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成熟

第26章


世界上没有一件必然成功的事情。
  吴士宏的可贵就在她的自不量力,总是在没买票的时候抢先上车,在没准备好的时候强行登程。由此,我们也会觉得吴士宏过于冒险,过于张狂。其实,成功人士都是这样的,这是他们的共同点。林彪说:“只要有六成的胜利把握就决心打。”松下幸之助说:“只要有60%的可能,就得放手一搏。”在这一点上,人还是张狂一点好。中国有句俗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这有道理,只是说是说的,做是做的。
  吴士宏的故事里还有一条凸现的线:第一个目标、第二个目标、下一个目标……这些目标一个衔接一个,一个高过一个。而吴士宏的人生,就是在这条线上展开了。一次次定位,一次次超越。每一次,吴士宏都竭尽全力跳起来,尽管起始的目标有些狭隘。
  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曾经对世界上10000个不同种族、年龄、性别的人进行过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有明晰的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97%的人,有的是目标不明确,有的是不知道怎样实现目标。10年后,他对上述对象再次调查:总数中有5%的人找不到了,95%的人还在。属于原来97%内的人,在生活、事业上没有什么起色,只是年龄增长了10岁;属于原来3%的人,却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10年前提出的人生目标,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实现,并正在按原来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卡耐基的结论是:成功者和平庸者的最根本差别,在于有无努力的目标。当目标融入生活的时候,成功就是早晚的事了。所以,当有人笑吴士宏“做事做糊涂了,把公司的事当做自己的事那么玩儿命地做”时,她却认为:“说到底,其实就是自己的事,每多一点的付出都是为我自己的事业成长所做的铺垫和积累。”
  人生在世,最要紧的不是我们所处的位置,而是我们活动的方向。吴士宏说:“我会不停地试着登上新的生活列车,先上车,后补票,只要往前走就行。”
  ☆我需要成熟又怕成熟。因为成熟是生存的保证,却是成长的结束。
  ☆没有目标事业碎了,没有爱生活碎了,没有梦生命碎了。很多人的精力、精神都是散的,没有焦点,不能点燃。
  NO.17
  任何起点都有危险,只能跳起脚来再找落点
  ———从来都自不量力的“打工皇后”吴士宏
  她原是街道医院的小护士,只有一张英语专科文凭。无论在IBM中国公司还是在微软中国公司,她都是学历最低、书本知识最少的人。可她先后成了这两个公司的总经理。
  这是一个灰姑娘童话的现代演绎。
  引子
  悟道
------------
所有的成功都在极端上(1)
------------
  所有的成功都在极端上,必须在钢丝绳上跳跃
  131
  人们称丘吉尔是二战中一棵独立支撑的大树,这话言副其实。在整个欧洲大部被希特勒军队占领的情况下,他不畏强暴,临危不惧,以一面正义之旗以弱胜强,领导欧洲战胜了法西斯。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丘吉尔却是一个人们难以接受的人。
  他出身在一个英国贵族家庭,父亲曾出任内阁官员。他上学时成绩不好,他的一个老师断定他考不上哈罗公学(一所贵族中学),在哈罗公学又是最差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后来,因为从小就收集玩具锡兵,有近1500个之多,所以父亲几经周折,把他送进了海军学院,毕业后曾到印度服役。这段时间他默默无闻。
  1899年,南非暴发了布尔战争,他作为战地记者前去采访。因为他具有强烈的成就欲望,又有极强的冒险精神,这使他不顾死亡的危险,常常到前线去采访。此时,作为通讯员,他获得了英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巨大荣誉。
  一次,他深入到敌军腹地,不幸被布尔人俘虏,把他投进战俘营。而他却冒险逃了出来。他历尽艰险,走遍了大半个非洲原野,才回到自己的营地。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文字,刊登在各家报纸上。于是,他成了英国家喻户晓的英雄。
