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

第5章


    黔西糍粑|纳灰村,位于贵州黔西南州兴义市郊万峰林风景区下五屯,是一个布依族聚居的村寨。纳灰村的游客不多,随意去村里任何一家都可以学习打糍粑的技术。做糍粑的头天就要把精选的糯米用清水泡在桶里,等完全泡涨了,就装到专用的蒸饭器具—甑里去蒸。甑是用厚厚的木片箍成的,直径通常在半米左右,上宽下窄,下部置一竹篾片编成尖顶斗笠形的隔板,既可以使米不沾上锅里的水,又方便蒸汽进入。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将蒸好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打糍粑讲究快、准、稳、狠,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糊的有韧性。把打好的糍粑从石臼中取出,放在事先铺好一层黄豆粉的簸箕里,进行最后的加工。在手上黏蜂蜡或茶油,从糍粑上取下一小块,搓成坨,然后压扁,包上黄豆粉、芝麻、引子(也就是苏麻等佐料),一个热乎乎的糍粑团就做好了。
    客家糍粑|在梅州客家地区,每逢传统节日或家庭喜庆,都有做糍粑的习俗。糍粑的制法是:取上等糯谷,最好是壳薄质软的红谷糯,经加工成白净的糯米。用清水把糯米浸透,放进木甑里蒸糯米饭。再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而成。因此,客家人把做糍粑叫“打糍粑”。舂糍粑的杵槌,要用光滑的木杵,糯米饭粒便粘不住。经过用力舂捣,使之成羹状,然后做成如鸡蛋般大小的糍粑。蘸上炒米、花生、芝麻、黄糖等配制的作料粉,吃起来柔韧鲜滑,香甜可口。客家农村有句俗话:“十月朝,糍粑子碌碌烧。”说的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做的糍粑热气腾腾。
    闽清糍粑|在清代古民居荟萃的闽清坂东镇,糍粑是当地人用当地优质糯米经水泡后,放进饭甑蒸熟后倒进石臼,一人用木杵舂,一人不停翻动,直舂到米饭黏稠如泥状,挑起不断为止,民间俗称“打糍”。然后装进盆里,加香油点润,用手搓成块,搓成丸,放进装有炒熟磨细的芝麻、花生、豆、糖的碗中滚过沾满后即可食用。味道清香,甜润可口,舒气和胃,多吃不腻。考究的吃法是将糍粑搓成丸子,和肉片、菜梗、香菇、墨鱼、大蒜、辣椒等一起拌炒,香辣可口,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
第一部分 第15节:糍粑(7)
    涵舍故事
    糍粑的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位落难的大臣,名叫伍子胥,他因报仇从楚国来到吴国,想借兵讨伐楚国。当时吴王阖闾深得伍子胥相助,因而坐稳江山。很快,伍子胥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得以报仇。
    一次,吴王令他主持修建历史上著名的“阖闾大城”,以抵挡外来侵略。大城建好之后,吴王十分高兴,但伍子胥却一直面露愁容,他深知为臣之道,自己多年来结下无数仇家,恐怕日后吴国朝廷也难以容他。一日,他回到大营,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不知居安思危,以后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他日我伍子胥一命呜呼之时,若国家罹难,百姓遭殃,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挖地三尺,便可以找到解一时之困的食物。”后来,吴王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听信小人谗言,屡次不顾伍子胥犯难上谏,竟逼得伍子胥自刎而亡。是时,越王勾践经过多年的卧薪尝胆,准备一举拿下吴国。勾践大军攻城时,正值年关,万物萧瑟,城里的民众饥寒交迫,不久就断了粮食,一时间,饿殍遍野,正如伍子胥生前所料,吴国和吴国百姓陷入困境。在此危难之际,伍子胥的亲信突然想起他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派人拆掉城墙,挖地三尺,他们惊奇地发现,城基竟然是由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垒成的。原来,伍子胥在建“阖闾大城”时,将大量的糯米蒸熟并压成砖块放凉后,垒成城基以备不时之需。人们纷纷赞叹伍子胥的雄才大略。大家将糯米砖石掘出,敲碎,重新蒸煮,分给全城的百姓吃,这样,吴国才得以免受灭国之灾。
