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处世之道

第68章


苏凌阿将英廉心里想说和未说的话道了出来。
    少年和珅的好学上进确实发挥了作用。
修身齐家实案:讨得有地位的长辈欢心,以获提携
    和珅18岁结婚,妻子正是大学士英廉的孙女冯氏。英廉一生究竟生有几个儿子,目前尚不清楚。但至少有一个儿子和儿媳是在他健在时就先后去世了,并留下一个小女孩。因为孙女自幼失去双亲,作为祖父就格外怜爱,精心培养。长大成人后,为了给她挑选一个理想的佳婿,英廉确实费了一番苦心。他想为孙女找一个既品行端正,又年轻美貌,才气出众,将来有所作为的才貌双全的后生。他左挑右选,最后才选中了和珅。论相貌,和珅确实是很难寻觅的美男子,他是一个英俊青年,一表人才,百里挑一,令人喜爱。总之,他是一位少年英俊,颇具才华,办事干练,人才出众且人见人爱的好苗子。由此可见英廉亦是一位颇有眼力和远见之人,他料定和珅日后会有所发达,非一般等闲之人,所以他决心把心爱的小孙女许配给他。官学巡视之后不久,在吴省兰的提醒之下,和珅也知道了英廉大学士对自己的器重,特别是冯家上门提亲后,和珅更加曲意迎合这位未来的岳祖父。因为,和珅已经看准了自己未来的前途就靠这位英大学士了。
    历史上也曾有一位少年家贫却因在长辈面前好学上进,最终得以发迹的人,他就是汉朝的王莽。王莽曾篡位自立,威风一时。但是当他尚未篡位时,却礼贤下士,待人一片谦恭。
    王莽出身于外戚之家。其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皇后,元帝死后成帝即位,尊其母王政君为太皇太后,其舅父王凤为大司马将军,从此王氏开始垄断朝政。在元、成两朝,王氏家族“世封侯,居位辅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马”。王氏因为是皇亲国戚,家门贵显,故其子弟多“乘时侈靡,以舆马声色佚游相高”。独有王莽一支,因其父王曼早死,未能受封。父亲死后,其兄又相继去世。王莽因“独孤贫”,不可能如其他兄弟那样去夸侈斗富,而且他也根本不想那样去做,因为他怀有更大的野心。为了实现这种野心,他只抱定一个宗旨,即尽可能多地去沽名钓誉。
    王莽为了出人头地,他“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尤其是诸位手握大权的伯父、叔父,有着现成的血统关系,他当然会加以充分利用。其伯父大司马王凤生病时,王莽守候榻前,小心侍奉,煎汤尝药,一连数月不解衣带,顾不上寝食梳洗,“乱首垢面”,熬得面容憔悴。看到侄儿比亲生儿子还要孝顺,王凤十分感动。王凤临死之时,太后王政君来探望,王凤郑重地将王莽“以托太后及帝”,要太后及皇帝尽力照顾他这位侄儿。王凤死后,王太后念王凤托付之意,就让王莽做了黄门郎,不久,又提升为校尉。王莽顺利地踢开了入仕的头三脚。
    王莽的孝敬也博得了叔父王商的爱怜,他上书给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分来给王莽。王莽待人谦恭,办事认真,朝廷许多大臣为之赞叹,都认为王莽是一个难得的贤能之士,纷纷上书向成帝推荐。成帝由此很器重王莽。永始元年封王莽为新都侯,不久,又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的宿卫近臣。王莽的声誉已远远超过了他的伯父和叔父们。
    和珅在这一点上与王莽如出一辙。
    在咸安宫官学学习了几年后,和珅愈发高大强壮,唇上鬓间已见了须髯,他心上的负担却更重了。
    父亲外任福建,虽说官居二品,但宦途开销极大,又非肥差,以致家中难见宽裕。近几年来老父体虚多病,健康不敢有多大希冀。
    而弟弟和琳虽聪颖好学,但终日无忧无虑,丝毫不为家事所动。
    和珅感到上下的压力都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更何况自己也已届成年,身家之事亦迫在眉睫。家中虽有媒人上门,母亲常表满意,但和珅总觉不妥。对于他来说,婚姻的意义已超出了和谐与幸福。
    他要找一门能为自己在仕途上腾达的婚姻。
    只有显赫门第,他才有能力现实自己的远大理想。
    然而,自己仅仅是一名咸安宫官学的生员。前途渺茫,机会难觅。
    和珅常常冥想。
    人的命运似乎生下来就已注定了,你看同学福康安一门上下,没有一个不为官,儿子一出世便能依赖父辈祖辈荫庇而轻易地踏入仕途,又能飞迁连升,到达往日父辈祖辈攀登到的高度。而我和珅只是一个福建副都统的儿子,仕途之上何以登上青云梯呢?
