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荆轲

第21章


作曲家:我的确是不想伤害阿三啊!
钢琴教师:你是多么虚伪。是你把我推上绝路,这场戏真正的导演是你。你多么深刻啊,像个大法官一样开设道德法庭,像个大侦探一样进行推理练习。你不但是个作曲家,你更是个逻辑学家,丝丝入扣,鞭辟入里,你把我说成是杀人凶手,你起码是我的同谋,我欠阿三半条命,你不但欠阿三半条命,你还欠我儿子一条命,你还欠我的一条命——我也许还能活下去,但活着的仅仅是肉体,我的心已经死了……
第六节 诀别
一道灯光照亮了舞台上的牢笼,笼中的人扶着铁棂站起来,他身上的镣铐哗啦啦地响着。
钢琴教师着一袭黑裙,站在牢笼前,沉默不语。
锅炉工:(尴尬地)你……你来了……我还以为你不会来呢,我没有什么事,就是想见见你……
钢琴教师:(把一个包裹递进去)我给你带了点吃的。
锅炉工:我吃饱了,政府让我点了菜,我点了红烧肉,烙大饼,马牙蒜,羊角葱,吃得饱饱的,现在还打嗝呢……哎,进城十年了,还是忘不了这些东西,我知道你嫌我嘴里生葱生蒜的气味,你退后点,别熏着你。
钢琴教师:(百感交集)阿三……三哥……(她将头抵在铁棂上,尖利地)是我把你害了呀……
锅炉工:(感动地)你叫我阿三?你叫我三哥啦?(感极而泣)阿静,我的亲妹子,我又听到你叫我三哥了……十年啦,你没叫我三哥十年啦……我足了……知足了……想不到临死前还能听到你这样叫我,我死了,也值了……
钢琴教师:(酸楚地)阿三哥……
锅炉工:(愧疚地)阿静,我做了一件对不起你的事……我把你瓶里的避孕药,偷换成了维生素,维生素养人,不伤人……
钢琴教师:(伸进手去握住锅炉工的手,百感交集地)阿三……你这憨人哪……
锅炉工:我偷换了那药,你……你还没有吗?
钢琴教师:(痛极,歇斯底里地)我有了——
锅炉工:(兴奋地)老天爷爷,爹啊,娘啊,你们听到了吗?阿静有了,咱们家后继有人了……
钢琴教师捂着脸,哭着跑下。
锅炉工:(沮丧地)可是,我看不到自己的儿子了……尽管看不到自己的儿子,但我毕竟有了儿子,对不对?对,我毕竟有了自己的儿子,让一个城里的女人,一个会弹钢琴的城里女人为我生了一个儿子……我这辈子,值了……
(剧终)
访谈:
莫言采访之一:解密《我们的荆轲》
8月20日,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出炉,莫言以作品《蛙》折桂。对于一位扛鼎中国文坛又蜚声国际的作家,这个奖似乎来得并没有多大悬念。读者的期许,业界的认可,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不乏关注。而今年的这个秋天,他的名字则定要被更多次地提起。这一厢,《蛙》摘得茅奖,那一厢,他的首部大剧场话剧作品《我们的荆轲》也已进入最后的合成阶段,8月31日正式亮相于北京人艺的舞台。在获奖后一直鲜于接受采访的莫言比起获奖感受还是更喜欢谈自己的作品。从文学到戏剧,莫言与我们的谈话无不围绕着这部他的大剧场处女作,不提奖项只谈创作,他似乎更加游刃有余,而最后在我们不断地追问下,他干脆对这部充满了隐喻和悬念的话剧来了个剧透式的大揭秘。
荆轲刺秦的真相——为天下?为诸侯?为报恩?为侠士之名?
问:您当初为什么会写这个话剧?又为什么会选择荆轲这一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来作为自己故事的主角呢?
答:写戏的动力,一是兴趣;二是内心深处有话要说。《我们的荆轲》这个戏题材的选择是有挺大偶然性的。我曾经给空军话剧团写过一个小剧场话剧《霸王别姬》,演出后获得很大成功,由此也激发了我写历史剧的热情。空军话剧团在那之后也希望再排历史剧,请了一位编剧写荆轲的故事,话剧团希望我参与改编。我看了之后觉得人家写得挺好,但是我不想按照传统历史剧的套路来写这个故事,我希望能够解构它,并且上升到一个哲学层面来讨论它。于是,在非典时期,我闷在家里一个星期,写出了这个剧本。后来部队整编,这个剧团不存在了。这个剧本就闲置了,直到人艺的任鸣导演看中了它。
问:无论是文学界还是史学界,对荆轲刺秦这一事件都有很多版本在讨论,您到底怎样解读这个故事,或者说您笔下的荆轲到底为了什么而刺秦?
