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熟

第23章


  几个星期后,第一口油井出油了,接着另外的8口油井也出油了,这块油田的产量是日产10万桶含硫量极低的高质原油。并且这个油田地处苏伊士运河西岸,运输极为方便。同时,在另一块租借地上,钻出了一口日产73000桶自动喷油的珊瑚油藏井。哈默又投资1.5亿美元修建了一条日输油量100万桶的输油管道。当时,西方石油公司的资产净值只有4800万美元,可见哈默的胆识和魄力。
  1967年,哈默又在至少有1/4世纪没有下过雨的库夫拉沙漠打出了日出水80万桶的水井,创造了又一大奇迹。
  这样,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每股超过了150美元。但是,哈默并没有停歇自己创业的脚步,到1969年的时候,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已经跻身世界石油行业的前8名。
  有一位担任过从杜鲁门到尼克松历届总统经济学顾问的人这样评价哈默:“他视野开阔、热情奔放,对商业良机具有特别灵敏的嗅觉,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他的当机立断和行动迅速,这需要大智大勇。”确实,哈默总是不断地发现机遇,也总能把机遇变成运气。不过,所以称作机遇,那就不是人人都能判断的事情,也就必然遭到别人的反对。而且,这种反对越是激烈,机遇带来的收益也就越大。
  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熟,成熟到能应对一切事情。但是,当人把既在事物熟悉到这种程度的时候,他还有突破的能力吗?他已经用既在的知识和经验牢牢地把自己包裹起来。而致力于成熟的人,他的思维、注意力怎么能够放在突破、创新上?这样的人最多是个“匠”,如那些技术全面的“匠人”。
  人生,在许多时候需要向前跨出一步,而老是等待成熟和时机的人,他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
  ☆成熟就是与社会的紧密契合,而这种契合却是以失去自我为代价的。就像是一个演员,当他成熟得演什么像什么的时候,就没他自己了。
  ☆人总在追求成熟,可成熟的果子只会往下落。
  NO.15
  成熟无能,成熟者只能是“匠人”
  ———喜欢危险跳跃的“红色资本家”哈默
  他的行动几乎没有一次不遭反对,而不管后果如何,反对的人多少,他都行动起来。他从没成熟,机遇却令人嫉妒地不断光临。这就是列宁也对之表示感谢的哈默。
  引子
  悟道
------------
完满是个无底洞,进去就出不来(1)
------------
  完满是个无底洞,进去就出不来
  113
  日本有个叫岗田的人,有一年他和一群好友到东非赛伦盖蒂平原去探险。当时东非正在遭受旱灾,因此,他采购了许多东西放在背包里,包括食具、切割工具、挖掘工具、衣服、护理药品,还有指南针、观星仪等。岗田对自己的这个背包很满意,他为旅行做了充分的准备。
  在东非,当地的一个土著向导检查他的背包,突然问他:“这些东西让你感到快乐吗?”岗田被问住了。他没想过,这会让自己不快乐。他问自己:我本来是快乐的,这会让我不快乐?但又一想,背包里确实有些不必要的东西,背它走那么远的路不值得。于是,他取出了不太需要的东西,送给了当地的村民。在接下来的旅途中,背包轻了,没了重量的束缚,他的确变得更愉快。
  一天,一个半痴半癫的人出现在一条繁华的大街上。他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唱着一首不清不楚的歌,让路人听得似明不明。这首歌是这样的:
  来往的行人听我说,
  听我唱支《半字歌》。
  半痴不癫鄙人名,
  半醉半醒把话说。
  半开的花儿最诱人,
  半遮的面庞妩媚多。
  半山半水是田园,
  半俗半雅是生活。
  半新半旧的是衣裳,
  半朴半贤是老婆。
  半佛半仙叫心情,
  半隐半显叫姓名。
  半酒半酣才正好,
  吃饭半饱才长生。
  半松半紧地束自己,
  半愚半痴地待亲朋。
  半明半暗的是生命,
  半苦半乐的是人生。
  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村。他的母亲是个农家少女,父亲是佛罗伦萨的名门望族,三代都是富有的公证人。由于父母出身悬殊,达·芬奇只是一个私生子。
  达·芬奇从小就聪明过人,在绘画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赋,获得了“绘画神童”的美誉。曾有一位农夫委托达·芬奇的父亲找个画家为他心爱的盾牌作画。父亲回到家中见到达·芬奇,心想:为什么不让我的“绘画神童”试试呢?达·芬奇拿到盾牌,就开始冥思苦想,最后决定画一个古希腊神话里的女妖。他把画好的盾牌放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只让一束光线照在盾牌上,然后把父亲叫来。父亲一进房间就被吓住了。过了半晌,父亲说到:“我儿子真是个‘绘画神童’啊!”父亲舍不得把达·芬奇画的盾牌还给农夫,就从商店里买了一个还给他,而把达·芬奇画的那个卖给了一个商人,得了100金币。那个商人又以300金币的高价卖给了米兰公爵。
  父亲既为儿子骄傲,又不愿意让他以绘画为业,他担心即使画得再好也不能振兴家业,而希望他学习法律以继承祖业。但是达·芬奇执意要学习绘画,父亲只好顺从儿子。在达·芬奇14岁时送他到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维罗齐奥的艺术馆去学习绘画和雕塑。达·芬奇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精湛的绘画技艺,而且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20岁出头,他就被佛罗伦萨画家行业会吸收为会员,成为社会公认的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画家。
  但是,绘画艺术并不能占领达·芬奇生活的全部空间。他精力充沛,聪明热情,兴趣广泛,好幻想,对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总想揭开各种各样的世界奥秘,进行各种各样的体验尝试。他手里做着这件事,头脑却想着另外一件事,也许会丢下手里正做的这件事,去忙另外的事情,甚至同时有不同的几个目标。他曾经做过吹拉弹唱的街头艺人,在宫廷变过戏法,玩过魔术,做过节目组织人,做过失败的雕塑家和军事工程师……
  30岁时,他写了一封信给米兰的斯福查公爵,他说:“我愿意将自己的一切发明———轻而耐火的桥梁、蒙甲的战车、炸弹、大炮、臼炮、冲城机、投石机、海战攻防器、战舰、新炸药等展示给公爵……在平时,我愿做一个建筑师替殿下办事,我将建筑私人和公家的房屋,挖掘运河和设立水道,雕刻大理石、黄铜和陶土,并从事绘画。凡是委托给我的,我都能做到,不亚于其他人。”达·芬奇不断转移注意力的特点跃然纸上。
  1503年4月,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他和“蒙娜丽莎”(作品原型)本人也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开始,画像工作很顺利,5月底,《蒙娜丽莎》的脸部已基本画完。进入6月,“蒙娜丽莎”眼巴巴地盼着画像完工。
  一天上午,达·芬奇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到来。“蒙娜丽莎”十分焦急,担心他是否出现了意外。很晚,达·芬奇兴奋地进了门,迫不及待地宣布:“我要完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工程!我要把阿尔诺河改道!”蒙娜丽莎吃惊地问:“你不是在讲笑话吧?那样的一条大河你能让它改道?”达·芬奇兴致勃勃地在地上画着他的设想,边为“蒙娜丽莎”讲解,激动得像个孩子。
  
