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压力生活

第4章


而你,在漆黑中,没有时钟报时,昨天和明天混在一起,空间和时间混
在一处,混沌中,不知是清醒还是在梦中。当注定要长夜不眠时,逃脱不了的就是
宿命。我感到抬眼就望到了生命的尽头,于是哭了,对着长夜发出哀求:“求佛祖
点化我吧,让我安睡!”
    许久以来,能睡个好觉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背景资料:
    失眠易感人群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紊乱,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
失眠症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据统计30% 的成人患有失眠。
    失眠偏爱以下人群:
    1.  工作狂。尤其是睡前还止不住要思考的工作狂。 
    2.  压力过大者。包括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尤其是当工作、生活环境发生骤
变时,压力导致的紧张和兴奋最容易导致失眠。 
    3.  生活无序者。生活没有节律,作息混乱,随心所欲,黑白颠倒的人。 
    4.  咖啡因迷恋者。咖啡、巧克力等含有令人兴奋的咖啡因,晚间饮食尤其不
利于睡眠。 
    5.  脑力劳动者(或从不运动的人)。长期坐办公室的人,尤其是从事高强度
脑力劳动,而毫无运动量的“劳心者”易患失眠。 
    6.  饮食无度者。饮食没有规律,暴饮暴食或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都不利于睡
眠。 
    7.  恋床赖床者。把一切活动都尽可能挪到床上的人,真正把床用于睡眠时往
往受挫。 
    8.  烟酒茶瘾者。令人兴奋的东西当然不利于睡眠,尤其是在睡前,尤其是当
这些嗜好真正成瘾后。 
    9.  感官敏感者。对强光、噪声甚至气温、蚊虫敏感的人,睡眠容易被中断。 
    10. 胆小者。对睡眠环境缺乏安全感、怕神怕鬼的人,容易患失眠症。 
    11. 对睡眠过分紧张者。固执地认为必须保证每天8 小时睡眠,一旦不够,就
焦虑,或随时补觉的人。 
    12. 睡前哲学家。喜欢在睡前躺着思考、总结的人,容易失眠。 
    情景四:
    “我酸涩的眼睛终于闭上了,可脑子里那一双却大大地睁开了,在暗夜里清晰
如许。
    我戴上眼罩,没有用,有关夜的声音不由分说涌来:楼下有车驶过,管道里有
异响传来,每一处细小的声波都仿佛与耳朵里的脉动共鸣着,放大了很多倍响给我
听,挑拨着我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敏感的神经。
    尽管脑袋里像灌了水,或塞进了木头,钝钝地转不动,有时不禁会想:所谓疯
牛病的海绵大脑也不过如此吧?这一刻倒真希望能失去意识,我觉得我的大脑已经
变成了棉花枕头。可即使如此,我仍旧睡不着。
    于是就顺带着想想白天未完善的方案――没准儿能碰上灵感夜游呢,只可惜这
侥幸从来没兑现过。反倒是夜半从似睡非睡间醒来,那‘棉花枕头’里魔症般地塞
满了方案的碎片,而且是以噩梦的形式:秘书哭丧着脸说,方案没有通过,客户撤
了订单,老板在大发雷霆……”
    失眠可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过总是伴随着脑电图的改变。医生把失眠分
成急性失眠与慢性失眠来区别对待。类似于你当年高考前夜死活睡不着,或是准备
了两周的SPEECH终于要见人你却得“戴”着两个黑眼圈,这种令人恼火的事都得归
罪于急性失眠。这没什么大不了,谁还没有过彻夜难眠的经历?你可以选择挺着,
或是直接找点儿药吃,问题都不大。真正麻烦的是慢性失眠。长时间睡不好觉,安
定从半片增加到一片可是还不太管用。在慢性失眠患者中更有很多人长期依赖于药
物。
    心境恶劣,这么听起来很情绪化的词组现在用在了失眠病人身上。对于失眠的
临床实践最近有些变化,更加注重于失眠病人的心理和情绪。从生物学模式转化为
现在的社会学模式,医生更加关心病人本身的情感。对于那些主诉失眠的病人,有
经验的医生会查出他相关的很多问题:情绪低落、焦虑、烦躁、食欲不振、心慌、
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当这些症状出现在我们身上,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睡不好觉
引起的,我们不会因此去就诊,尽管事实上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种情况的失
眠,单纯依靠安眠药物始终不会得到很好的治疗。人为造成药物依赖,吃上就不能
停,否则反跳得更厉害。
    以前对于失眠的临床诊断往往会靠到“神经衰弱”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但随着医学发展,“神经衰弱”这个词逐渐被淘汰掉,在美国干脆已经没有这个词
了。在病理学上,它被划归到神经症之下的“心境恶劣”,病情继续发展会成为
“抑郁症”。
    成年人的睡眠是因人而异的,有些人要睡上10个小时才能恢复精力,而有些人,
四五个小时就足够。只要第二天仍然精神饱满,不会影响到工作与生活,这就是美
妙的睡眠。所以,偶尔放纵一下,享受只属于你的不眠之夜吧!
