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清朝

第105章


  清廷抵挡了一阵,抵挡不住窦纳乐的蛮缠恫吓,终与在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由庆亲王奕劻与刑部尚书廖寿恒出面,和窦纳乐签订《中英议租威海卫专条》。
  专条的要点是:威海卫所有岛屿,包括刘公岛及沿着威海湾十英里的陆地租借给英国,租期与俄国在旅大的租期相同(二十五年)。英国有权设防,作一军港。中国保留威海城的行政权。第三国的军队不许开进。
  英国在达到目的以前,怕德国反对,特地先向德国承认山东省是德国的势力范围,英国无意以戚海卫为基点,在山东省建筑铁路。德国点了点头。
  英国在达到目的以后,又于次年(1899年)4月28日,和俄国签订英、俄协定:加送中国的内外蒙古(长城以北)作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俄国也就承认了英国在威海卫与长江流域各省的特殊地位。
  日本军队于1899年5月9 日从威海卫撤走(赔款已经付清),英国的国旗于5月24 日在威海卫升起。
  庆亲王奕劻曾经向窦纳乐发脾气,说:“威海卫给你!可别再要别的地方。”窦纳乐回答他:“那倒不一定。倘若法国在南海获得一个口岸,英国到时候也要在南海索取另一地方作为抵制。”
  这可说是有成例可援的。不等到租借威海卫专条在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1898年7月1日)签字,消息已经传出来,说中国答应了法国以广州湾租借给法国,以云南、两广为法国的势力范围。于是,英国就向中国提出五项新的要求(一)扩充九龙租借地。(二)建筑一条横贯中国的大铁路,从上海到南京,再从南京的对面浦口到河南信阳,从信阳转而向南到汉口,从汉口向西到四川,从四川向南到云南,从云南向西到缅甸。(三)中国提出保证,保证未曾给予法国以开矿、筑路的特权,(四)增开广西、南宁为商埠。(五)中国允诺英国不以云南、广东二省割让他国。
  英国为什么要和法国如此作对?因为,它认为长江流域是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所谓长江流域包括云南(也包括河南),不能容许法国染指。并且,广东是邻近香港的一省,怎受得了法国在广东境内剜去一个广州湾?至于南宁,虽则在广西,却也是一个重镇,顺流而下,可直通广州。
  那时候,恰好也是英法两国在非洲互争雄长最激烈的阶段英国由埃及南征苏丹,溯尼罗河而上,法国则获得刚果合作,由西而东,双方不久在7月10日于发秀达(Fashodc)地方碰面,几乎打了起来
  同时,双方在中南半岛的斗争,也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英国认为法国想并吞暹罗,又想经由江洪威胁缅甸北境。
  清廷有口难言。对法国的要求既已无力拒绝,对英国的要求又无法减除其中与法国相冲突的部分。经过多次的婉转商谈,总算英国人懂得讲求实际,对法国让步,由中国一一补偿。 补偿的方法是:(甲)在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一日(比租借广州湾的条约稍晚,比租借威海卫的专条早三个星期)签订了扩展九龙租借地的《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这便是“九龙新界”的来源,租期为九十九年。(九龙城不包括在内,但是其后因为城内的人民抗英,于是又被包括在里面了。)(乙)同年七月二十一日,承认英国有权筑两条铁路,一条是从山西至湖北,经过河南;另一条是从苏州到宁波,经过杭州(其后改为从上海到宁波)。(丙)同年四月初二日及五月初三日,先后允准英国的福公司在山西与河南开矿,造小铁路。(丁)同年四月初五日,以中、英、德三方协议的方式,准许英国建筑津浦铁路的南段,从山东边界到浦口。(北段由天津到济南由德国建筑,中段由中国自己建筑。) 
 《细说清朝》一二八、筑铁路的经过
  瓜分中国的运动,与中国筑铁路的经过有密切关系。 最早的一条铁路,是上海与吴淞之间的,称为“淞沪铁路”。
  公司的构成份子是上海的外国商人,他们在司治四年(1865年)开始工作,到光绪二年(1876年)6月间,造好了上海与江湾之间的一段五英里。
