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姜子牙会在九十三岁才拜将?显然还有别的原因――那就是"老天的意旨"、"天数"、"命运".这种"推论"虽纯属"心理作业",但却使很多宇宙及人事上的疑难"迎刃而解".这也是心灵拙朴的庶民阶级惯用的解释模式,它大量出现于《封神榜》这种小说中,是一点也不足为奇的.
但命运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相因相成,自己的命运又和他人的命运相生相克,彼此纠缠成一个极为庞杂的网络;或者说是一个至大无形的"天机",一般人根本就摸不着边.不过有一类人却得以"窥探天机",譬如姜子牙、闻太师、姬昌、云中子、元始天尊、太上老君等,而他们"窥探天机"的模式与程度正反映了"真人而后有真知"的传统信念.姜子牙、闻太师与姬昌等"半神半人"或"半圣半人"者,只能借占卜来窥探天机,而且他们所探得的是层次较低的人间小休咎;譬如姬昌虽知道自己有"七年之难",却不能参透灭纣而王天下的就是他的儿子姬发这种大事.神仙则是未卜先知的,而且技高一筹,像女娲娘娘一眼就看出"纣王还有二十八年气运".
对命运或天机的参透力,反映了一个人超凡入圣的程度;更高层次的天机,只有更超凡入圣者才能参透.但最重要的是要获得有关命运的"真知",不管是全部的知识或局部的知识,他必须先是个"真人".这也是为什么现代人宁可花更多钱,让看起来仙风道骨的命相师算命,而不愿意让根据同一原理做成程式的电脑算命的原因.
《封神榜》中的魔法与命运(4)
右倾意识形态的命运观
命运是不可违逆的.女娲娘娘在纣王题诗亵渎后,愤而前往朝歌欲兴师问罪,但被红光挡道,在知道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后,"不敢造次,暂行回宫,心中不悦".截教的通天教主明知"成汤合灭,周国当兴",却因受激而助商伐周,逆天而行,结果门人俱遭屠戮.过惯闲云野鹤生活的姜子牙原本不欲下山,元始天尊板起脸孔教训他:"你命缘如此,必听于天,岂得违拗?"
在西周大军东征前夕,清虚道德真君知道爱徒黄天化命运不长,面带绝气,但却不敢说破,心中不忍,只能对他说一些暗藏玄机的偈语,希望他能避开厄运;无奈天命难违,黄天化还是身不由己地奔向他的绝命之所.
第十一回《羌里城囚西伯侯》一节,可以说是一场有关命运的大争辩.文王在应纣王之召赴都前,自己卜知"将有七年之难",一路谨言慎行;纣王本欲放他归国,谁知在归国前夕与费仲、尤浑纵饮,稍为松懈,而泄露了费、尤两人"冰冻而死"及纣王"不能善终"的天机.第二天醒来,"自觉酒后失言",认为"吾演数中,七年灾,为何平安而返.必是此间失言,致有是非,定然惹起事来."纵马欲行,却被纣王圣旨拦下.
纣王指着姬昌的鼻子说:"你道朕不得善终,自夸能寿终正寝,朕先教你天数不验,不能善终!"传旨欲将姬昌推出午门枭首,但却被众臣拦阻,要求先来个"实验".命姬昌当众"演目下凶吉","如准,可赦姬昌;如不准,则坐以捏造妖言之罪".于是姬昌取金钱一幌,卜出"明日正午时太庙失火",纣王将姬昌暂下囹圄,并传旨太庙守官仔细防范,亦不必焚香.结果到了明日午时,"只听空中霹雳一声,太庙火起".众人大惊,纣王无奈说:"昌数果应,赦其死罪,不赦归国;暂居羌里,待国事安宁,方许归国."于是姬昌在羌里被囚了七年,应了他对自己命运的预卜.
这场命运的大争辩告诉我们,人算不如天算.就像陆西星在书中的旁白:"老天已定兴衰事,算不由人枉自谋."为什么命运难以违拗呢?这虽只是陆西星乃至广大庶民阶级的想法,但却反映了一种消极、保守的哲学立场.一个人在此尘世的穷达荣辱、生死祸福、乃至一饮一啄,"率皆前定";个人的"存在"只是显现命运的"本质"而已.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种"本质先于存在"的哲学观(20世纪的存在主义刚好相反,是"存在先于本质"的).而前节所说的"异人而后有异术"、"真人而后有真知",也都是"本质先于存在"的,它们前后呼应,形成一个牢固的哲学网络.
