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处世之道

第69章


    婚后两年,福建副都统常保于福州任所去世。所以和珅只有与英廉商量前途的抉择了。
    清朝入关后给与旗人以政治上的特权、生活上的优厚待遇,维护这种优势的最直接的方式,是授封八旗贵族子弟进入宫廷和国家机关中担任官职,以保证统治的连续性。
    这些勋戚世家子弟跻身仕途的主要途径一是充任笔帖式,一是挑取侍卫。
    这一文一武的两种方式,是清代众多文武官员、封疆大吏、庙堂将相的出身之源。
    除此之外,满洲子弟亦可参加科举考试入仕。
    “贤孙婿,你面临的是充任笔帖式、挑取侍卫或参加科举考试三种办法。”英廉为和珅提出了三条道路。
    “斋弟已入吏部为笔帖式,此路入门较为容易,只是我恐怕难以做好此事。”和珅实际上否决了走这条路。
    斋弟是指和琳,和琳字希斋。
    笔帖式完全是一种翻译、秘书性质的工作,它需要文静的性格和敢坐冷板凳的毅力,和珅自觉难以坚持。
    “挑取侍卫倒是件好事,侍卫待遇优厚,又有接近皇上的机会,机遇肯定比做笔帖式多。笔帖式出身者,至多封疆大吏,能为御前重臣的却是少见。只是侍卫之选只凭圣上临时所差,少则三年多则十载,挑选之时又极为严格,一旦不得入侍,岂不耽误了青春、前程。”
    尽管老人说得很有理,但和珅的意向再明确不过了,他要成为一名侍卫。
    英廉认为和珅的选取与顾虑是有道理的,他略微思索了一会儿,为和珅提出了一项折中的办法。
    “珅儿,其实你不必顾虑能否被挑为侍卫,依你的才貌,充当侍卫自是绰绰有余,何况我们还有活动的余地,领侍卫内大臣阿桂大人、御前大臣傅恒都与我相善,到那时自有分晓。至于挑选侍卫的时间,照例不会太久,依我看不出三四年自有一次机会。所以你这三四年光阴千万不要浪掷了,你也可以参加来年的顺天乡试,一则借此温习功课,二则有了举人的头衔于仕途更为有利,你看如何?”
    “太岳丈高见,孙婿也正有此意,若能一举两得,岂不快哉!”和珅显得很高兴。
    乾隆三十五年,和珅以满人参加顺天府乡试,榜出,落第。
    清承明制,科举沿用八股取士,考题取自四书五经,取中的自多为迂腐书生,而实学真才者往往落选榜外。
    乡试三年一科,今科不中,只得苦等三年再试锋芒。
    落榜之余,和珅心中自是快快不快,冯氏日夜相劝,导他开心。
    英廉也过来安慰他。
    “珅儿,科举落第如人生常事,落榜固为憾事,但少年遭点小挫折未尝不是好事。
    我记
    得当日曾与你共定以应召侍卫这条我们满洲臣子的特有道路为主要目标,科举之试主要为汉人而设,即便中了举人又需中进士方可为正途,比之随侍圣上左右实是差得远了。”
    英廉的开导当然胜过冯氏百倍,大学士一言道出其中的实质,和珅心中不快顿去了大半,反倒对挑取侍卫士出莫大希望来。
    “太岳丈教导的是,我不该为一些小挫折而丧气,不过,如今又当如何呢?”
    “如今之事易做,你既然侍卫圣上左右,当对圣上脾气、禀性、爱恶有相当的了解,方能博得他的赏识。从今天起,我会陆续向你介绍一些皇上的为人与性格。此外,你须临摹圣上的行楷二书,越逼真越好;诗词之作也得下大工夫,他日随侍在侧定有附庸风雅之时,必先为之备。弓马骑射也不可荒废,还有黑白棋、斗蟋蟀、饲鹤养鸽都得略知一二,今上聪慧异常,棋琴书画无一不精,要让他看得起你,你真还要广学博闻,他日方能应付自如。”
    一番话说得和珅点头称是。
修身齐家实案:不能躺在祖上荫功上安睡
    老狐狸们当然不会放弃发达的捷径,对于和珅来说,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世职,以及与岳祖父英廉共同商定的走被挑选为侍卫就是一条捷径。可是,有的人依靠祖上的荫功,走入仕途之后,不求上进,得过且过,没有更高的追求。但是,和珅与这些人有根本的区别,他会把找到一条捷径仅仅作为现实他人生目标的开始和阶梯。
    乾隆三十六年和珅23岁时,被授为三等侍卫,挑补黏竿处。前面已经说过,黏竿处又称上虞备用处,负责皇帝出巡等一切仪仗事宜,俗称打执事,在该处服务的人员又称执事人。
    不久他又被调任到銮仪卫充当侍卫。
