的归宿已定。因为您毕竟是一位有思想的政治家啊!”    
      张学良不以为然地说:“我算什么政治家,我希望现在所有的人都忘记我。我不希望作名人,我所以要激流勇退,到这个不引人注目的海岛上来,就是为了从世界上淡出。可是为什么台湾还有人盯住我不放呢?”    
      张闾芳对张学良可谓尽职尽责。早年在台湾时她作为张学良的晚辈和秘书,为解老人的思乡之苦,她曾经亲自到祖国大陆的沈阳拍摄大帅府和抚顺元帅陵照片,以慰藉少帅的眷眷之心。她深知老人恬淡无争的心境,也知道他始终对50年的幽禁生活余悸在心。所以,张闾芳发现大爷仍然不想马上处理天母房产,情知不可强求,遂不再劝。    
    
第四卷 冬第五章 香殒神谷(5)
    两天后,张闾芳见大爷的心情稍好,决定再谈文物拍卖一事。因为这是她此次专程到夏威夷的主要原因。张学森也决心帮助女儿劝说张学良,尽早将台湾的所有后事一一办妥。    
      张闾芳告诉张学良:自从他在台北北投复兴三路的旧宅出手以后,许多房内的家具都尊从张学良本人的意愿,由闾芳出面分别赠送给喜欢收藏张学良物品的朋友们了。让他们留作纪念,并没有收一分钱。这些朋友们都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并没有看做是一般的泛泛相赠,      
    都当成一种无价的文物加以收藏。由于张闾芳知道她大爷一生淡泊名利,所以,对那些得到家具和小什物的友人们纷纷上交的一笔数目可观的台币与美钞,张闾芳都一慨坚决地谢绝了。但是,对于在台北复兴岗70号旧居里保存下来的一批收藏品(都是张学良1947年由大陆迁台前所带来的珍贵文物),张闾芳却没有轻易外送他人。    
      最近,索思比拍卖行正在准备拍卖一批贵重的文物,并且通过关系设法找到了负责管理张学良旧居的张闾芳女士。索思比拍卖行十分希望能对张学良将军从前的收藏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拍卖,以期引起拍卖界的震动。    
      张闾芳对索思比拍卖行如此设想与筹划非常赞成。因为在此之前,大爷张学良在临离开台湾去美国前,早已经将他由大陆上带来台湾的数万册图书,都无偿地损献给台湾的“东海大学”图书馆进行收藏。    
      当时,包括闾芳在内的所有亲友都对张学良的损赠感到震惊。因为那批图书是非同一般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仅有孤本和世间罕见的善本书籍,甚至还有许多当年张学良在贵州幽居时期,费尽气力托人从监禁地外边买到的明史书籍。有些则是他和夫人赵一荻在贵州阳明洞油灯下搜集整理的《明朝野史》和张学良潜心学习《明史》的心得笔记。对于后人来说,那些随同少帅千里迁徙的图书,其价值早已远远超过了图书的本身。特别是那些留有张学良眉批的书籍,将来完全可以当成近代文物高价出手。可惜的是,张学良却一文不取地悉数捐赠给学校。    
      张闾芳认为:现在张家在台北旧居里尚剩余许多珍藏品。都是她没有舍得轻易外送他人的珍贵之物。所以,她主张将这批文物交给索思比拍卖行去处理。因为这批收藏品张学良无意带往美国,而张闾芳不主张外送于人。张闾芳的考虑是:张学良夫妇晚年将在夏威夷渡过。不仅他们的衣食住行需要钱,而且两位老人也没有治病和养老的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将不能留在身边的文物古董出手换成养老资金,不是两全其美吗?    
      “公开……拍卖?”但是,信奉基督且又格外虔诚的赵一荻听了张闾芳的话,不由一怔。在她听来这种事情就俨然是一个令人惊愕的童话。张闾芳说:“就是需要拍卖。因为那批东西十分珍贵,白白送人我的心不情愿。拿到美国来也不合适,它们终究是国宝啊。所以它最好应该留在祖国的宝岛上才好。”    
      张学森也拿不定主意。他只好请大哥来决断。张学良这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将军,在经过短暂的沉默以后,似乎对侄女的打算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他表态说:“如果确是文物,将它们留在自己的国家里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总觉得在台北的宅子里早已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文物的东西了,什么东西值得到索思比拍卖会上去兴师动众呢?”    
      张闾芳却将一张清理的单子递给张学良。她告诉老人说:“我已为您老人家认真地清点过了,那些早在北平时期就带在身边的古画之中,大多是荣宝斋的珍藏品,那些东西都是您老人家用自己的钱买回来的。像明代画家徐渭的《萄葡图》、陈洪绶的《莲花鸳鸯图》、清代郑板桥、石涛和任伯年等名家的真迹,现在都十分有文物价值。既然您无心收藏,当然可以拿出来换些钱花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再说,现在你们两位老人在夏威夷出钱租用高级公寓,如果手边没有钱用怎么行呢?”    
      张学森见他大哥和赵一荻对此都踌躇不定,也劝道:“闾芳的话也不无道理,现在你们年纪大了,既然不打算在台湾继续生活,又不想继续收藏那些书画,通过正当的手续将它们易手他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即便台湾当局知道,也是纯属您个人的私事,他们无权干涉。何不就按闾芳的意见去办?”    
      张学良良久无语。最初他对将自己的收藏品用公开拍卖的方式去换取一笔生活费用的作法,确实难于接受。后来听了张学森父女的劝告,心中渐渐由困惑转为理解。他虽然同意进行拍卖,可是却仍然顾虑重重:“闾芳说得不错,那些收藏大多都是我当年自己出钱从荣宝斋里买来的,可以说是地道的私人财产。按理说将它们卖掉也无可非议,只是用拍卖的方式是否合适?”    
      由于张学良和赵一荻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对文物公开拍卖一事,一时无法接受,张闾芳见不能马上说服老人,只好暂且搁了下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