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处世之道

第67章


在《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中只记载:和珅“少贫无籍为文生员。”和珅童年时曾在家里与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启蒙教育。到了少年时期,他们两人一起被选入咸安宫官学读书。由于和珅的努力和博学强记,在咸安宫官学学习期间,不仅四书五经背诵得滚瓜烂熟,而且他的满、汉文字水平也提高得很快,此外,还掌握了蒙古文和藏文,同时他的诗词、书法、绘画水平也有了一定提高。正如和珅在悼念其弟和琳的诗中说道:“幼共诗书长共居”。此外,当时著名学者袁枚也曾表彰和珅、和琳兄弟“少小闲诗通礼”。这些都是说他们兄弟聪敏、机智,知书识礼。和珅还练就了一笔好字。同时,他对诗词歌赋与绘画也很喜欢,虽不能说他的诗词造诣很高,但他是读过不少诗词的。就是由于这个时期打下的基础,才使他日后为官时充分施展了“才能”。最重要的,这期间他还获得了未来的岳祖父、主管咸安宫官学的内务府总管大学士英廉的青睐,为日后发达奠定了基矗
    咸安宫官学坐落在皇宫西华门内,与武英殿相邻。
    这所学校最早是雍正六年十一月在雍正帝的提议下,由内务府负责创办的。所以主管内务府的大学士英廉便是咸安宫官学的顶头上司。
    当时雍正帝看到咸安宫房屋空闲,而景山官学学生功课不专,于是命令于内务府佐领、管领下幼童及官学生内,选其俊秀者五六十名,或百余名,委派翰林等居住于咸安宫任教习。
    雍正七年四月,遵旨议准于景山官学生及内务府佐领、管领下闲散幼童内,视其俊秀可以造就者,选九十名在学肄业。
    雍正年间,咸安宫官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内务府人员的优秀子弟而设立的。
    乾隆登基后,学校的性质发生了一定变化。
    它除了继续供内务府官员的优秀子弟就读外,开始大量招收八旗官员优秀子弟入学。
    咸安宫官学在和珅入学前的学生组成情况大致如下:
    乾隆元年二月,令将现在内务府三旗九十名学生以内,挑选其优者,留三十名。再令八旗都统等,将可以造就之俊秀子弟,每旗选十名,送咸安宫读书。如果有大臣子弟情愿读书者,亦令人于额内读书。
    咸安宫官学设总裁,以满汉翰林各二人充任。后来又由翰林院掌院学士派充,满人两人,汉人四人。按日稽课,西配殿读满洲书者,则由满总裁稽之。
    咸安宫官学的课程,主要有满、汉、蒙古语文以及经史等文化课。
    此外,每个学生还必须学习骑射和习用武器等军事课程。
    其中满文设教习二人;骑射设教习二人,由罢闲官及护军校善射者充任;汉书每学生十人,设教习一人。
    考课分月考、季考两种。月考分别等第,申报注册,季考于春秋二季由内务府派人主持。
    入咸安宫官学的学生绝非一般等闲之辈,他们都是从众多的八旗子弟中经过仔细筛选,择优录取的,这些学生不但品学兼优,而且长相俊秀,个个都是一表人才。
    在这所学校里任课的教师,绝大多数为进士出身的翰林,最低者也是举人。
    该校课程多样、全面、正规,要求严格,教学效果好,成绩显著。培养了大批人才。
    一次大学士英廉照常来到咸安宫官学巡视,他召见了官学总裁满人倭文。
    英廉询问的当然是一些公事,诸如生源、教习、学舍、课考等等,倭文不敢怠慢,一一详尽而答。
    接着英廉话锋一转:
    “今年开春新入官学者几何?”
    倭文恭恭敬敬地答道:
    “回大人,一共十人。”
    “都是谁家子弟?”
    “回大人,有大学士傅恒之子福康安、福长安;江宁驻防大臣鄂弥达之子卓尔海;有吏部侍郎满普之子桑额;有镶蓝旗都统贝和诺之子伊都立;有湖广总督迈柱之子苏勒;有左都御史福敏之子性桂;有福建副都统常保之子和珅、和琳;还有刑部尚书阿山之子巢可托。”
    倭文一口气说完,英廉听得却是仔细,他继续发问:
    “好像其中有两对兄弟同时入学?”