  回国后,有11个选区的选民要求他代表他们参加议会竞选。1900年,26岁的丘吉尔成为国会议员,并在32岁时成为内阁大臣。
  在二次世界大战前,他曾担任过6种内阁职务,包括商务大臣、内务大臣、财政大臣、海军大臣等。也两次倒阁,从一个政党跳到另一个政党。为此,他不断地引起政界的谴责和震动。
  二战初期,英国首相张伯伦向希特勒妥协,采取绥靖政策,使当时的形势出现一边倒的局面,希特勒不可一世。就在这时,丘吉尔呼之欲出,成了战时的伟大英雄。
  反对法西斯的战争胜利了,丘吉尔代表英国出席了结束二战的、由苏美英首脑参加的波茨坦会议,他于1945年7月25日赶回英国。然而,在战后的首次大选中,英国人就把他抛弃了,所代表的保守党败北。不过,在他76岁的时候,他又一次当上了首相。
  他给人的印象是,粗鲁,不老练,在需要朋友的地方却往往树敌。他的一位最好的朋友说:“第一次与温斯顿见面你就能看到他的所有缺点,然后你用一生中所剩的岁月来发现他的美德。”
  马孔·斯蒂文森·福布斯继承了父亲编写刊物的天赋,但不想继承父业,他想当美国总统。但是,从大学毕业后第二天就开始的政治活动连遭惨败。一怒之下,他决定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那是1957年。
  此时,他的哥哥布鲁斯在《福布斯》杂志任董事长。在马孔最后一次竞选州长失败的当天,《福布斯》正在举行庆祝杂志创刊40周年的酒会。马孔突然宣布:“鉴于我这次选举失败,我决定重返《福布斯》。”然后,他走到哥哥面前,掏出一块金表相赠:“感谢你对《福布斯》所做的贡献,预祝你退休愉快!”
  上天似乎有意成全马孔。1964年6月,48岁的布鲁斯去世,马孔自然继任。马孔要把自己塑造成资本主义的传奇代表人物,他认为这对提高《福布斯》的声望大有帮助。
  他网罗杰出人才,并为他们制造一个可以各展所长的环境。这使《福布斯》迅速成长起来,还开始涉足房地产业。
  但是,马孔除了赚钱,还要引人注目,要把记者和他们的摄像机吸引过来,以扩大《福布斯》的知名度。什么东西能帮助他呢?
  从1968年开始,马孔有了收藏的爱好,这纯粹是为了知名度。真正的收藏家,不愿意引人注意,但马孔每一次购进收藏品,都是四处宣传,以让人们进行炒作。他会在购买现场等着记者来问。所以,马孔的收藏品成为了宣传《福布斯》的载体。
  他有两大收藏爱好:摩托车和金蛋。摩托车是展现男子汉气概的收藏,进而他成立了摩托车俱乐部;他会花巨资购买收藏价值不高的金蛋,只要在《纽约时报》来段“马孔买蛋新闻”就达到目的了。
  1972年7月,马孔注意到了广告上的热气球。他马上在第二天早上跑到热气球俱乐部。由于雾大,无法立即升空,马孔就坐上拴在树上的热气球过了一把瘾。
  3个月后,马孔和司机丹尼都拿到了热气球的驾驶执照。他订购了一个黄绿相间的大气球,上面印着几个大字:《福布斯》———资本家利器。下面一行小字:商场大将必备兵器。
  一年后,马孔发起了一个“热气球横跨美国之旅”,从而引来了大批《福布斯》读者。他首先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他对记者们说:“这趟旅行纯粹是为了好玩,和我的商业杂志毫无关系。但是,如果不是因为这只大气球,你们这些人今天是绝对不会跑到这里来的,更不会专门来为福布斯的老板做广告。”
  1973年11月,马孔乘着这只热气球创下了热气球横跨美国的记录,在21天内完成了旅行。在回程往美国东海岸时,气球撞上了高压线,掉进了比克海湾。更危险的是,当地一名农夫把他们当成了来自太空的火星人,差一点对他们开枪。幸好地勤人员及时赶到,才避免了灾难。
  
------------
所有的成功都在极端上(2)
------------
  马孔的目的达到了,许多从未听说过《福布斯》的人,都把马孔的冒险当成了茶余饭后的有趣话题。有报道说:“马孔·福布斯在美国已经是人人传诵的名字……虽然他的宣传目的非常明显,但是大家都爱得不得了。”
  不久,马孔决定乘着东风,继续扩大影响,这次他要横跨大西洋。这是一项新记录。
  1975年1月5日,马孔和一位伙伴坐进了吊篮,他们要飞到4万英尺的高空上,以时速200英里的速度向前推进。13只巨大的氢气球绑在填了水泥的手推车上,要把它们慢慢放开,让吊篮慢慢升空。而氢气球突然失去控制,猛然向上冲去,手推车被拉倒,放在平台上的吊篮被拖到了地上。现场的人都被惊呆了。一位工作人员清醒过来,跳到吊篮上,把连接气球的链扣解开。气球窜上天空,而马孔他们两人留在了地上。可怕的是,13只气球只有5只飞到了上空,而起码要有11只才能保证吊篮在空中飞行不坠。如果吊篮被这5只气球带上高空,势必会坠毁,里面的人绝对不可能逃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