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第2章


虽然周代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我们要清楚,这个“莫非”是名义上的。天子呢,它名义上是所谓天的儿子,因此拥有了上天授予他的这块土地。然后他把这块土地分封下去,这个就叫做封建。封,是什么意思呢?封是划定疆域。封的办法,是国与国之间有个国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里犁一条沟,把这个沟里边的土翻上来,在土上面种树,这个叫做封,就是说把这一片划给你了。建,是什么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国君。不但给你封了一块土地,还给你指定一个国家元首,这个叫做建。“封”和“建”这两个合起来,就叫做封建。这个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封建了诸侯国,诸侯得了这块领土以后,怎么办呢?他再封建——把他的土地再分下去。分给谁呢?分给大夫。那么大夫拥有的那块地方叫什么呢?叫做家。所以那个时候全部疆土是分成三个层次的治理机构,就是“天下”、“国”、“家”,“国”和“家”是分开的。这个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个天下,许多国家;一个天子,许多国君。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就把这个封建制度给废除了,代之以郡县制。什么叫郡县制呢?就是原来诸侯的国,现在我把它改成郡;原来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县。郡管县,郡和县都直属中央政府,不再分封——也就是一个政府、一个主权、一个领袖、一个国家。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秦始皇实行这个制度大概有十几年之久。
  秦始皇死了以后,秦王朝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汉王朝。 那么汉王朝建立以后,是实行周朝的封建制呢?还是实行秦朝的郡县制呢?这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最后汉高祖刘邦采取了一个妥协的方式,走一个中间路线,也就是在中央周围,京畿地区,即首都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秦朝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则实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这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我们不妨称之为“一朝两制”。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国家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做“藩”呢?“藩”是什么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都被称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的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自己主权的,也是有自己财源的。
  不过,汉高祖刘邦虽然实行“一朝两制”这样一个方案,他还是留了一手的——做了一个规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异姓王。就是说,只有我们姓刘的,作为皇帝你可以封他一个国王;不姓刘的,姓吕的或者姓别的什么,那你只能封一个侯。所以你看,汉代的贵族,王侯分界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刘的,其他人只可以封侯,比如卫青、霍去病——你可以封非皇族的贵族为侯——刘邦就是留了这么一手。
  后来刘邦去世,吕后执政,就破坏了这个规矩:她就封姓吕的做王,这在历史上被视为乱政。吕后死了以后,大臣们就起来商量说要把这个事摆平。那么请谁来摆平这事呢?找太尉周勃。因为周勃手上有军权。于是大家找到周勃,说周勃你来出面,把这个事情摆平吧!因为出头摆平了这件大事,所以周勃是一个大功臣。周勃是谁呢?周勃就是我们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看到的那位平定七国之乱的太尉周亚夫的父亲。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吗?现在看来,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说吴王刘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吴王刘濞是什么人呢?是刘邦的侄子,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古人把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老二,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刘邦的哥哥叫刘仲,也就是刘二。这个刘二,他是个没用的。刘邦当时也封了一块地方给他,他守不住。但他儿子刘濞很能干,也很勇敢,会打仗。刚好当时吴楚那个地方刚刚收归中央,刘邦一想,吴楚这地方也不能不派个能干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刘濞你去吧,就把刘濞封做了吴王。