答:这个故事是个几乎全民熟悉的故事,无论来源是《史记》、野史或者戏剧戏曲。对我来说这是个优势,也是个难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荆轲,我怎样用严密的推演,把我心中这个故事讲出来,让别人看了能够理解和接受,这是我一直考虑的问题。
《我们的荆轲》里,荆轲最初显然是为了遵循一个很常规的侠客道的规则,包括各种明的和暗的规则而被卷入刺秦这件事。他对刺秦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模糊。他也在不断寻找自己行为的支点,为自己构建一个刺秦的目的。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每一个理由都难以说服自己。为了人民不成立、为了正义不成立、为了公道也不成立……于是他寻找到一个千古流芳作为自己刺秦的意义,一个看似激动人心的意义。然而随着刺秦时刻的接近,随着他与燕姬之间沟通的逐渐深入,千古流芳的意义其实也被消解掉了。最后,荆轲刺秦只是成为了一件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事。根本没有目的!自然也没有意义。
问:您怎么界定荆轲的最后的刺杀行为,悲剧或者闹剧?
答:这是一个以我们目下的戏剧观念很难定性的戏。它有悲剧成分、有喜剧成分、有闹剧成分,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正剧。但我觉得以古希腊概念的悲剧(而不是以当下被作为喜剧对立面的悲剧)来界定这个戏,还是可以算是比较准确的。
问:燕姬的真相——杜撰抑或史实?燕姬是您为剧情需要创造出来的人物吗?她有历史原型吗?
答:《史记》上记载燕太子丹确实给荆轲送过“美人”,也可以算是有原型吧。只是当时是不是就送了这么一个,而且是他自己的姬人,而且还是一个当初嬴政送给他的姬人,那就不得而知了。
问:关于燕姬,您最后为什么给了他和荆轲如此出人意料的结局?
答:我不知道。最初并不是这样设计的。写到这里就觉得,应该是这样,于是我的笔就变成了刀。也许是因为“你知道得太多了”,也许是因为“她是不是爱着秦王”,也许是因为“西施和范蠡的故事太不可能了”,也许是因为“我看见你就像看着镜子”……这是个开发式的设计。不管观众认为是为什么我都觉得是对的。
问:她是这个剧中唯一的女性,您让这个唯一的女性作为最清醒的存在有什么深意?
答:当荆轲刺秦这件事运转到一定程度时,这个女人成为了最大的情节推动者。我的作品里经常是女性很伟大,男人反而有些窝窝囊囊的。我一直觉得,男人负责打江山,而女人负责收拾江山,关键时刻,女人比男人更坚韧,更给力。家,国,是靠女人的缝缝补补而得到延续的。
问:燕姬在与荆轲对话时,曾提出担任刺秦副使,这是否意味着她也未能免俗呢?
答:人总是在互相改变的。荆轲无疑在被燕姬改变,但燕姬很可能也在被他改变,或者被他们两个所讨论的东西改变。不过我觉得,她也有可能仅仅是为了逃离燕国,她被自己谋划的西施与范蠡的远景吸引了。就算她是清醒的,谁说最清醒的人,就一定能够免俗呢?
燕太子丹的真相——为国仇还是私怨?
问:您对燕太子丹的塑造更多的来源于历史还是演绎?这个人物似乎与以往我们印象中的不太一样,甚至有点跳梁小丑般滑稽,是您的初衷还仅仅是舞台呈现的效果,您为什么这样处理这个人物?
答:我说过,这个作品里没有纯然的坏人或是好人。燕太子丹这个人物在历史上就没有定位,没有对这个人物心理的刻画。这个人作为在秦的人质,居然从秦王手中成功遁走,又组织了这场功败垂成的刺杀案例,在人们心中,这个人物必然是有城府的。我还没有看到演出,尽管我不知道他还能很滑稽,但是我至少能明确我没有把它设计成阴险毒辣,二次创作让这个人物呈现这种效果,我是很能认同的。算是个意外收获吧。
问:您认为燕太子丹组织这样一场刺杀的目的何在?
答:我觉得在这一干人中,太子丹刺秦的目的应该是相对单纯也相对明确的——就是救燕。他的救国之心肯定是真诚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以他统治者的身份,救国就是救自己。国仇和私怨在他而言,难以割裂。
莫言的真相——从“我们都是荆轲!”到“我就是荆轲!”
问:您说过“这部戏里的人,其实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或者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荆轲》是否传递出了您自己的某种价值观?是否有您自己的影子?
答:肯定是的。我自己经历了这种过程,之后发现,名利皆虚,“神马都是浮云”。但是总要有一种东西支撑我们活下去,人都是有缺陷的,你不可能达到完美,但你至少可以追求纯粹。我在写这个剧本时,前几稿都在追求共性,我希望表达“我们都是荆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