    后来,在楚地一带,每到丰年年关,人们都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纪念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有的地方的糍粑为圆形,大大小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有的地方又将糍粑称为“年糕”,寓意吉祥如意,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第一部分 第16节:木盆盛满漂流声(1)
    木盆盛满漂流声
    正文
    如果我有两条命,我一定拿一条做一个快乐的木匠。
    听到这个,你会吃惊么?你一定不明白当木匠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那一天的午后,我在靖港保健街上,看见于爹一摇一摇,像只公鸭子往前面猛赶,旁边打铁的卖药的卖茶叶的,还有姚记的坛子菜,都在和他打招呼,他还使劲往前走,谁都不想理了。看见于爹这么自在,我来了兴致,说:“于爹,等下,我要和你去做木盆。”于爹半眯着眼睛,速度一点没减,说:“莫来,莫来,我要困觉。”
    这个木匠很会享受啊,我决定去查验一下。从保健街往西走一点,不用过那个石拱桥就到了。我偷偷靠近他的铺子,看到他真的困了,靠在竹躺椅上,把扇子扔在一边,木器店的门半掩着,午后的阳光晒进铺子里有两尺,都堆在刨花上,还有小虫子在里面飞舞,他就在阳光边睡得很舒服。那些工具随手散落着,他可以随手把它们拾起来。
    我不是木匠!这个事实让我别扭起来,我甚至都有点开始嫉妒了,我挤不进于爹的时间,他的时间只属于他自己,不属于我。
    想实现当木匠的愿望,我必须要耐心点。等阳光漏进窗子只有三寸的时候,他终于醒了,对我说:“崽伢子,你进来咯。”他算是我的师傅吧,我得靠他才能过一点点的木匠瘾。我们终于要开始干活了,这时候天气还燥热得很,于爹的头顶上有一个铁吊扇,连漆都没有。他就打开电扇,这电扇其实很老,一直转了二十年,这是作坊里唯一的电器了。于爹说这是飞行牌的,广州生产的,非常好,让人凉快,刨花也吹不起,所以就一直没有舍得换。于是,我和他一起劈木头,刨板子,弄出一大堆板子。第二天,我们要把它箍成木盆。
    有人打电话要来找我,我也说:“莫来,我要做木匠。”
    做主持啦,接受访问啦,这些我统统都不记得了,现在的我就是个木匠,别的我都不太愿意记得,谁也打搅不了一个木匠的幸福,可见做木匠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漂流记
    小时候,我曾经在山坡上嚼着甘草根,看着满山青草的起伏,它们是我幻想的海浪,风中摇摆起伏的青草可以带来很丰富的联想,像钢琴在被无形的手弹奏着,像无数大军正在发起浩大的进攻,也像某个人悄悄躲在里面,也许里面真的藏了一大群人呢。我眯着眼睛望着太阳,一发呆就是好几个小时,我的幻想像银币一样闪光,那里面什么内容都有,宝藏啊,旅行啊,飞翔的帽子啊,女孩啊,坦克啊,假如是在课堂,我就会随手画下这些家伙,很有可能被老师收缴,然后是毫不留情地驱逐。当然还有木盆,我希望家里的木盆可以载着我漂流,一直到很远的地方,那有溪谷有鲜花的地方。
    木盆,就是漂流的使者,好像只有坐着它,才能顺流而下,抵达开满鲜花的溪谷。假如你真的想流浪,不必选择什么飞机和自驾车,放下那些扮酷的玩意吧,木盆就是个最好的东西,里面有很深的禅意。唐僧不就是躺在一只木盆里漂流到庙里面,而后成了和尚的吗?玄奘西游,应该是从那只木盆开始的。木盆,其实是很多人的宿命,他们在木盆里洗了人生的第
第一部分 第17节:木盆盛满漂流声(2)
    一个澡,木盆让人生的最初啼哭变得安静,诺亚方舟也无非是一只大木盆,它里面能装很多人,只是因为它实在太大了,别人才会认为那是一只船。
    很多年以后,我明白木盆就是我童年的奥德赛,因为木盆,我的漫游没有任何界限。我经常忘掉时间,在太阳烧到山坡的那一头之后,空气开始潮湿起来时,我吐掉甘草根,从山坡上跑下来,浑身脏兮兮,穿过窄巷回到家里,等待我的是母亲温柔的呵斥,然后她把我装进一只大木盆中,给我洗掉山上的污泥。那只木盆在我家的堂屋中,像一朵盛开的巨大睡莲,在氤氲的蒸气中,我真的感觉我漂流到了仙境。童年盛开,母亲的眼神透过蒸气我看不清,但她在我肚子上摩挲的手是如此纤细,它在水里划动,木盆盛满飘来飘去的声音。
    我想,假如我有一只更大的木盆,我该坐着它漂向哪里?
    后来我读到这样的诗句:“刨花像浪头散开,消失在海天尽头,木纹像波动的诗行,带来岁月的问候……”
    我明白了,原来所有人的童年就是这样沿着木纹展开,但只有少数人长大后还会记得。安徒生和这个中国诗人是其中的两个,他们都声称做过笨拙的木匠,他们在刨开木头的时候,新鲜的回忆也暴露了出来,这种劳动让他们充满灵感。比如,拇指姑娘会在胡桃壳里漂流,美人鱼在享受气泡。或许,当刨花升起的时候,也总有诗句在一起泛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