照汤姆金斯(S.Tomkins)的分类,"本质先于存在"乃是一种"右派"的哲学观;有着右倾的意识形态,它倾向于强调社会规范与维持既有体制.如果大家都认命,做皇帝的继续做皇帝,当顺民的继续当顺民;作威作福是命,受剥削凌辱也是命,大家各守本分,天下自然太平无事.
《封神榜》说的虽是武王灭纣,"颠覆既有体制"的故事,但这绝非"革命",而是顺应"老天的意旨".因为商纣"气数已尽",而武王乃是"真命天子"(又是一种"本质先于存在"的观念).因此,整本书所涉及的命运问题,可以说是利用"心理因果律"来维系既有的社会体制,最少有维系明朝既有体制的功能(在演义小说里,朱元璋正是一个具有魔法的"真命天子").但此一功能可能不是作者陆西星刻意为之的,而是在古老中国这个君权至上的"超稳定结构"里,"不可违逆的命运观"得到它滋生蔓延的沃土,《封神榜》只是从这片沃土中长出的一朵奇葩而已!
几句感言
剖析到最后,《封神榜》中的众神喧哗、魔法与命运,竟变成一个涉及意识形态的大问题,这实在是数天前笔者重读《封神榜》时始料未及的.我无法像《封神榜》中的神圣,在未下笔前,就已参透出本文"命定的结构",所以写来东拉西扯,芜杂异常;但作为一个"文字魔法师",笔者最大的心愿是尝试以自己现在的"心灵位阶"去重新诠释少年时代所迷恋的某些古籍,赋予它们以新貌.
《封神榜》是先人所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一般人常从文学观点来衡量它,觉得它没有什么价值,因此也一直难登大雅之堂.面对这样的文化遗产,我们若不想抛弃它,就必须从文学以外的观点来诠释它,丰繁它的样貌.笔者是文学界外围的"捡破烂者",安份守己地做这种工作恐怕就是我的"命运"吧!
古典今看第二部分
在中国的仙、妖、人、鬼四境中,狐妖可以说是妖境的代表.笔记小说里的狐妖故事,并非全是文人的向壁虚构,它们更是民间传说的一种文学渲染.蒲松龄对他写《聊斋志异》即曾做过类似的表白:"雅爱搜神,喜人谈鬼,文则命笔,遂以成篇."
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1)
在民间,包公是一个家喻户晓,代表正义的原型人物,依附于他而产生的民间传奇《包公案》则是一组有着侦探趣味、伸张正义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正义所欲追讨的乃是"出轨的欲望",这使它具有了令人感到震惊、魅惑与反省的永恒主题――"罪与罚".
作为一种表达思维、发抒情感的工具,《包公案》中的案件是真是假?是否都是包公所破?包公是否真的是断案如神的青天?这些都是次要的问题("包公"事实上只是编故事者心理的外射而已).因为在作者和读者心中,它们都只是欲望与正义、罪与罚的"符号",重要的是这些"符号"所欲传达的讯息,它们才是历久弥新的,就像穿越历史时空的长喟,里面隐含着来自汉民族胸中丘壑起伏与心头块垒纹路的回音.辨认这些起伏与纹路是一件有趣的事,因为它们多少刻画着一个族群暴露在欲望与正义的十字路口时,内心普遍的心思.
在"正义"登场之前,《包公案》所说的其实是"欲望出轨"的故事.笔者所根据的《绣像龙图公案》(同治甲戌年孟春重新镌,姑苏原本)共计五卷一百则(坊间的《包公案》则只有五十七到六十则),稍加分类可以发现,其中涉及"色欲"者四十六例,涉及"利欲"者三十六例,涉及"仇怨"者只有三例,因世间不平而在阴间告状者反倒有十一例(传说中的包公是日理阳世,夜断阴间).这个比例反映的恐非现实界的"罪恶舆图",而是世人心中的"罪恶系谱",由单纯仇恨等"攻击欲望"引起的罪行在这里被淡化了,受到凸显的则是"色欲"与"利欲"这两种"甘美欲望"的出轨.
但《龙图公案》强调这两种足以"熏心"的欲望,似乎并非像精神分析所说,是想借此提供读者"替代性的满足"(透过阅读而在心里犯了那种罪);相反的,它所欲灌输给读者的毋宁是强烈的"幽暗意识"与"忧患意识".因为读者在阅读时,常会不自觉地仿同于故事中的主角,而这些主角都是"被害者",是他人恣纵欲望的凌虐对象.