    “是的,大人,他们是大学士傅恒大人之子福康安、福长安兄弟俩;福建副都统常保大人之子和珅、和琳兄弟俩。这四人实乃俊才,为当世少见。”
    倭文其实根本不知这四人的功课如何,只是碍于正大红大紫的大学士傅恒之面,才无条件地恭维他的儿子,这样一来,和珅、和琳兄弟也沾上了光。
    得知傅恒之子亦在咸安宫中,英廉心中说不出的高兴。
    “没料想朝廷重臣之子双双进入咸安宫,此乃吾官学之荣幸,也是你倭文的功劳啊!”
    英廉有意褒奖倭文。
    倭文闻听,满脸诚惶诚恐,急忙起身施礼。
    “卑职愚钝无能,咸安宫官学有今日这般地步都是大人督察有方啊!”
    英廉听了属下的奉承话也是满心欢喜。
    “倭文,这功劳也就不必比了,你先把那两双兄弟带到这里来,我想见见他们。”
    “是,请大人稍候。”
    片刻之后,四位少爷被带进来,陪着一起来的还有他们的汉文教习进士吴省兰。
    四位学生向英廉施礼。
    英廉见四个孩子都相貌堂堂,一表人才,但福康安、福长安衣着华服一派纨绔子弟的派头;和珅、和琳兄弟相比之下便显得黯然失色。
    因傅恒乃当朝宰相,所以英廉首先问了福康安、福长安兄弟俩,两位大少爷应答如流,毫无拘束之感,不愧为名宦之后,英廉心中默默称许。
    当问到和珅、和琳兄弟时,英廉更为满意,他觉得不虚此行。一高兴他就想考考这些少年学子。
    “你们刚才都说曾在私塾中受过蒙学,我倒要考考你们,我念一段经书,看你们当中谁能辨出它的出处和经解。”
    英廉此人精通典籍,他原姓冯,内务府包衣籍汉军镶黄旗人。雍正十年中举,最初为笔帖式,累迁淮安府外河同知、永定河道、内务府主事、内务府正黄旗护军统领、内务府大臣、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正黄旗满洲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并担任过《四库全书》正总裁。
    英廉略一沉吟,缓缓念道: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英廉念完微笑地望着这四位少爷,等待他们的回答。
    福康安、福长安兄弟面面相觑,一脸迷惘之色,和琳将头放得更低。
    只有和珅面有自信之色,英廉看在眼里,不由问道:
    “和珅,你说说看。”
    “回大人,大人方才念的这一段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它的意思是:周任有一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才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唔,不错。那周任又是何人?”英康追问道。
    “回大人,周任是古代的一位史官。”
    和珅声音虽还稚嫩,但听上去口齿清楚,极为悦耳。
    机缘巧合,英廉出的这一题目,后来正是和珅发迹的因由。
    英廉大起惜才之心。唤一旁的苏凌阿。
    “苏凌阿,赏和珅白银一百两;赏福康安、福长安、和琳白银各五十两。”
    四位少爷连忙跪倒磕头谢恩。
    临行前,英廉又询问了汉文教习吴省兰进士。让吴省兰费心教导这四位少爷。
    吴省兰满口应承,一再说这四位少爷皆为俊才,来日前程无量。
    吴省兰称赞之余说了一件令英廉吃惊的事,原来和珅、和琳生活颇为拮据,经常由他家人刘全向亲戚借钱供学。
    英廉闻听,马上表态,和珅、和琳一切费用都从他的名下支龋
    吴省兰眼光锐利,一眼便认定这四少之中和珅在学业上是最有前途的。
    “咸安四少”在八旗子弟中是出类拔萃的优等学生。因为至乾隆年间,国力虽臻极盛,但八旗子弟的大多数已腐化堕落,终日养尊处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他们把养鹌鹑、斗蟋蟀、提笼架鸟,进出戏园、妓院视为人生的最大乐事。许多人已完全腐败透顶,成为纨绔子弟。这就使得这四个人更显卓而不群。
    “常保好福气!”
    英廉回到府中第一句话就充满羡慕之意。
    “大人何以见得?”苏凌阿在一边问。
    “今日在咸安宫我观和珅、和琳两兄弟神定气闲骨相非凡,将来必是封王拜爵者。
    尤其
    是那和珅,躯干如中人,面白皙而不事修饰,腰腹圆肥背肩丰厚,头大如斗,两耳垂肩,印堂多喜气,龙脑凤睛,面肥鼻隆,言语有金石之音,分明是食禄之相,活脱脱一个财神爷。”
    “大人,小人也有同感,这和珅他日必早得荣达,若大人早日栽培,岂不是为我所用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