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春秋

第163章


 
    因为情况是很明显的,日本为了本土决战,以及防备盟 
军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否定冈村宁次往西南深入冒险,严 
令将部队集中到海口,以便增援本土。既然如此,就不必作 
静态的牵制;大可放手攻击——战略家、政论家一直在鼓吹、 
在强调的是,日本派遣大量部队侵华,是自陷泥淖,来得去 
不得;现在不正就是日军归心如箭,急于从沼泽中拔出泥腿, 
溜之大吉;而中国应该拖住它的时候吗? 
    赞成金雄白的主张的人,甚至还作了这样的一个譬喻,例 
如有流氓自道急人之急,侵入良善人家,软哄硬骗,盘踞不 
去;哪知多行不义必自毙,此流氓之家遭人袭击,已经失火 
了;流氓急于脱身回家救火,那末与他暗中有不共戴天之仇 
的人,岂不应该乘机反抗?这个流氓为了根本有失,无心恋 
战,一定是采取只求摆脱的守势;那时就岂不容他脱身,让 
他眼睁睁看老巢沦为一片瓦烁,岂不也是绝大的胜利? 
    但周佛海不听。虽说书生之见,纸上谈兵,毕竟也有其 
可取之处;而所以连考虑都不考虑的最大原因是,不管军统 
也好,三战区也好,都只能由他配合对方的要求作必要的因 
应行动;而不能由他作主来采取任何战术;更不用谈战略了。 
  
  
    到了民国34年6月初,任何公共场所都在公开谈论日本 
人在哪里惨败,怎么样惨败;以及蒋委员长最近发表了什么 
令人兴奋的谈话?常挂在一般人口头上的一句话是"天快亮 
了!"而且大庭广众之间,公然有人指出"中央储备银行"钞 
票的花纹中,分散隐藏的"中央马上来"五字——看清楚了 
的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是谁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的。 
    金雄白既兴奋又苦闷,与周佛海的接触当然亦更密切;一 
天傍晚,周佛海跟他说:"有件事要请你赶快办。中央要我办 
一个规模比较好的印刷厂,作为反攻开始以后,敌后宣传之 
用。这件事要快;请你负责筹备。经费不成问题,向我要。" 
    "钱是小事。"金雄白踌躇着说:“印刷器材都仰给于国外; 
海运中断,来源缺乏,只有去找存货。这时间上就很难说了。" 
    "一定要想办法!"周佛海近乎不讲理地说:"没有办法也 
要有办法。" 
    金雄白灵机一动,顿有无比轻松之感;原来他早想结束 
《平报》,却以种种顾虑,下不了决心。现在他为他自己找到 
了一个绝好的理由;迟疑犹豫,一扫而空,所以觉得轻松。 
    "没有办法中想办法,倒逼出一个很好的办法。我把《平 
报》停刊;不必另起炉灶,留用原有的员工设备,留待他日 
之用,如何?" 
    "很好!就这样,请你马上进行。" 
    于是金雄白找了个清静地方,一个人先盘算停当;然后 
在半夜里,坐车到报馆,等总编辑王治明看过"大样",邀他 
一起到亚尔培路2号去消夜。 
    关起门来,樽边密谈;金雄白将决定停刊的缘故,告诉 
了王治明,问他的意见。 
  "这是为了国家的需要,我完全赞成。不过这是机密,不 
便向同仁公开;总要有个合理的说法才好。" 
  "是的,我想过。反正大局如何,大家都很清楚,只说办 
报没有前途,决定改为印刷所。"金雄白又说:"这话也不必 
太早宣布;目前请经理部先准备,该收的广告费、报费尽量 
收回。订户奉送报费一个月,预收的要退回。" 
    王治明点点头问:"定在什么时候停刊?" 
  "6月底。" 
  "有20天的工夫,够了。"王治明又问:"向读者报告停 
刊的原因是什么?" 
  "我现在所想到的是,以战时节约物资为理由。这篇停刊 
词我自己来写。" 
  "当然非如椽大笔不可。"王治明很仔细地想了一会,"有 
两个问题,现在要考虑,第一是留用人员的薪水——。" 
  "那不成问题,《海报》只谈风花雪月,照常出版;《海 
报》逐月的盈余,可以维持《平报》同仁的薪水,虽然还差 
一点,仍旧还可望自给自足。因为《平报》一停,广告客户 
转到《海报》,收入还会增加。" 
  "嗯、嗯!"王治明接下来说:"第二个问题,实在是我的 
建议;现在白报纸缺货,得要想法子弄一批存起来,一旦要 
用时,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一点不错!你有什么好办法?" 
    "很简单,我们多报配额,少印报。一天积余20吨,10 
天就是200吨。" 
    "好极,好极!此法甚妙,准定照这样做。" 
    于是从第二天开始,便少印了好些报;但对"宣传部"却 
以时局紧张,报份增加,要求提高配额。不过,问题是多报 
少印,一进一出所积余的大量白报纸,需要善作处理;如果 
存在仓库,到有紧急用途时,只怕无法提取;摆在报馆,未 
免惹眼,万一有人检举,真赃俱在,很难解释。 
    想来想去,只有凭一道空心的夹墙,作为贮存白报纸之 
用。以原定的一天20吨为目标,到停刊那天,预定可以容纳 
400吨左右的夹墙中,也差不多堆满了。 
    《停刊辞》见报那天,自然引起社会普遍的注目。以"战 
时节约物资"为由,并不足取信于读者;因为大家都知道,无 
论汪政府或者日本方面,都希望宣传鼓吹的工具越多越好,物 
资再节约也不会节约到报纸上。除非大局已到了宣传鼓吹亦 
无用的程度,才会停刊。 
    当然,有许多事业上的,交情上的亲友来打听他停办 
《平报》的真正目的是什么?金雄白只说:"就是《停刊辞》上 
的那些话。" 
    《停刊辞》上的话,有几句的弦外余音,耐人寻味,而终 
于为宪兵队识破机关;金雄白亲自执笔的这篇文章中说:"国 
家如果需要我们,我们将随时期而效劳。"这句话便是指改办 
印刷所而言;日本宪兵队认为语意暧昧,大动疑心。最不巧 
的是,杜月笙恰好在《平报》停刊之前,到达浙东淳安;此 
地是戴雨农所领导的忠义救国军总部所在地,所以杜月笙此 
来极可能是为了策划东南地区,特别是上海方面如何接应国 
军反攻,而《平报》迟不停,早不停,恰于此时停刊,其中 
定有关联,已决定采取行动,要求金雄白解释——解释得不 
够圆满,座上客立刻就会变成阶下囚。 
    得到这个消息,金雄白又惊又喜;但亦不无疑惑,杜月 
笙的健康状况极差,溽暑之际,长途跋涉,来到这个生活起 
居及医疗条件,远不及重庆的浙东小城,有必要吗?如说指 
挥策应,仅有电台可用;而且在重庆有副完整的班底,应比 
在淳安方便得多。于是,金雄白首先就找唐世昌去打听;证 
实了杜月笙已到淳安,一行7人,除了两名佣人以外,其余 
是顾嘉棠、叶焯山及一个胡秘书、一个名片而为名医的庞医 
师,都是金雄白的熟人。 
    谈到杜月笙何以不坐镇重庆,遥为指挥,而须亲临并不 
能发生太大作用的浙东;果然有段内幕。 
  
