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清朝

第117章


绍英不愿意再去,徐世昌虽未受伤也不敢去。清廷派李盛铎与尚其亨代替绍、徐二人。
  五大臣在光绪三十二年回国,上了几篇奏折,主张立宪。传说,这几篇奏折是端方途经日本之时,请梁启超代写的。梁的确也在这一年组织了一个“政闻社”,发刊了一个《政闻杂志》,鼓吹立宪。参加的有熊希龄、麦孟华等人,张君劢也是其中的一个。 五大臣回国以后,慈禧颁了一道诏书:“预备立宪”。次年八月,她又下一道诏书规定“预备”的期限为九年。
  依照这光绪三十四年八月的预备立宪诏书,各省应先行成立咨议局,由二十五岁以上、具有某些资格的男子选出议员三十名至一百四十名,担任议员。这些议员有权议决本省岁出入、预算决算,及各种应兴、应革之事,但督抚有权对议决案加以裁可或不裁可,也有权于某种情形之下将咨议局解散。载沣于次年,宣统元年,以摄政王的地位,命令各省办理选举。到了十月十五日,各省的咨议局便同时宣告成立,举行首次会议。
  载沣又依照预定程序,于宣统二年成立中央“资政院”。资政院的议员共二百人,半由钦派,半由省咨议局议员互选,第一次会议举行于是年九月初一。总裁(议长)是溥伦、孙家鼐二人,也均为载沣所委派。议员之中,人才颇多。
  资政局开了三个月会,修正了载沣所提的预算案,也弹劾了自称“不负责任”的军机大臣。然而预算案尽管被修正,而载沣仍按照修正以前的原案执行。军机大臣尽管被弹劾,而载沣用儿子溥仪的名义,以“圣旨”答复资政院:“军机大臣负责任与不负责任,朝廷自有权衡。”
  这时候,梁启超创办了《国风旬报》,鼓吹立宪.而反对清廷的预备立宪。他认为“政府之视资政院固不值一钱也。”真正的立宪政体,应有完全民选的“国会”,与对此国会负责的“责任内阁”。
  梁启超的一个好友张謇,在江苏咨议局担任局长(议长),另一个好友汤化龙,在湖北咨议局担任局长。
  此外,各省的咨议局长如湖南的谭延闿、四川的蒲殿俊、河南的方贞、直隶的籍忠寅、山西的梁善济、江西的谢善恒,均与梁启超志同道合,而且都是“宪友会”的会员。宪友会为梁所秘密发起,于宣统三年六月初六日在北京由孙洪伊、汤化龙、林长民等出面宣告成立。
  在宪友会成立前后,各省热心人士与各省咨议局,推派代表到北京请愿了好几次,要求缩短“预备立宪”年限,提前在宣统五年召开“国会”,实现“责任内阁”。各省督抚在宣统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联名电请。三天以后,资政院全体议员,也作了同样的奏请。
  摄政王载沣处于四面楚歌之下,无可奈何,只得于宣统二年十月初三日下诏,答应提前于宣统五年召开国会,同时又自动宣布立即成立“内阁”,却删去了“责任内阁”的“责任”二字。
  这分明是曲解民意。内阁,清朝早就有了,而且有很多个同时存在:军机处是一个,大学士合起来也是一个,各部尚书合起来也是一个。甚至所谓“御前会议”,也何尝不是一个?有了这些“不负责任”的内阁,再加多一个或归并起来,均无意义。而载沣自作聪明,以为可以敷衍得了要求责任内阁的老百姓。
  这时候,在孙中山直接与间接领导之下,革命运动再接再厉,已先后有陆皓东、郑士良、史坚如、马福益、吴樾、龚春台、余丑、邓子瑜、徐锡麟、王和顺、黄明堂、黄兴、熊成基、倪映典等率领同志在各地举义。而且,在宣统二年三月,黄复生与汪兆铭也深入北京,图刺载沣本人。尤其是在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有黄兴等一百多人在广州攻进总督衙门,震动了全国。至于,温生才在是年三月初十单独刺杀丁将军孚琦,还不过是一个插曲。 载沣茫然于大势所趋,居然在四月间用了他的所谓内阁来“缓和空气”。这内阁以坏极了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以那桐与徐世昌为协理大臣,各部的尚书被改称大臣。在十个部的大臣之中,满人占了六个,蒙人占了一个,汉人仅有三个(外务部梁敦彦、学部唐景崇、邮传部盛宣怀)。
  盛宣怀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罪,留待后人定谳。他在宣统三年,可说是汉人之中最不受汉人欢迎的一个,他提出“铁路国有”的口号,这口号成了大清皇朝的丧钟。
  所谓铁路国有,便是由清廷向外国借洋债,来强迫收买老百姓的粤汉铁路与川汉铁路的股份。粤汉铁路与川汉铁路的筑路权,原已由清廷出卖给外国人,是老百姓用自己的钱赎回来的。现在,载沣听了盛宣怀的话,要用“国有”的美名,从老百摊手中重行夺去,“押”给外国人,让外国人又以“债主”的资格来加以控制。这怎能叫老百姓甘心?