    侍卫又称校尉。满语为“吓”或“辖”。“旧有钦选侍卫,一等吓,学习二、三、四品服俸名目,今为一、二、三等侍卫。”此外,还有蓝翎侍卫。侍卫名目繁多,有乾清门侍卫、銮仪卫侍卫、上驷院侍卫、司辔侍卫、司鞍侍卫、茶膳房侍卫、伞上侍卫、奏蒙古事侍卫、尚(上)虞备用处(粘竿处)侍卫、鹰鹞房侍卫、鹘房、狗房侍卫、十五善射及善骑侍卫,以及善射鹄、善强弓、善扑等侍卫多种。侍卫一般由满洲、蒙古及觉罗子弟充之,宗室成员一般不充任侍卫。也有汉侍卫,系由科甲出身武进士,一甲一名授头等侍卫,一甲二名授二等侍卫,二甲三名授三等侍卫及兰翎侍卫等,每科共点18名至20余名。侍卫又分为上三旗侍卫,即以镶黄旗居首,正黄旗居中,正白旗殿后。凡遇各项差使及随上行营,俱镶黄旗居左,正黄旗在右,正白旗则左右分之,名曰“花里雅密”。每旗各有领侍卫内大臣管辖,系武职正一品,向以王、贝勒及尚书、都统充之。每旗各分六班,以章京领之。其中乾清门侍卫地位较高,无定额,由大门侍卫选其优者充之,缺额仍归大门。
    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皇帝身边的侍卫之权势也随之不断提高。他们不仅宿卫殿陛,警跸扈从,并且成为皇帝籍以行使专制统治的特殊工具,拥有传旨、奏事、出使、授将和拘捕犯人等广泛权力。
    在清代的侍卫中,确实出现了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成了统治阶级中的干才、“精英”。但是一般的侍卫却满足现状,贪图安逸,不求上进。这些人“读书甚少,至有满、蒙字俱不识者,即见面起居数语有不能应对,又有假诌歪文,不但反失本来面目,且每每丢丑。间有一二能读鼓词、小说及满洲传片能直数念下者,必群哄而哗曰:某也‘满汉皆通’。续办事章京亦有不识汉字者,甚属可鄙。”这些虽然说的是道光朝以后的情况,但也反映了整个清代侍卫的一般情况。但是,其中有的人竟能以其武功提升为将军。他们成了将军仍不愿学习,乃至终生目不识叮
    和珅在这帮人中是属于鹤立鸡群者,他上进心强,肯于动脑筋,因此提高很快。侍卫这种职务是比较轻闲的,因为皇帝并不是天天外出,值班时可以看书自学。和珅就常常利用这些时间自学读书、习字、画画,以及吟诗作赋等,积累了不少知识,学习了不少本领。所以和珅后来的一鸣惊人其实并不是偶然的,或者说这种偶然中藏着必然。
老狐狸修身齐家术之二:“妻贤子孝,兄弟相守”
    ——“无情未必真男儿”。老狐狸的心肠的确需要坚如铁石、狠如蛇蝎,但那只是对外而言;对内则要热情如火、温柔如水。也只有老狐狸才能将两者结合的天衣无缝。
    越是地位尊崇的人越担心“后院起火”,一方面是由于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它往往是己方最薄弱又疏于防范的地方;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被家务事纠缠得无法分身,那么他也就没有什么精力在社会中去打拼了。老狐狸高过一般人的一个方面就在于他们往往都非常善于把自己家打理的井井有条,全家人紧紧“团结”在他的围周,与他同呼吸同命运,为他的事业共同出力。和珅就是这样一个老狐狸,他极重视夫妻、兄弟、父子、叔侄、祖孙间的关系,总惦记着他的家族人丁兴旺,官运亨通,财富日增,世世代代保持显贵的地位。
修身齐家实案:妻如“小棉袄”,贵在贴心
    他与嫡妻冯氏感情很深。按着封建礼教,嫡妻在家庭中的地位是较高的,妾只能在嫡妻不在场时,才敢放肆、撒娇。和珅也深深懂得这一点,一来嫡妻出身名门,宰相的孙女;二来她又生了个长子丰绅殷德,而丰绅殷德又娶了乾隆爱女和孝公主,母以子贵,和珅怎敢待慢;三来冯氏平日对和珅体贴入微,对他十分理解。冯氏在病中时,还念念不忘和珅的腿疼,为他祈祷痊愈。和珅对冯氏亦很尊重和爱恋。
    人往往要在生命攸关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健康最重要,身体最重要,活下去是最重要的。夫人冯氏之病使手眼通天的和珅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黄金不是万能的。自打儿子夭折后,夫人冯氏就一病不起,和珅动用他的权力和金钱遍请天下名医,只可惜这一切都治不好冯氏的丧子之痛。和珅忧急万分,冯氏要倒下的话,他真不知道自己会怎么办。
    和珅发誓如果有人能治好夫人的病,他愿意舍弃一切家财。可是这一切并没有效果,嘉庆三年,和珅眼睁睁地看着冯氏病情日渐严重,却无能为力。
    人在无能为力之时,往往会向神求助,会把神当成生活中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