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史揭密:那时唐朝

第11章


  始毕可汗见隋军援兵云集,也不想玩了。城又攻不下,人又抓不着,这么多人马,还要管饭呢,想来想去,觉得再这么整下去,也没什么搞头了,于是撤围而去。
  见始毕可汗撤走,杨广那叫一个高兴,还派骑兵搞了点小动作。史载:“帝使人出侦,山谷皆空,无胡马,乃遣二千骑追蹑,至马邑,得突厥老弱二千余人而还。”竟然还抓回2000多突厥人,虽然是老弱病残,但也比没有好,算是一个小小的胜利。
  其实,这些人都是突厥人自己丢下的,怎么会这样?
   
                  
有贼,有贼
  突厥人真的很奇怪,好像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没什么人道可讲,老弱病残,不是扔掉就是杀掉,反正不会留着吃干饭。
  本来说是要重赏有功将士的,不想杨广到了洛阳后,却又食言,樊子盖恳请杨广遵守承诺,杨广一句话就把他打发了:“你这小子,难道想借此收买人心吗?”
  樊子盖不敢再说话,后来竟然给活活气死,看来樊兄弟气量也不大,经不得气。
  而杨广经雁门关一吓,得了一个怪病。史载:“每夜眠恒惊悸,云有贼,令数妇人摇抚,乃得眠。”晚上睡得好好的,常常是一跃而起,满头大汗,神经兮兮地大声疾呼:“有贼,有贼!”这可真害苦了杨广,要是有安眠药,给吃上几粒,也不至于弄得这么辛苦,幸好还有几个美女来搞搞按摩,不然的话,那可真要天天值夜班了。
  我靠,这鬼地方,实在是他妈的待不下去了。
  公元616年,也就是大业十二年4月的一天,大业殿火光四起。西边是杨广睡觉的地方琼华阁,杨广从床上惊醒,大叫不好,以为是贼人打进来了,披了件单衣,光着脚,就“嗖”的一下逃了出去,藏在西苑厕所边的一处草丛中,幸好自己老婆萧后前来救驾,这才算解了围。
  可见杨广成了惊弓之鸟,精神已到崩溃边缘,他决定南下江都,美其名曰巡幸,实际上就是避难。他的如意算盘是:如果北方控制不了了,就划江而治,全力经营南方。
  7月份,新的龙舟造成,初十,杨广正式宣布:择日启程,南下江都,也就是去今天的扬州。
  消息宣布后,大臣们都不愿意去,反对的人,却又怕死,也不敢谏言。史载:“朝臣皆不欲行,帝意甚坚,无敢谏者。”
  还是有不怕死的,冒死进谏,杨广一点也不给面子,全部一一打死。有个叫崔民象的,最倒霉,被废掉腮帮子,然后砍死——老子叫你说,打掉你嘴巴,看你丫的还说?凡拦路上书的,杨广也不去理论,一个方法解决:杀!杨广一概不理,反正老子死都要去江都,谁都别来捣乱,天王老子也休想拦住。
  一路走得辛苦,直到9月份,杨广才到达江都。跑到“扬州”来,的确是大大失策,这样一来,中原地区,便逐渐失去了朝廷的控制。
  历来在中国,除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条真理外,还有一句话很有道理,那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到了江都,宇文述本来就有病,这么老远的一路折腾,也实在够他受的,没两天,就见上帝去了。反正也不知道是病死还是累死,但杨广感激宇文述以前对自己的帮助,任命他的大儿子宇文化及为右屯卫将军,二儿子宇文智及为将作少监,不想却是给自己身边安了一颗定时炸弹。
  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已不是洒点水就可以扑灭的,全国大动乱,到处都是起义造反。当然,也出了不少暴徒,有些人,乘机打砸抢,无恶不作,最出名的,是一个自称迦楼罗王,号“可达寒贼”的朱粲,他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当歌唱,这句话是:“食之美者,宁过于人肉乎!但令他国有人,我何所虑?”
  难道他真的吃人肉?
   
