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明之剿匪总司令

第七十四章 求佛问道


在现代的时候,谢天出门旅行,总是去爬一些不知名的山,进入城市也喜欢钻进街头巷尾,去看看那些鲜活的人生。
    走到九华山之下,丝丝细雨飘落下来,但九华山不愧是明朝倾力打造的佛教、道教名山,行人依然三五想和,游兴不减。
    九华山,原名九子山,诗仙李白赞其九峰秀如莲花,有“灵山开九华”之吟,故得名“九华”。她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因此山上住着很多隐士和得道高人。
    捡一条羊肠小道,露水打湿了裤脚,却换得了一份曲径通幽的妙境!他畅游了化城寺、太白书堂,观赏了东岩、天台等处奇景,访问了柯秀才等名人隐士。
    在何秀才那里,他要来纸和笔,一挥而就,写下了一篇《九华山》赋,何秀才看了连连称妙文!
    “九华为江南奇特之最,而史记所录,独无其名,盖马迁足迹之所未至耳。不然,当列诸天台四明之上,而乃略而不书耶。壬戌正旦,予观九华,尽得其胜。已而有所感遇,遂援笔而赋之。其辞曰:
    循长江而南下,指青阳以幽讨。启鸿蒙之神秀,发九华之天巧。非效灵于坤轴,孰构奇于玄造。迁史缺而弗录,岂足迹之所未到。白诗鄙夫九子,实兹名之所肇。
    予将穷秘密于崔嵬,极玄搜而历考。涉五溪而径入,宿无相之窈窕。访王生于邃谷,掬金沙之清潦。陵风雨乎半霄,登望江而远眺。步千仞之苍壁,俯龙池于深窅。吊谪仙之遗迹,跻化城之缥缈。饮钵盂之朝露,见莲花之孤标。扣云门而望天柱,列仙舞于晴昊。俨双椒之辟门,真人驾云而独跷。翠盖平临乎石照,绮霞掩映乎天姥。二神升于翠微,九子邻于积稻。炎熇起于玉甑,烂石碑之文藻。
    回澄秋于枕月,建少微之星旐。覆瓯承滴翠之余沥,展旗立云外之旌纛。下安禅而步岧峣,览双泉于松杪。逾西洪而憩黄石,悬百丈之灏灏。濑流觞而萦纡,遗石船于涧道。呼白鹤于云峰,钓嘉鱼于龙沼。倚透碧之峗屼,谢尘寰之纷扰。攀齐云之巉峭,鉴琉璃之浩溔。
    沿东阳而西历,餐九节之蒲草。樵人导余以冥搜,排碧云之瑶岛。群峦翳其缪霭,失阴阳之昏晓。垂七布之沉沉,灵龟隐而复佻。履高僧而屧招贤,开白日之杲杲。试胡茗于春阳,吸垂云之渊湫。陵绣壁而据石屋,何文殊螺髻之蟠纠。梯拱辰而北盼,隳遗光于拾宝。缁裳迓于黄匏,休圆寂之幽悄。鸟呼春于丛篁,和云韶之鷕鷕。
    唤起促予之晨兴,落星河于檐橑。护山嘎其惊飞,怪游人之太早。揽卉木之如濯,被晨晖而争姣。静镵声之剥啄,幽人斸参蕨于冥杳。碧鸡哕于青林,白鹇翻云而失皓。隐捣药于樛萝,挟提壶饼焦而翔绕。凤凰承盂冠以相遗,饮沆瀣之仙醥。羞竹实以嬉翱,集梧枝之袅袅。岚欲雨而霏霏,鸣湿湿于蘴葆。躐三游而转青峭,拂天香于茫渺。席泓潭以濯缨,浮桃泻而扬缟。淙澌澌而络荫,饮猿猱之捷狡。睨斧柯而升大还,望会仙于云表。
    悯子京之故宅,款知微之碧桃。倏金光之闪映,睫异景于穹坳。弄玄珠于赤水,舞千尺之潜蛟。并花塘而峻极,散香林之回飙。抚浮屠之突兀,泛五钗之翠涛。袭珍芳于绝巘,褭金步之摇摇。莎罗踯躅芬敷而灿耀,幢玉女之妖娇。搴龙须于灵窦,堕钵囊之飘飖。开仙掌于嵚嵌,散清磬之迢迢。披白云而踸崇寿,见参错之僧寮。
    日既夕而山冥,挂星辰于窿嶅。宿南台之明月,虎夜啸而罴嗥。鹿麋群游于左右,若将侣幽人之岑寥。迥高寒其无寐,闻冰壑之洞箫。溪女厉晴泷而曝术,杂精苓之春苗。邀予觞以仙液,饭玉粒之琼瑶。
