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史揭密:那时唐朝

第18章


  第二天一大早,天气还好,王威和高君雅好哥俩,吃了美味的早餐,乐哉乐哉地来开会了。到了晋阳宫,没迟到,两人相视一笑,刚刚坐定,还在做着提李渊人头去江都报功的美梦。突然,刘文静领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闯了进来,声称有重大机密需要禀报。
  李渊示意王威取状纸来看,刘政会却不给,大声说:“告发的正是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看。”
  李渊故作惊讶:“噫,有这种事情?快让老夫看上一看!”
  李渊装模作样,接过密状认真看过,猛地拍案而起,怒道:“王威、高君雅两人,暗中勾结突厥蛮子入侵,该当何罪?”
  王高二人一下子被搞蒙了。清醒了一下头脑,这才如梦初醒,原来已经中了李渊的圈套。
  高君雅挽起衣袖,大骂道:“这,这是造反的人故意要杀我啊……”
  还要再讲,早被李渊手下逮住,投进狱中——本想挖个坑,等着别人来跳,不想,却自己先乖乖地跳进别人的坑里,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李渊随后公开宣布起兵!
  文武官员齐声响应李渊起兵的号召,纷纷表示,听从李渊的调遣。裴寂更是积极,将晋阳宫里的500名宫女、9万斛白米、5万匹布帛,另外还有40万副铠甲,一件不留,拿出来献给李渊,作为起兵之用。
  这就像办公司,你出了钱,事成之后,肯定少不了出资人的好处,所以李渊建立唐朝后,对裴寂裴大人,可以说是感激不尽。虽然他没什么很大的才能,但与李渊,是走得最近、关系最好的一个人。李渊甚至说过,能够当上皇帝,全是裴寂的功劳,可见,裴寂的投资,获得了巨大的回报。
  不知是王高二人与突厥真有勾结,还是李渊事先安排,与突厥故意唱的一出戏,又或许纯粹是一种巧合,在宣布起兵的两天后,也就是5月17日,一个不平常的日子,果然有数万突厥骑兵进攻太原,气势汹汹,极为骄横。竟然还有突厥的侦察兵,从太原外城的北门进、东门出,大摇大摆地在吹口哨、兜圈子。
   