  封完了以后,刘邦就后悔了。他说,刘濞这个人,我怎么看他有“反相”,这小子将来是要造反的。但是君无戏言,你封都封了,怎么能收回来呢?刘邦只好摸着刘濞的背说,孩子,五十年以后东南有人作乱,那不会是你吧?咱们天下姓刘的可都是骨肉啊,你可别干这个事!刘濞马上跪下来说,臣不敢。
  事实证明,后来刘濞是造反了。但是刘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的呢,还是叫晁错逼出来的呢?晁错的理论,是认为刘濞必反。因为我们知道,当时的藩国,它是独立王国,有独立主权,有自己的财税,有军队,有领土,有政府——是这么一个东西。你说它在这个中央政府的外面,说它能保卫中央,这个事情不大靠得住。何况像吴王刘濞,他处的地方是在现在江苏那一带,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国。《史记》上说“煎矿得钱,煮水得盐”。当时用的是铜钱,那个地方产铜——大家知道现在江南有个城市叫铜陵,就是出产铜的地方——吴王自己开铜矿,开了铜矿以后他就铸钱,把整个国家都变成一个印钞票的机器了,所以他有的是钱。另外,吴国地处海边,他可以晒盐。盐在当时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商品,很赚钱的。尤其是边远的地方没有盐——人不吃盐是不能活的——盐可以卖大价钱。 所以说刘濞很富有。这样一个国家在中央王朝的外面,是很让人不放心的。所以,中央朝廷就要抑制它,而抑制的办法就是削减它的领地,不要让它这么大——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后天再切一点,一点一点把它的地方切小,这个就叫做削藩。
  那我们想了,这个削藩,那些藩王们会愿意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他们不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既得利益,你说一个王侯他拥有这么多的既得利益,谁会心甘情愿地供奉出去?就是阿猫嘴巴里一条鱼、阿狗叼着一块骨头,你也夺它不走。一个国王的既得利益,你说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不赞成,这个事情眼看搞不成了。汉景帝也很担心,就问晁错,你看这个事情弄下去他们是不是会造反?
  晁错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现在削,他反得快,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将来削,他反得是要晚一点,但是危害大。为什么呢?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来越强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满的时候把他掐死。等他羽翼丰满了,他还等着你打他?哪有这么好的事!晁错这句话说出之后,汉景帝就下了削藩的决心,这就惹出了吴楚之乱,又叫七国之乱。
  现在看起来,晁错提出削藩策有一个前提,就是吴王刘濞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还不如去削。吴王真的会造反吗?现在从史书上,我们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证据。后来七国之乱平定之后中央军在吴楚两国也没有找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没有证据,只有那个邓公说了句“吴王为反数十年矣”,那也就是说“想当然了”——当然有一些蛛丝马迹,比方说吴王干了什么事呢?他干了这么两件事。因为他不是自己会铸钱嘛,他不是自己能产盐嘛,他不是很有钱嘛,于是他就把这笔钱抵了老百姓的赋税,就是他吴国的老百姓是不要上税的,这个上缴给中央政府的税收,我刘某人给你们缴了——这是叫收买人心。第二个证据是他专门收买亡命之徒,就是不管哪个地方犯了罪的人,你只管往吴国逃,逃去以后他都给收容下来。就像后来《水浒》里面的小旋风柴进似的,有一个大庄园,谁犯罪都可以躲我这儿来,官府不敢抓,那不就是要造反吗?吴王就干了这些事。
------------
冤死的晁错(上)(3)
------------
  但是,拿这些个事抓吴王谋反,实际上也是证据不足的。当然晁错也抓了藩王们的一些其他碴子。 比方说楚王——这个我们在电视剧里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说楚王你在太后丧期内乱搞男女关系,罪大恶极,就这么着把楚王给抓起来了。说实在的,一个王爷搞了两个女人,恐怕只能算小节吧,也不能算是谋反的证据啊!另外还有胶西王,卖了官收了钱。卖官这个事是从秦始皇就开始的,和尚摸得,我摸不得?秦始皇可以卖官,我就不能卖官?这都不能算是太多的证据。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站在后人的立场上,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晁错的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吴王刘濞不反,不等于他儿子不反;吴王刘濞今天不反,不等于他明天、后天不反。你看曹操没有反,曹操的儿子反了吧 ?还有明成祖朱棣,他也曾经是藩王,是燕王,封到北京了。朱元璋一死,朱元璋的孙子——因为他的皇太子已经先死了,由皇太孙朱允继位——建文帝一上台,朱棣就反了,打出的旗号刚好就是吴楚之乱的旗号——“清君侧”,就这么反了嘛。所以这个藩国太强大了,对于中央政权是个危害,这一点肯定是对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因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证明刘濞是会反的,我们不能这样反推。但是应该说晁错这个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谋远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