    溘辞予而远去,飒霞裾之飘飘。复中峰而怅望,或仙踪之可招。乃下见陵阳之蜿蜒,忽有感于子明之宿要。逝予将遗世而独立,采石芝于层霄。虽长处于穷僻,乃永离乎豗嚣。彼苍黎之缉缉,固吾生之同胞。苟颠连之能济,吾岂靳于一毛。矧狂寇之越獗,王师局而奔劳。吾宁不欲请长缨于阙下,快平生之郁陶。
    顾力微而任重,惧覆败于或遭。又出位以图远,将无诮于鹪鹩。嗟有生之迫隘,等灭没于风泡。亦富贵其奚为,犹荣蕣之一朝。旷百世而兴感,蔽雄杰于蓬蒿。吾诚不能同草木而腐朽,又何避乎群啄之呶呶。已矣乎!吾其鞭风霆而骑日月,被九霞之翠袍。抟鹏翼于北溟,钓三山之巨鳌。
    道昆仑而息驾,听王母之云璈。呼浮邱于子晋,招句曲之三茅。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而逍遥。乱曰:蓬壶之邈邈兮,列仙之所逃兮。九华之矫矫兮,吾将于此巢兮。匪尘心之足搅兮,念鞠育之劬劳兮。苟初心之可绍兮,永矢弗挠兮。”
    王守仁还拜访了一些高僧,其中在化城寺西的长生庵,有位实庵和尚,博闻强识,诗画双绝,与王守仁谈诗论赋,越谈越投机,王守仁也不拿他当外人了,当时就给他来了个素描,并为他的画像题词,“从来不见光闪闪气象,也不知圆陀陀模样,翠竹黄花,说什么蓬莱方丈,看那九华山地藏王好儿孙,又生个实庵和尚。噫!那些妙处?丹青莫状。”逗得实庵和尚笑成了弥勒佛。
    临走时他送王守仁一副对联:门前青山绿水都成画稿,槛外松声竹韵悉是禅机。如果不是重任在身,他真想做个遗世独立的洒脱之人,餐霞饮露,飘忽山水之间。
    告别了实庵和尚,通过山上的一位老人,他打听到在前面的山洞里住着一位蔡道士,老人说蔡道士由于不经常洗头,蓬头垢面,所以被叫做蔡蓬头。在九华山上,道士和和尚非常相亲相爱,经常来往,尤其是这位蔡道士就常常到寺院里来要吃的,人家不恭恭敬敬拿出最好的招待,还赌气就走——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下次再去!
    王守仁听了这些,乐不可支,他比李宗吾还厚黑!
    他邀请神人下山,好吃好喝伺候了一顿,看着他酒足饭饱于是问道:“有没有什么长生之道?能像你一样活个几百岁都没问题?”
    蔡道士一抹嘴,说了句:“瞧你的官相!”,说完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王守仁好生失望,不过他还听过有一位和尚。这个和尚住在地藏洞里,靠吃山果为生,没人知道他活了多少年!因为据老人们爷爷那一带,他就在这山上啃果子,吃剩的核都能种出一片树林了。不过这个地藏洞可不好找!
    王守仁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脚上磨起了泡,终于在一定洞里发现了一个睡觉的和尚,正鼾声如雷。起初王守仁不忍心打扰,但眼看天就要黑了——他决定挠和尚的脚丫子。
    和尚睁开眼睛,缓缓地问:“这里很难找吧?你怎么找来的?”
    王守仁赶忙回答:“专门找别人不走的地方,就找到了!”
    这个和尚看上去,道行要深很多。王守仁真想问一些人生的问题,和尚却说:“你心在俗世!”。
    王守仁不甘心,下山后又回去找这位和尚,已经人去洞空。
    通过道士和和尚对他的态度,他发现道教和佛教是相通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