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寇

第181章


十余名太平军降将里边也就胡以晃、蒙德恩、赖汉英三人被封了官,其他人包括了韦昌辉、秦日纲他们这两位‘王爷’和李秀成、陈玉成、林启容、林凤翔、李开方、罗大纲、曾天养、韦俊等人也一个都没听到自己名字。
那种等待高考结果的心情比起韦昌辉等人此刻的焦灼可就不值一提了,高考考不上大不了复读补考或者干脆弃学打工,话说许多富豪也是弃学经商挣下亿万身家的。象这样在新朝混不上个一官半职的影响的可是自个以及整个家族的荣辱兴衰,关系重大着呢。
当然啦,景元殿内外上千人,没有念到名字的可不止是百十人而已,基本上有一半数是榜上无名。不管是欢喜的,沮丧的,还是喜怒不形于色的,百种人有百种心态和表现,神色都落在了周晓峰眼里。
虽然文官武将的名单是已经定了,可以后还能调整不是?在大起大落的关键时候可是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的,周晓峰虽然做不到火眼金睛,不过大体上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能让他关注的,毕竟也就那么十几二十个人罢了。
现在周晓峰手底下一明一暗两股势力,明面上自然就是几支军队了,南洋、两广、两湖分成了四五个派系,要说后世知名的人物除了左宗棠、郭嵩焘和潘仕成等几位,太平军将领倒是占了大多数。
广东十虎的名头自然响亮,可那只是江湖上的名气,不一定就能在战场上称雄,功夫好而成上将军的,周晓峰只记得一个许**。
嗯,石达开功夫也很厉害,还封王了,不过他上位可不只是凭着功夫好,主要还是文韬武略出众,人品也好,长得也高大英俊。按照这时代的审美标准,石相公可是高富帅,还是自己创业富二代实力派加偶像级别的。至于韦昌辉的功夫也就是三板斧,不过他是富二代,家大业大,基础比石达开要好,书读得也比后者多,起点高嘛,上位自然也快些,不过后发潜力就比不上石帅哥了。
自古名将主要还是从战争中磨炼出来的,出色的武师或许可以在江湖中闯出万来,上战场就不一定能独当一面了。周晓峰的一代弟子中也就黄麒英和梁赞算得上文武双全,其他人目前的资质也就适合干个冲锋陷阵的勇将。
说起来,湘军中现在太平军降兵就已经占了半数了,周晓峰也不能让太平军降将再占太大比例,适度的压制还是必要的。平衡之道,不过是帝王心术,小技巧罢了。
好在,陈玉成、李秀成等人现在还是小伙,连自己怎么被人看重的都没弄明白呢,糊里糊涂就被俘虏了,然后又是各种劝导、诱惑.....最后还是韦昌辉出马,还是三板斧,天父天兄那一套是假的,拜上帝TF释道儒三教就是与全国人民为敌,跟着周晓峰还是反清云云.....年轻人心性未稳,还是比较容易接受新思想的。
几个年轻的正好可以带职送到黄埔大学堂去再学习个一年半载的,剩下的几个部分人转文职,剩下来也就韦昌辉、罗大纲、秦日纲和林凤翔、曾天养几位了,和其他几方比起来,至少是大致平衡。
暗势力主要就是天地会的山堂和各地分支了,金台山虽然是开山立堂了,事务却大部分交给了王隐林、黄麒英等弟子在打理,他也就是挂了个山主的名头罢了。毕竟天地会的宗旨就是反清复明,他这湘王后人现在算得上是唯一可以拥戴的对象了。
有军队在手,又有一帮子徒子徒孙和亲友在里边操持着,还有陆阿采和李胡子这样的前辈江湖大佬支持,他也不怕大权旁落。要知道天地会的门规制度,比起法律还要完备和严厉呢,三刀六洞可不是说说而已,作奸犯科那是要动家法的,更别说以下犯上,残害同门了。
.....
“这份名单,大家可有意见?”
念完四五百人的名单那也要大半天,要记住也难,大多数人除了记住内阁和六部尚书侍郎等重要职务的人选,还有就是熟人和自个儿,其他就不怎么记得住了。
等名单宣读完了,满意的不满意的虽然说表情不一,不过在这会也不好当堂提出异议,要说不满意的,倒是占了大多数,谁叫现在是临时政府机构精简又偏重军事呢。
那些没有听到自己名字的文武官员现在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周晓峰和坐在前排上首的左宗棠、韦昌辉等人了。
“殿下英明,臣等没有异议!”