                  
梁山好汉
  还真不假,朱粲就是一个吃人魔王,把人抢来,直接杀了做军粮,被他吃掉的人,不计其数,而且他专门出去抓妇人小儿来吃,简直禽兽不如。
  农民起义军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也学乖了,他们逐渐认识到,各自为战,多是被各个击破,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推翻隋朝的腐朽统治,团结就是力量!经过一番大鱼吃小鱼的市场竞争与洗牌,在全国,终于打响三个“名牌”:一个是河南的李密,一个是河北的窦建德,一个是江淮的杜伏威。其中,尤以李密的瓦岗军最为出名,不但是省优、部优,还是国优。
  噫,李密他不是杨玄感的点子大王吗?怎么一转眼就成了瓦岗军的老大了?
  原来的瓦岗军,多是一些造反的渔夫和猎户,不过是一群像梁山好汉一样,窝在瓦岗寨的热血青年,可以说是落草为寇。他们也时不时地跑出去抢些鸡啊、鸭啊、羊啊、牛啊什么的来填填肚子,与占山为王的强盗没什么两样。
  瓦岗寨最开始的头领叫翟让,翟让是东都的法曹,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司法官,因为犯了罪,被关进牢里,要被处死。看守的狱卒黄君汉,认为翟让不简单,或许与他早有交情,在三更半夜的时候,悄悄地对他说:“老弟,你这样的汉子,怎么可以关在牢里面等死呢?”
  翟让又惊又喜,叩头叹道:“兄弟,俺只是关在猪圈里的一头猪啊,死生就只有听兄弟的一句话了!”
  黄君汉二话没说,当即打开翟让的枷锁,要放他走,翟让再次拜谢:“承蒙你的再生之恩,可是俺跑了,你咋办呢?”
  说完,热泪盈眶,你瞧,黄君汉多有志气!竟然怒道:“老子本来以为你是个大丈夫,可以去拯救天下百姓,所以才冒死来救你,你怎么像个女人,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像个什么男子汉?我,你就不用管了,自己设法逃走吧!”
  翟让磕头致谢,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翟让跑到瓦岗寨,拉起杆子,打出替天行道的大旗,没有做广告,没有做宣传,全靠口碑效应,便有两个好老乡前来捧场,一个是单雄信,带了一批愤青来投奔,还有一个就是徐世勣。
  徐世勣本来是大户人家的花花公子,却总想着要干一番大事业,可谓是有钱有志气的好男儿。他才17岁,按现在的规矩,还没高中毕业呢,这小子,有勇有谋,他给翟让献了个“妙计”:“大哥,兔子不吃窝边草,咱们在周边抢东西,东西没抢到多少,还容易得罪人,不如截击通济渠上的官船,抢就抢有钱人,反正不认识,这样咱们就可以吃香的喝辣的了!”
  翟让也不笨,欣然采纳,高高兴兴地做起了“河盗”,有钱又有粮,自然有人来投军。翟让的部众,一下子就发展到1万多人,这时,李密悄然出现了。
   
                  
牛角挂书
  李密也是贵族出身,史书记载:“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可见他是一个志向远大、聪明能干而又爱惜人才的人。李密曾经在杨广手下担任过侍卫,后来杨广看不惯,就辞退了他。李密开心得要死,马上就跑回家称病,关门谢客,专心读书,搞得别人都经常见不到他的面,并且还弄出了一个“牛角挂书”的千古佳话。
  牛角挂书说的是李密听说缑山,也就是河南偃师传说周灵王太子晋控鹤升仙的地方,那里有个叫包恺的名士,李密想去拜访求学。因路途遥远,就找了一头黄牛,但考虑到路上太耽误时间,为了争分夺秒地读书,便在牛背上放了一个蒲团,就是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并将一部《汉书》挂在牛角上,自己则坐在蒲团上,一手牵缰绳,一手拿书,边走边看。
  碰巧,李密在路上被当朝宰相杨素看到,杨素见牛背上还有这么个好学上进的人,也是惊奇,就从后面赶上来,勒马问道:“哪里滴书生,为何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赶紧下牛行礼,报上姓名,老杨又问他看的是什么书,李密回答是《项羽传》。杨素更是奇异,觉得这小子实在是不同寻常,大悦,便与他交了个忘年交的朋友。
  回家后,老杨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啊,你们都比不上他。”自此以后,杨玄感便与李密倾心结交,所以杨玄感起兵时,李密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他的“点子大王”。而这个牛角挂书的典故,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与“凿壁借光”“悬梁刺股”“囊萤夜读”一样,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勤学苦读,刻苦学习。
  要不是李密这小子前来“救场”,瓦岗军可能做到死,就只有“河盗”的命了。李密在杨玄感那儿的“点子公司”破产后,只剩下一条光棍。杨玄感被平定,李密四处逃难,杨广发了A级通缉令,终于官府还是将他拿获。李密先被押到长安,关在大牢里,后来又被押往高阳,因为此时杨广在高阳考察工作,杨广想亲自审问审问,不想他却没机会再见李密了,怎么回事?
  原来在半路上,李密与其他几个人犯密谋,使了点小钱搞贿赂,灌醉看守,“光着屁股”跳墙逃跑了。
  李密流落到淮阳,化名刘智远,在一个小山村做了个民办教师。可是干了几个月,郁郁不得志,还流着泪作了一首五言诗,在这里摘录下来,供大家一起欣赏欣赏: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
  此夕穷涂士,郁陶伤寸心。
  野平葭苇合,村荒藜藿深。
  眺听良多感,徙倚独沾襟。
  沾襟何所为,怅然怀古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