------------
完满是个无底洞,进去就出不来(2)
------------
  “蒙娜丽莎”决心引导这个管不了自己的老年孩子,她不客气地逼问:“你保证过6月底完成我的画像,现在怎么办?难道你要欺骗我吗?”
  达·芬奇急急地为自己辩解:“不,‘蒙娜丽莎’,我不是欺骗你。请给我3个月的时间去改河道,10月份保证回来把画像完成!”
  到10月,达·芬奇又向“蒙娜丽莎”保证圣诞节完成画像。接着,达·芬奇又接受了为佛罗伦萨市政府画壁画的任务。他急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好朋友“蒙娜丽莎”,同时又信誓旦旦地说:“到明年春天我可以在壁画涂上一遍颜色后的空暇时间里把画像画完,复活节前可以完成!我保证!”
  “蒙娜丽莎”叹了一口气,只是无奈地笑了笑。
  一连几个月,蒙娜丽莎也没见过达·芬奇。但是各种消息却接连传来:先是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获得成功,又听说由于达·芬奇迟迟拿不出底画,市政府对他已经没有耐心,而把一半的壁画任务分给了年轻的米开朗基罗。
  “蒙娜丽莎”猜测不已:达·芬奇到底在干什么?她决定到达·芬奇的工作室看看。
  “蒙娜丽莎”来到工作室,看到达·芬奇正忙着在画面上勾勒几个人的轮廓,根本看不到壁画的底画在哪里。
  “蒙娜丽莎”十分气愤:“这么长时间你在干什么?你的画在哪里?你知不知道全城的人都在夸赞米开朗基罗,都断言他会打败你,而我却一直相信你会赢?”
  面对朋友的质问,达·芬奇惶恐地说,他正在从事另一项重大的事业:解剖尸体;同时还在为运河的事操心,他在设计、计算,想找到另一套改道的方案。提到运河改道,他的兴致又来了,又要为“蒙娜丽莎”讲解一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