以下,就先让我们根据欲望出轨与正义追讨的"型态",来展读《龙图公案》中令人忧惧的"罪恶系谱":
关于色欲的幽暗意识
俗谓"万恶淫为首",关于色欲,《牙簪插地》一案正可作为其"幽暗意识"的代表.包公年轻时任南直隶巡按,有一八旬老翁私通族房寡妇,寡妇之小叔屡次微谏不听,具状告于包公.包公暗忖"八旬老子,气衰力倦,岂有奸情",拷问老翁与寡妇,都说"没有".包公为此忘餐纳闷,其嫂汪氏询之,他遂将这场词讼告嫂."汪氏欲言不言,即将牙簪插地,谕叔知之,包公即悟",随即升堂,"严刑拷打"老翁与寡妇,结果两人终于将"通奸情由,从实招供".
包公见嫂将牙簪插地,悟出的是什么大道理呢?评批《龙图公案》的听五斋先生说,此谓"男女之欲必至死地而后已".我想很多读者在听了这种"解释"后,仍然是满头雾水,莫名其妙.以妇女束拢头发的牙簪插地来象征"色欲死而后已",比精神分析以"上下楼梯"来象征性交更加隐晦,但"贞静贤淑"的汪氏却能想出这个象征,而"正义凛然"的包公更是一点即悟,这多少表示,"好人"对色欲原是具有"特别敏锐的执念".就好像西方中古世纪教会中的"圣人",以其"担忧的想象"描绘各种"罪恶的性行为姿势",而逼问来告解的教友是否"犯了这些不可告人的罪"一样.越"正直"的人,越思及坏人"堕落的深度",就越义愤填膺,但事实上"坏人的堕落",通常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丰富"与"深邃".这就是笔者所意指的"色欲的幽暗意识":欲望是强烈而可怕的,自己勉力以"仁义道德"来压制它,而意志薄弱者必然是"男盗女娼"的;这种微妙的心理乃是精神分析所说"反向作用"(reactionformation)与"外射作用"(projection)的产物.
在涉及色欲的四十六个案件中,有九件是和尚所犯,比例相当高.照理说,出家人是清心寡欲的,但《龙图公案》里的出家人却是:"小僧与娘子有缘,今日肯舍我宿一宵,福田似海,恩德如天"(《阿弥陀佛讲和》),"(他)原是个僧人,淫心狂荡"(《烘衣》).这也是"幽暗意识"在作怪:色欲是如此强烈而可怕,在这方面得不到发泄的出家人,"必然"会因此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来.结果,《龙图公案》里就充满了"性致勃勃"的出家人.
但这种"幽暗意识"是不便明言的,就像汪氏只能以牙簪插地来"谕叔知之"般,《龙图公案》的作者也巧妙地以两类案例来呈现他(或者替大家说出)对此的"忧患".这两类案例是国人非常熟悉的,一是"谋杀亲夫",一是"试妻",兹分述如下:
色欲的忧患意识之一:杀夫
《白塔巷》一案说包公一日从白塔巷前经过,闻妇人阿吴哭丈夫刘十二声,"其声半悲半喜,并无哀痛之情",包公怀疑那丈夫"死得不明",派仵作陈某"起棺检验".陈某查无伤痕,认为病死是实.包公不信,要他再查个明白.陈某回家忧闷,其妻阿杨建议他查看死人鼻中,结果发现刘十二鼻中"果有铁钉两个",包公遂将阿吴上刑审问,阿吴招供"因与张屠通奸,恐丈夫知觉不合,谋害身死".但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包公在知道查看死人鼻中的"灵感"是来自陈妻阿杨,而且阿杨乃再婚之妇人时,亦对阿杨的前夫"起棺检验",结果亦有"二钉子在鼻中",于是一举连破两桩谋杀亲夫的大案.
包公案中的欲望与正义(2)
听妇人哭声即能想到她谋杀亲夫,除了在神化包公的"慎谋能断"外,更是要彰显前述对色欲的"幽暗意识"与"敏感执念".而仵作从妻子处得到的"灵感",跟包公从汪氏处得到的"暗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这次要传递的乃是忧患意识:妻子的欲望出轨,会使做丈夫的大祸临头!