榜上有名的官员自然大部分是满意的了,至于榜上无名的,因为左宗棠这样素来受重用的人物都还没有得到任命,也没有人出头说事,自己等人还是淡定些,再等等吧,可别留下急功近利毛躁的坏印象。
“好,那大家退朝吧,今天都辛苦了。”
忙了这大半天,还真是累得不轻,周晓峰以前就最不喜欢参加会议了,各种套词空话能让人昏昏欲睡,今天枯坐许久还要一直保持庄重的表情,那真是比打一架还累。
今天确定了内阁和各部各级文官的任命,至少这套政府班底是备齐了。
说起来,对于大明的官制,周晓峰还是相当认同的,所以很多地方都参考了大明官制,要知道,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到了明朝已经相当完善了,要说在清末搞什么议会政治,那是绝对行不通的。
要说到民主,明朝算得上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民主的朝代之一,皇权被压缩到了最低限度。明朝的皇帝大多不亲理朝政,大部分政务都是内阁说了算,只要报备一下就行了。甚至于象嘉靖这样醉心于求仙问道的道士皇帝几十年不上朝政务依然运转有序。
当然明朝的制度也算不上完美,要不然也不会被野猪皮给取代了。周晓峰要做的不过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稍微修改了一些,现在不过是个临时政权,要完善还有的是空间,也有的是时间。
大体上,这大楚政权实行的还是明朝的官制,也就是向君主负责的内阁制,这也算是民主集中吧。
要说这是专*,可也比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主要好些。
话说,真小人比起伪君子来,可要强多了,封建社会固然有许多糟粕,可也曾创造了许多的第一,要是改正一些不足之处,也不见得就比西方政治制度差到哪里去。
这是一块试验田。
*****
晚点还有一更。
    正文 第二百零七章 登台拜将 上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3-4-14 8:45:45 本章字数:2684
.....
老子曰:治大国如烹小鲜。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轻易改弦易辙,就好比本来是个以水煮鱼出名的餐馆,因为大厨退休,二厨手艺不行烧坏了菜就请个洋厨子。
锅还是那个锅,菜还是那些菜,就是顾客都是同样一群人,但贸然换了手艺,风格口味大变,别说是超过原有水准了,就是想要保住招牌都难。
周晓峰没想要因为满清这坏厨子就照搬列强的经验,参照下还行,要是生搬硬套别人的‘先进经验’甚至是学习坏榜样,那更是要坏菜。
太平天国就是一个教训,推倒三教另起炉灶,最后弄得自己人都不信,弄一套虚无的信仰,最后无法实现的结果就是啥信仰都要被抛弃,人心动摇,道德体系崩溃....
英美等国制度优胜之处也就是议会政治、三权分立,允许不同政见,而中国的政治制度到了明代中后期也是比较成熟的,君主、内阁、都察院甚至是宦官都是相互制衡的力量,只是各方权重需要调整罢了。
周晓峰设计的这套制度师法前朝,却又不是照搬明制,就像现在颁布的文官制度,就是以大明官制为框架,参照了部分西方经验。
就好像,本色水煮鱼虽好,加点橄榄油和味精也不是不可以,放多放少看各人口味了。
新鲜出炉的大楚政权班底包括了宗人府、三公、中书省、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翰林院、国子监、六科、五寺和太医院等部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为现在实际控制的地盘也就南洋几座岛,暂时也没法设立地方机构了。
宗人府基本上就是为安置周家几位长辈设立的,周文山老族长自然当仁不让的大宗正,谁让他在周氏一族辈分最高,年纪最大,威信最高呢,最关键的,这位可是周晓峰自个的八代亲祖宗。
其他还有左宗正、右宗正、左宗人、右宗人等职位,基本上也都是文字辈和成字辈的长辈,现在也没多少宗族事务,跟供着泥菩萨没多大区别,也就是养老的。
明朝中枢有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等荣誉性职位,为皇帝的辅佐官,职位崇高,但无定员,无专责,实际上是虚衔。明中期以后,三公三孤成为了给大臣加官或赠官(生而授为加,死而授为赠)的手段。
现在这楚王朝新立,文武百官中还没有能担当得起这个职位的,官职是设立了,不过高位空悬,等同是挂在驴子头前面的一捆青草,就是个念想。
而实际的政府高层是内阁,周晓峰的这个内阁综合了明朝的中书省与内阁,类似于政治局常委会了。
明朝的内阁制为明成祖朱棣所确立,原乃是皇帝咨政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有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等职位。
而中书省在明初设立,后来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中书省原来有左丞相、右丞相、平章政事、左丞、右丞、参知政事、郎中、员外郎、都事、参议等各种职务,现在合并了内阁和中书省之后,新的内阁制不再设立各殿阁大学士,而是恢复了左右丞相等职务,相当于中书省改了内阁的名,实际上就是首相负责制。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