  
    民国34年夏天,财政部决定调整"黄金储蓄券"的价格。 
原定的办法是,存入法币两万元,期满取黄金一两;调整的 
幅度是百分之五十,每两三万元,一日之隔,升值一半,自 
是暴利。 
    这当然是绝对机密的决定,但有极少数的人,或者消息 
灵通;或者脑筋灵活,仍旧大发利市。有个省银行的经理姓 
潘,接到财政部长从重庆来电话,垂询一事;谈完了,部长 
问道:"黄金储蓄券销得怎么样?" 
    "差不多了,差不多了!"潘经理随口回答。 
    "你查一查,没有销出去的都把它收回来好了。" 
    "是、是!" 
    挂断电话,这潘经理心想,抗战以来政府销各类公债;销 
"美金储蓄券",唯恐销行不尽;何以对"黄金储蓄券"竟似 
不愿多销?看起来此券身价看涨。法币日益贬值,倒不知收 
买"黄金储蓄券"保值为妙。 
    这样一盘算,立即调动了一笔头寸,将分销各处的"黄 
金储蓄券"都由他一个人包了;而且发了一个电报出去:"本 
行承销黄金储蓄券悉数售出,特行报备。"没有几天,财政部 
正式公告,调整黄金储券价格。这个潘经理一念之间,发了 
一笔大财。 
    消息灵通的人之中,有一个是专为国家银行印钞票的大 
业公司总经理李祖永;这天周末中午餐会,无意之中听得有 
关金储券的一言半语,判断下星期一就会调高售价。他自己 
不敢捡这个便宜,将这个情分送了给杜月笙,仆人密语,坚 
劝杜月笙以一千万法币购进500两,转眼之间,可净赚黄金 
170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