    人生真是一种无定之数,即便如吴省兰教习,点中翰林,十年寒窗换来的却只是咸安宫的清淡生活,终日与书卷、孩子为伴,这种科考的追求与成功后的激流勇退使人生的奋斗变得毫无意义。要是中了进士,我可不能学吴教习,否则十年心血付之东流,对不起自己。
    想到前途之选择,和珅觉得应该与父亲常保商量一下,如今春风拂面,田地必是莺飞草长时节,老父的咳嗽是否痊愈了?
    和珅在咸安宫内愁思万千之时,千里之外的常保却在都统衙门里眉开眼笑。
    信是英廉英中堂的家人送来的,千里之遥派一家人送私信,可见信之重要。
    常保将送信之人安顿好之后坐在书房中拆了信。
    常保的心中很是纳闷,因为平素与英廉并无往来,自己仅仅是驻防八旗的一名武官,而人家英廉是参帷天子左右的重臣。
    信写得很客气,但又不失大员的身份。常保觉得很舒服。
    信中所谈之事与常保无关,但与和珅有关,或者说英廉是因为和珅才给常保写的信。
    英廉虽然出身内务府包衣籍,但由于本人努力而身居显位。可惜他的子脉不旺,仅有的一子与儿媳在他健在时就先后去世了,但他们留下了一个女孩。因为孙女自幼失去双亲,作为祖父的英廉就格外怜爱,为了给她挑选一位佳婿,自然少不了多费了许多心思。
    遇到和珅后,英廉的目光一直为他所吸引。论门第,和珅的确是差了一截,但从和珅的为人、素质、相貌来看,应是八旗子弟中的佼佼者,必为富贵中人。
    英廉一直在为和珅盘算着,可惜时间还是早了一点。不过,孙女的年纪日长一日,终身大事须及早定夺,其实英廉担心的是和珅会被另外人家的女儿抢走。
    儿女婚姻,当然是男方托媒上女家求婚,但是常保绝不敢高攀这门亲事,所以英廉要将他的意思告诉常保,让他充满自信地上英中堂家来求婚。
    英廉的信写得很委婉,但言外之意清晰无比,他看中了和珅,想把自己惟一的孙女嫁到常保家来;英廉在信中把和珅从头到脚,由里到外夸奖了一番。
    常保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中堂大人居然看中自己的犬子,他一直以为自己这一族在宦途中已是官运式微,只会走下坡路,如果攀上了这样一门亲事,和珅不就有了一个坚强的靠山。
    最近几年来,他一直在为和珅、和琳的未来费心,但总觉得力不从心,爱莫能助,因而对孩子们生出一种歉意来。
    如今,这一切都可能会有改变了。
    常保兴奋之余,立即挥毫回信,语气谦卑而诚恳,他告诉英廉,犬子攀虎女令他心中不安,但他会立即告知和珅之母,上门求婚,以成全这桩求之不得的亲事。
    根据清朝制度,驻防八旗将领是不能无故离开任所的,照理说,他应该亲自上中堂家求婚,但实在不敢擅离职守,故而只能在文字上表露心迹,一切由和珅的母亲来主持。
    英廉收到信后,一块石头落了地,静待和珅家来人告媒。
    和珅之母接到夫君来信后也是喜上眉梢,立即与刘全商量了提婚的具体步骤。
    和珅也从父亲的手函中知悉英廉大人欲招己为孙婿的事,不由得大喜过望,难怪吴先生说英廉中堂大人对我另眼相看。当初大人赠我白银百两时,莫非就已寓有招婿之意,这样想来,自己当是福星高照,遇上了贵人,今后的路可就容易走了。
    于是媒人在两方府第间穿梭起来。八字、聘礼、婚日吉期都订议下来,一桩婚事就这样具有了类似法律上的效力。婚期订在来年,那时和珅将是十八岁,冯氏——未来的新娘比他小三岁。
    订婚完后,和珅、和琳就该离开咸安宫了。
    福康安已于前一年以闲散袭云骑尉,近来听说将被授三等侍卫,在乾清门行走。
    福长安尚闲在府中,可能也将以勋戚授蓝翎侍卫。
    另外六个同学也大多已离开咸安宫,不是仍闲在家中,就是已踏入仕途。
    临别前,倭文自是勉励了一番,以前途殷殷相寄,并以官学的校友名人相勉。
    和琳离开咸安宫不久即以满洲文生员补为吏部笔帖式,这是一种低微的秘书工作,但清廷中以笔帖式而至一二品大员者比比皆是。
    婚事如期举行。英廉为其孙女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并一手操办了和珅的婚事,和珅家出于对他的敬畏只是依言而行而已。
    一夜花烛不知酿造了多少婚姻的悲剧,但也成就了无数美满的姻缘。
    和珅与冯氏结为伉俪后,两人相亲相爱,这份情感一直维持到他们生命的终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