小说推荐
- 反面诸葛亮 诸葛亮必败
- 中国伪智慧的宿命:诸葛亮必败作者:剑歌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诸葛亮必败》编辑推荐 我们总盼望能遇到一个“三顾茅庐”的主子,结果等到老,也没有“刘备”光临《三国演义》使我们成了幻想主义者,我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却在等待中逐渐丧失了 我们总想做只动口而不动手的点子大王,所以特别羡慕那个“运筹帷幄”的军师,实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5章
- 潘金莲之花样年华
- “九百五十年前一轮弯弯的圆月近得就像贴在窗棂上。清冷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户纸,照在潘金莲十八的心上。花样的年华惨白地开在月光里“一个多悉善感,柔情似水的丫鬟;一个满不在乎,风流浪荡的少爷;一段清如莲香,似有似无的爱情,交织一个对建大家庭的没落。全新诠释潘金莲之花样年华,不能确定的幸福,无法抗拒的诱惑,
- 都市言情未知连载中
-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第一节 血,滴答、滴答而下。在黄泉上,凝成一条血路 此处是永恒的黑夜,有山、有树、有人,深深浅浅、影影绰绰的黑色,像几千年前一幅丹青,丹青的一角,明明地有一列朱文的压边章,企图把女人不堪的故事,私下了结,任由辗转流传 很多很多大小不同的脚,匆促赶着路。一直向前,一直向前 赶着投胎去的
- 现代文学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21章
- 潘金莲、西门庆--致命的狂欢
- 致命的狂欢作者:石钟扬 全书通过“品读潘金莲与西门庆,来论说《金瓶梅,诚如石钟扬在导言中坦言:我主张切实从文本实际出发去解读《金瓶梅》的两大主人公,平心而论,既不溢美,也不贬低“万恶淫为首,历来把潘金莲作为“天下第一淫妇”来审判,接着此起彼伏的骂评立即简单堂而皇之地变成了入情入理的文学审美了《致命的
- 古典名著未知连载中
- 一代皇后潘金莲
- 一段动荡屈辱的年代,一个即将灭亡的国家一位书画双绝的皇帝,一名千娇百媚的歌姬一群粗豪放荡的反贼,一封招安纳降的诏书千丝万缕都指向一个背负了千年骂名的女子是随波逐流,还是自我抉择命运?纤纤素手要将大宋王朝翻天覆地换新颜 作者:所写的《一代皇后潘金莲》无弹窗免费全文阅读为转载作品,章节由网友发布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62章
- 潘金莲歪传
- 《潘金莲歪传》完结作者:辛子此时的潘金莲,只想到一死了之,这样才能一了百了。他原来相信宋徽宗对她说的那么多的求爱的话都是真的,从此宋徽宗只爱她一个。想不到她刚回清河几天,皇帝便旧病复发,又寻新欢了。由此,潘金莲被打入冷宫,宋徽宗不断让地方官员在各处为他寻找美女,供他淫乐。潘金莲孤身一人终老。第一章话
- 都市言情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34章
- 潘金莲
- 《潘金莲》作者:半人乐乐潘金莲和西门庆:他们在前生是夫妻,此生却似仇敌;武大郎:文武双全,不像《水浒》中写的那样丑陋不堪,面对爱时却少了点魄力;武松:铁铮铮男子汉大丈夫,却冷血无情;赵桓:一个有心治国,却回天乏力的天之骄子;潘续:潘金莲的弟弟,纯真,果敢,却恋战沙场,生死朝夕 作者:所写的《潘金莲》
- 都市言情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73章
- 大宋:我,武大郎,开局拒绝潘金莲
- 武植穿越水浒世界,觉醒神级拒绝系统 拒绝就变强 叮 恭喜宿主拒绝娶潘金莲,奖励【神级炊饼制作技术【无敌喵喵拳【力能扛鼎 叮 恭喜宿主拒绝罗天人的招揽,奖励【禁天诀 叮 恭喜宿主拒绝青面兽杨志当小弟,奖励【玉环步,鸳鸯腿 不知不觉,武大郎就从一个纯24K穷屌丝进化成了富可敌国的大富比,身边还聚集了一群
- 穿越架空正版唐大宗连载中
- 最新章:第71章 胳膊肘往外拐,诡计被识破
- 诸葛亮大传
- 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湖北古隆中,奉节白帝城,成都武侯祠,岐山五丈原,勉县定军山-诸多历史遗迹以自己的存在,向人们默默地讲述着诸葛亮一生中各个历史时期的故事。一部《三国演义,使诸葛亮的大名传遍了祖国的神州大地。本书,将带你走近走下神坛的,真实的诸葛孔明 作者
- 历史军事未知连载中
- 最新章:第4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