  为什么要花上十多年的时间,才造了五英里呢?原来,他们所用的是一种舍名求实的方法。开头,他们不说是要造铁路,而仅仅说是“重修”上海与吴淞之间洋兵的军事运输大道,藉以加宽路面,垫高路基。(为了加宽路面,他们直接向老百姓收买土地,包括有坟墓的土地。其后他们宣称,要在这军事运输大道上造一条电车路,与租界上的电车路连接起来。而这条所谓电车路,实际上是三十英寸宽的铁路。通车以后,每天有六班火车从上海开江湾,来回。老百姓倒也并未怎样。)
  不幸,在1876年8月3日,有一个土包子在轨道上被轧死,引起了上海与郊区的很多老百姓的愤慨,发展为大规模的反对铁路运动。
  李鸿章这时候是两江总督。他出面和淞沪铁路公司交涉,立了一个合同,由中国出钱收买淞沪铁路,买价是二十八万五千两。
  这款子由上海及其郊区的老百姓捐出来。次年,光绪三年九月十五日(1877年l0月20日)交清。
  交清以后,火车停开路轨拆掉,运到台湾。后来,台湾巡抚刘铭传用它来铺设台北与基隆之间铁路的第一段(光绪十三年,1887年)。
  这台北与基降之间的铁路全长共十六英里,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完成,资本纯粹是中国人自己的。造路的劳动力,是“兵工”。
  另一条,河北唐山与胥各庄之间的铁路全长只七英里,是招商局总办唐景星决定建筑的,他聘英国人金德儿为工程师,于光绪六年(1880年)开工,次年完成。为了避免清廷的禁筑令,这条路也称为“电车路”而不称为铁路。这条铁路上的“火车”,并没有“火车头”,代替火车头的是骡子。
  几个月以后,“唐胥电车路”的人员别出心裁,用“上法”造了个火车头,只花了墨币五百二十元(合当时的英金九十五镑),取名为“中国火箭”。李鸿章这时候已是直隶总督,听到消息大加赞赏,从此就对这条“电车路”全力支持;清廷之中的守旧派无可奈何,不再阻挠。胥各庄与芦台之间的小运河也筑成了,于是开滦的煤可以用火车运到胥各庄,在胥各庄下船,经小运河到芦台,再由原有的运河运到北塘,供应招商局的大轮船,以便这些大轮船入海,到烟台、上海等地,或南至塘沽,溯白河而上到天津。
  这一条唐胥铁路,也是纯为中国资本,同时是中国人自己的劳力所建筑,比台北与基隆之间的铁路早十年完成。
  唐胥铁路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已经向西南延长到了芦台,增加了二十英里之多.只花了墨币十三万五千元(合英金两万五千镑),可说是全世界最便宜的铁路。
  李鸿章很兴奋,说动醇亲王奕譞于次年向慈禧太后上了一本奏章,请求把这调路向东延长到山海关、向西延长到天津及北京。慈禧太后予以批准。
  李鸿章办了一个“中国铁路公司”.资本一百万两公开招股。这公司在光绪十四年把芦台与天津之间的一段顺利筑成。所花的钱平均为每英里三千英镑,较以前的两段稍贵但仍算相当便宜。剩下的工作,是天津、北京之间的一段约八十英里,与唐山、山海关之间的一段也是八十英里。
  这一百六十英里需钱很多,招股不易,清廷不肯立即批准,下旨征求各省督抚的意见。张之洞表示反对。张之洞主张,铁路不可以筑得离开海岸太近,应该在内地筑。他认为:与其筑这京津段与津关段,不如改筑由北京芦沟桥至汉口的干线(今天的平汉铁路)。
  清廷接受张之洞的建议,把他从两广总督的任上调到武昌,担任湖广总督,以便负责与李鸿章及奕譞共同修筑这北京、汉口之间的干线,命令他从汉口向北筑,而李鸿章与奕譞由芦沟桥向南筑,分工合作。
  张之洞在汉阳设了一个“汉阳铁厂”,脚踏实地从准备“路轨”入手。
  这一边,李鸿章也不甘示弱。从天津到北京的一段,既因张之洞的奏章而无法开筑,于是以自己所管辖的税收为担保,向银行透支相当大的款子,毅然决然把那唐山、山海关之间的八十英里造了起来,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完成。这时候,中、日之间的战事已经快到一触即发的阶段了。
  等到中、日之战爆发,李鸿章又已延长了山海关的铁路到达关外四十英里地方的“中后所”。
  中、日(甲午)战争充分证明了天津、北京之间不能没有铁路,也不能静候张之洞先把铁轨准备好。由汉口慢慢地向北筑过来。
  清廷把李鸿章的原议重新准予实施,由“北洋铁路局”负责。这“北洋铁路局”是李鸿章为了修筑唐山、山海关的一段而设立的,已经吸纳了原有的“中国铁路公司”。
  北洋铁路局很快便把天津与北京西南的丰台连接上,其后又从丰台筑到北京郊外的马家铺。
  北洋铁路局经营颇为得法收入很多,用它的赢利替国家添造了秦皇岛支线、堪州支线与一百二十五英里长的京张铁路(平绥线北平、张家口段),也把关外的一段扩展到新民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