                       压力的十大罪状之四:失忆症
    确切地说,失忆综合症不是疾病,而是一种因压力导致的心理反应。
    31岁的阿珍是公司最有经验的文员,最近却接二连三地犯低级错误:先是把眼
镜忘在了总裁办公室,害得她找了一整天不说,更重要的是没了“眼睛”无法正常
工作  ―幸好,老板发现后及时奉还。接着她又一直在公司加班,把早上约好的饭
局忘得一干二净。 
    青青的段子比起阿珍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用了整整一小时的时间给客户
寄发邀请函。写了30多个信封,居然每次都要Confirm 一下今天是几月几号。真是
天大的笑话!“这么不争气的脑子,是不是该提前退休了?”青青暗暗埋怨自己。
    其实,很多30岁左右的职业女性都或多或少地有过类似阿珍和青青的烦恼。上
述种种其实都是LBS ――失忆综合症的表现。虽然大多数情况下LBS 不会给人造成
太大的麻烦,但也确实让人感到心神不宁。
    女人们一面感叹着自己的“未老先衰”,一面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
“怎么才这把年纪, 记性就快赶上撂爪儿就忘的老鼠了?!  ” 
    导致失忆综合症的因素除年龄外还有许多原因:工作头绪太杂,日程安排过满,
情绪低落,慢性疲劳……大脑不是铜墙铁壁,一缺氧就会罢工。神经心理学家分析
:大多数失忆是信息“轰炸”大脑和注意力分散的结果,记忆无力“登录”和贮存
所有信息。而压力过大是产生这一结果的元凶。
    朝九晚五的职业女性这方面体会尤深,频繁使用电话, 成天对着机器讲话,网
上冲浪约会……大脑无时不在被有用无用的信息轰炸。 
    随着年龄增长,能否保证大脑灰质少流失,保证脑细胞死亡速度减慢是最关键
的问题。没用的东西你可能记得门儿清(比如《流星花园》里四位帅哥的名字),
而对每天打交道的人,名字和面孔却说忘就忘。
    其实,大脑像个软盘,有一定容量,必须及时删除垃圾文件才能正常运转。
    记忆短路往往在瞬间发生,掌握些简单的窍门,可助你应对紧急情况,克服普
通症状的失忆:
    情景1 :“话到舌尖蹦不出”
    原因:其一,相似话语起干扰作用, 英文再好的人也有露怯的时候: 本来想表
达的是“insensibility ”,大脑却被相似的词“insensitivity ”干扰,正确的
音怎么也发不出来。出现这样的故障虽然与该词汇的使用频率低有关, 更是大脑超
负荷运转千头万绪导致的。
    TIPS: 换个话题,采用迂回战术,谈与之相关的内容以接近主题;或注意力旁
移,谈谈蓝天白云、轻歌丽服,舒缓大脑压力,排除障碍;或从外延联想:这个词
以什么打头/结尾?最近一次听到和用是何时?谁在旁边?如果还蹦不出来,   可
查字典,可问人,但不可沮丧,一紧张不安,体内就开始分泌化学物质,给记忆通
衢设置又一路障。 
    情景2 :“钥匙?钥匙呢?”
    原因: 通常是惯例被打破引起的无序。每天如此,一旦出规,记忆就混乱了,
“现在”和“以前”在脑子里较劲儿。
    TIPS: 创造记忆点一只碗、一个篮子或盒子在门厅,用来盛钱夹、钥匙、眼镜
等必用品,出门前先检查记忆点。如因找不到车钥匙误了接宝宝,切莫慌张,想想
昨天什么时候用过,之后干了什么……顺这个思路走下去,直到记起。日用物最好
有一套备用放在安全地带,以便应急。
    情景3 :
mpanel(1);
    “她叫李……李……”
    原因: 除了部份酷名(如黄河、许多、三宅一生)可以过目(耳)不忘外,名
字通常比较抽象,像一张张没有内在联系的标签,不易记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