  于是,在湘、鄂、川、粤四省掀起了“保路风潮”。股东、议员、学生以及一般人士,纷纷请愿、开会、组织团体,罢课、罢市。各地的“保路同志会”风起云涌。
  载沣的应付办法是,用武力镇压。他任命在西康杀人甚多的赵尔丰为四川总督,又派端方领兵入川。赵尔丰拘捕丁四川保路会会长邓孝可、咨议局局长薄殿俊、股东代表颜楷等十几人,又开枪击杀请愿的群众四十人以上。
  端方所领的兵.是从湖北调去的。其中有很多业已参加以孙中山为最高共同首领的几个革命团体。未被调走的部队,于蒋翊武、孙武、熊秉坤、方维、蔡济民等策划、发动之下,在八月十九的晚上举起了革命的义旗。他们攻进总督衙门,光复武汉三镇。其后,湖南、陕西、江西、云南、上海、浙江、贵州、苏州、广西、安徽、福建、广东、山东、四川等各省、各地相继响应。
  到了阴历十月十二,南京也被徐绍桢所率领的“苏浙沪革命联军”攻下。
  载沣在八月二十三日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又在九月初六日发表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湖北剿抚事宜,节制诸军”,袁均未就。但是,袁的旧部冯国璋却很卖力,先后在九月十三日与十月初七日从革命军手中夺去汉口、汉阳。
  载沣也命令资政院于九月初一作第二度集会。资政院议决,弹劾盛宣怀。载沣照办,将盛宣怀免职。
  九月初八,奉调由东三省入关、行抵滦州的第二十镇(师)统领张绍曾与某混成协(旅)统带蓝天蔚等,联名致电清廷,提出十二项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于本年内召集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宪法由国会起草,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认,(四)皇帝对“国内”用兵时须经国会通过,(五)每一年度之预算如未经国会议决,不得沿用上年度之预算。
  这十二条要求,等于是哀的美敦书。载沣立刻屈服,于九月初九下诏改组内阁,授权资政院起草宪法信条。十一日,庆亲王奕劻的内阁解除职权;十二日,袁世凯受资政院“公推”为内阁总理大臣,载沣加以任命。十三日,资政院奏上宪法信条十九条,载沣加以公布。
  “宪法信条”除了把张、蓝等人的十二条要求完全采入以外,又加进了“皇族不得为总理大臣、其他国务大臣并各省行政长官”;“皇室大典,不得与宪法相抵触”,等等。
  袁世凯已于张、蓝“兵谏”以后的第三天,载沣下诏改组内阁以后的第二天,由河南彰德的寓所“南下视师”,抓住机会先就湖广总督兼钦差大臣之职,把兵权拿到手,逼得载沣非请他担任内阁总理不可。
  九月二十三日,他带卫队进入北京,开始组阁活动。三天以后,载沣公布袁的阁员名单(其中张謇、梁启超未就):
  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
  外务部大臣梁敦彦 副大臣胡惟德
  民政部大臣赵秉钧 副大臣乌珍
  度支部大臣严修 副大臣陈锦涛
  陆军部大臣王士珍 副大臣田文烈
  海军部大臣萨镇冰 副大臣谭学衡
  学部大臣唐景崇 副大臣杨度
  法部大臣沈家本 副大臣梁启超(未就)
  邮传部大臣唐绍仪 副大臣梁如浩
  农商部大臣张謇(未就) 副大臣熙彦
  理藩部大臣达寿 副大臣荣勋
  事先,袁世凯把载沣的弟弟载涛挤出“军咨处”(相当于参谋本部),代以荫昌。事后,又把另一位军咨大臣毓朗换了,代以自己的好友徐世昌。
  载涛仍旧掌握着新编的“禁卫军”。袁世凯命令他开赴湖北打革命党,载涛怕死,辞职,袁世凯派冯国璋继任“禁卫军总统”。湖北的军事改由段祺瑞一人负责。
  对于禁卫军的官兵,袁世凯仍不放心,下令调该军出北京城,在城外驻扎,准备开拔。他另编一支“拱卫军”,驻在城内保护“宫城”,把宫城之内的寡妇孤儿(隆裕太后和宣统皇帝溥仪)握在掌心。
  对于革命军,他决定议价讲和,拜托英国公使朱尔典训令驻汉口领事,出面劝冯国璋与黎元洪停战三天。黎元洪接受,于是从十月十二日起开始停战。三天期满,双方同意继续停战。此后,不再有战事,直至袁世凯达到目的,被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为临时大总统之时。
  载沣感到无趣,于十月十六日自动向隆裕太后缴出“监国摄政王”的印,“退归藩邸”当一个“空头”的醇亲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