                  
空城计
  李渊对于这起突发事件,倒也不慌张,马上差遣裴寂、刘文静等人,分别领兵准备迎敌,然后下令,把所有城门全部打开,放突厥进来,李渊难道也要玩一把诸葛亮的空城计?
  与诸葛亮所不同的是,突厥人不见李渊在城楼上弹琴、唱歌、开Party,见到的,只是黑洞洞的门大开着,城楼上,不见旗帜,也不见一个人影,连说话的声音也听不到。史书记载:“而城上不张旗帜,守城之人,不许一人外看,亦不得高声,示以不测,众咸莫知所以。”
  神秘莫测!
  真是见鬼了,人都死哪里去了?看前面,黑洞洞,定是那贼巢穴,待俺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哈哈,突厥人可没白景琦这样的豪气,那一个个黑洞洞的城门,谁知道里面藏着什么妖魔鬼怪?所以,也没有谁真的胆敢闯进去。
  突厥人在城外扎营,就是不敢下决心进城去看个究竟,要是里面真跑出一头猛虎来,谁负责呀?
  李渊命部将王康达与鹰扬郎将杨毛,率1000余人,主动出击,出城挑衅,抄掠马群,并做出诱敌深入的样子。王康达也是倒霉,被突厥前后夹击,掉进汾河里淹死了;其余部众,几乎全部战死城外,只有杨毛命大,没淹死,带着一两百个会游泳的人,灰溜溜的逃了回来。
  可结果是,突厥人却更加怀疑,以为李渊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就等着他们去钻,都不敢贸然进城,哪怕是进去逛一下街。没办法,也只好天天在城外,神侃吹牛打麻将,骑马射箭捉老鼠。
  王康达战死的消息很快传遍晋阳城内,大家都对王威、高君雅恨得咬牙切齿。史载:“军民见此势,私有危惧,皆疑王威、君雅召而至焉,恨之愈切。”这狗汉奸,老子恨不得吃你的肉、喝你的血、抽你的筋、扒你的皮!
  可是,李渊却依然神色自若,喜怒如常,为了平民愤,他下令将王威、高君雅两人立即处斩,并悬首示众,还安慰部下说:“当今天下大乱,反者四起,我受文皇帝宠信,与诸位一起,天天想着报效国家,王威、高君雅两个奸贼,违背民意,倒行逆施,还勾结突厥蛮子,真是天理不容。可是天命难违,他们这是玩火自焚。突厥小贼子,不必惊慌,我自会将他们赶走!”
  李渊一席话,大家这才渐渐心安,只是苦了王威、高君雅两个猪头出师未捷身先死,遗恨千古啊!不过,也算是在历史上留了个名,要讲唐朝,他们哥俩,是少不了滴,总要霸个位子,等着你来评点。
  其实,李渊说这番风凉话,无非也是想安定一下民心,他怎么会不清楚,如果与突厥人正面交锋,肯定是寡不敌众,后果不堪设想——战,不是对手,怕打不过;不战,又怕突厥人抢掠百姓,那该如何是好?
  李渊就是李渊,自有他的办法,他想出一个绝妙好计,是什么妙计呢?这个妙计,就是疑兵计。
  这个疑兵计,讲明白点就是:李渊在夜里,派城里的军队,悄悄出城,一大早又大张旗鼓,敲锣打鼓地装作援军的样子,浩浩荡荡,开进城来(好像当年董卓进洛阳也是这么干的)。
  一连几天,突厥人就像看没有结局的电影一样,也是困惑不解,因为与李渊有过交手,摸不清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在城外又逗留了两天,在周边大肆抢掠了一番,就拍着屁股走人了。
  这么一来,李渊在太原,便被吹得神乎其神,简直是神仙下凡一般,是如何地神、如何地仙,如何地厉害、如何地有计谋,如何地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简直和超人没什么区别了。
  一场造神运动开始登场。
  这是李渊乐意见到的,这些也为他日后创建大唐王朝,提供了民众的心理基础。
  太原城内,张灯结彩,庆祝胜利,而此时的李渊,却是忧心忡忡,他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担心的还不是突厥人!
  突厥老贼子,就如同天天惦记你家里的一个强盗,你还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给你来那么一下,稍不留神,就在你家后院里放一把火,抢点东西就跑,哎,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李渊的目标,是直取关中,占据长安,可如果前脚一走,突厥人后脚就来,到时候,前有朝廷军队拦截,后有突厥人追击,一前一后,谁吃得消?所以,现在当务之急,就是解决突厥问题。把突厥彻底打败?这根本不可能,只是痴心妄想。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只有主动向突厥示好,换取他们的支持,才是上策。
  有时候,外交斡旋,远比军事行动来得实惠和有效。
  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他知道刘文静在太原混了这么多年,多多少少,与突厥人有些或明或暗的关系,只是不知道,这是否也成为日后刘文静被李渊杀害的一个原因?
  李渊洋洋洒洒,给突厥的始毕可汗写了一封长信。信中,自然是一番恭维,讲明利害,并说自己起兵将对突厥大有好处,还说如果可汗能支持他,不侵扰他的百姓,那么他起兵后,得到的一切美女财物,全部送给可汗。
  写完信后,李渊又在信封上写下“始毕可汗启”几个字,对于这点,有书生提出抗议,说什么突厥不识字,只要钱,不如多送些钱,改启字为书。
  为何这种小问题,都有人来啰哩叭唆?
  原来古人多有大汉族主义思想,总觉得对外族蛮夷,就应该是用命令的口气来发号施令,因为启,一般是以下对上,而书,则是以上对下。
  李渊颇有远见,对此置之一笑:“你真是个书呆子,古人云:‘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这个道理,你都不懂?如今突厥,跑过去不少汉人,你这点小九九,别人会看不出来?我尊敬他们,他们还未必相信,如有轻慢,则肯定猜忌更深,况且一个启字,不过只是一个字而已,又不值千金,我千金都给了,一个字,又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书生,真是有知识,没见识!本来就是嘛,要讨好别人,还趾高气扬的,谁鸟你啊?这就如同你找别人借钱,还做出一副不可一世的神态,在别人面前,指手画脚,谁会买你的账?
  写启字,不单单是一种战略上的需要,更是一种权宜之计。
  写好书信,李渊正式委派刘文静为“外交部长”,前往突厥汗廷,进行游说工作和外交斡旋。
  始毕可汗看过李渊的书信,十分满意,人都是喜欢听奉承话的,加之李渊姿态又摆得那么低,可汗自然高兴。当然,这也要感谢刘文静的三寸不烂之舌,想必他应该懂得突厥语,不然,也不会这么顺利。
  始毕可汗力挺李渊,还写了回信,并建议李渊干脆自己来做皇帝,反正他的如意算盘就是:你们中原越乱越好,鹬蚌相争,老子坐收渔翁之利,你们都得来巴结,俺就是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裁判,看谁给的钱多,给的好处多,老子就顶谁。你们一直这么闹下去,俺就可以稳坐钓鱼台,天天等着收钱,也不用再出去抢了,天天搂着美人,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等着你们自己送钱上门来就好了。
  这时候的始毕可汗,完全成了收保护费的黑帮老大。
  刘文静回来复命,收获不小,李渊与他会面后,心情大好,直赞他:“如果不是你善于辞令,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成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