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人大宋的事

第38章


如果就这么完事,丁谓还算幸运,可不久后又查出他勾结女道士刘德妙欺君罔上、语涉妖诞的罪行,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司户参军,家产被抄,抄家时发现他家里“四方赂遗,不可胜纪”。
  弄权,贪赃,这两样几乎是孪生兄弟,在历史中总是同时出现,并且至今不绝。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丁谓到崖州要经过寇准的贬所雷州,丁谓觉得“同是天涯沦落人”,还想去见见寇准,岂知寇准的家丁们听说丁谓要从这路过,早就摩拳擦掌要去整死他。寇准知道了这件事,派人拿只蒸羊堵在雷州边境送给丁谓了事,然后把家门一关,给家丁们放假,让他们尽情赌钱,直到丁谓走远才放家丁们出来。
  刘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但还觉得不过瘾,一次她兴致勃勃地问参知政事鲁宗道:“说说对武则天的评价吧。”
  “鱼头参政”鲁宗道不客气地说:“她是个几乎把唐室社稷江山葬送掉的千古罪人!”
  刘太后听了这个回答,神情突然变得落寞起来,默默无言了好半天。
  就是这个鲁宗道,曾多次对她提出规劝。有一次,刘太后和赵祯同去孝慈寺,刘太后示意车夫把自己的车子赶到赵祯的前面去,结果惹来好些大臣的进谏,鲁宗道搬出了“夫死从子”的大道理(在那个时代,这是不可触犯的天条),把刘太后说得哑口无言。还有一次,有人拍马屁,请刘太后立刘氏七庙,大臣们都不敢反对,还是鲁宗道问刘太后:“如果刘氏设立了七庙,那么现在的陛下算怎么回事?”刘太后无言以对。
  经过几次试探之后,刘太后知道她无法效仿武则天,在大宋没有产生女皇的土壤。于是,她便死了这条心。后来三司使程琳不知深浅,献上一幅武则天临朝图给她,其寓意当然是明显的,刘太后把这幅图丢在地上,说:“我怎么能做对不起祖宗的事?”程琳想邀宠却碰了一鼻子灰。
  虽然当不成女皇,可刘太后平时还是穿着皇帝的衮冕过干瘾。她辅政十一年,赵祯二十多岁了还不还政,死死地把住权力不撒手。大臣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范仲淹上疏说皇帝“春秋已盛”,请他“卷收大权,还上真主”。刘太后不但不听,还把他贬出京城,即使像翰林学士宋绶“军国大事由皇上禀请太后裁决,小事则自己处理”这样温良的建议,也触犯了太后,被贬为应天知府,其他劝她还政的人也大多被贬斥。
  明道二年(1033)三月,六十五岁的刘太后病逝,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葬在真宗皇帝的陵墓旁。
  刘太后的政绩功过混杂,既不像《宋史》里说的那么圣明,也没有民间传说里说的那么邪恶。她既把“天书”做了赵恒的陪葬,不再大搞封祀,但却照样大修宫殿、寺庙和佛塔,甚至还想重修被大火焚毁的玉清昭应宫;既清除了丁谓、雷允恭等小人,可依旧信任王钦若和内臣罗崇勋、江德明等奸佞之辈;既恢复了赵光义设立的理检院,又创设谏院,可对让她还政的人却不纳片言、大肆打击;她既注意澄清吏治,但也倚重太监、放纵外戚;既设立科举中的武举科目,却对西北边防毫不重视,导致在她身后和西夏屡战屡败。
  刘太后虽然离去,赵祯虽然亲政,但她的影响余波仍在。
  刘太后一直压抑赵祯的生身母亲李氏,李氏本应贵为国母,但在刘太后的压制之下,一直是个最普通不过的嫔妃,直到临死前才被刘太后从第九级的顺容升到第五级宸妃,如果不是知道内情的宰相吕夷简力争,李氏会被以普通宫人的礼仪下葬。在吕夷简的干预和提醒下,刘太后以一品之礼葬李宸妃于洪福寺,并给她穿戴上皇后冠服,在棺内放满了水银保护容颜。
  宋仁宗在刘太后刚刚死去,就有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并说李宸妃死得不明不白。这对赵祯来讲无异于晴天霹雳:二十多年,自己竟然不知道生身母亲是谁!
  赵祯痛感自己蒙受了二十多年的欺骗,下令军兵包围刘家宅院,并马上去洪福寺查验亲母的死因,结果打开棺木见李宸妃在水银的保护下身穿皇后袍服,容貌安详如生,这才收回了军队。
  吕夷简的力争,使刘氏一族免去了灭门之祸,刘太后泉下有知的话,该怎么感谢吕夷简呢?
  看来,人们千万不要把事做绝,不给别人留活路也是不给自己留活路。
  刘太后生前作威作福,在赵祯的婚姻上也武断专行,先是硬把赵祯看上的王姓女子许配给了刘美的儿子刘从德(真是不忘前夫的旧情),后来又把赵祯看上的张氏立为才人,塞给赵祯一个不喜欢的郭氏为皇后。
  不自主的婚姻使赵祯婚后生活很不美满,他亲政以后后宫屡起风波,最后竟废除了郭后。废后风波一时引起朝廷大哗,出现了官员集体聚集在皇帝寝宫门前进谏的千古奇观。
  赵祯把对刘太后的不满还发泄在宰执的任用上,刘太后留下的政府班底,除了宰臣张士逊因为曾是赵祯的东宫老师得以留任外,首相吕夷简、参知政事晏殊、参知政事陈尧佐、枢密使张耆、枢密副使夏竦、枢密副使范雍、枢密副使赵稹等执政大臣都被免职,外放到地方。
  刚刚亲政的赵祯很想有所作为,他重新起用了一直被刘太后打压的李迪接替吕夷简,组织了新的领导班子,但是他的雄心大志很快就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几年以后,大宋的西北边境重燃战火。
  本来已与大宋和好了的党项族又起兵进犯,而且公然称帝,几十年不识刀兵的大宋被迫拿起武器。
  这次战争会是什么样的结局?
  无论胜败,历史都会又开始流血。
  第六章 狼烟四起的西线
  寻找党项的足迹(1)
  大西北,风烈如刀。
  茫茫黄沙,疏疏红柳。
  在漫天黄尘中,这片土地养育着众多的少数民族,其中羌族是很古老的一个民族。
  在浩瀚的青海湖东南的黄河河曲一带,生息繁衍着羌族的一支——党项羌。在南北朝末期,他们还处于氏族社会的父权制阶段,结为大大小小一百多个部落,过着不事稼穑的游牧生活。这些部落之间没有从属关系,谁也不受谁的管理,也不向谁缴纳赋税。
  在南北朝的乱世中,分裂的政权忙着杀来杀去的,党项羌在三不管的边缘地区不断发展。到了隋唐时期,中原又归于一统,影响力开始向外辐射,党项羌自己说了算的逍遥日子便到头了。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党项羌中实力最强大的拓跋氏部落首先归附,内迁旭州(今甘肃庆阳境),拓跋部的大首领拓跋宁丛被授予大将军称号。
  至此,党项羌开始成为中原政权的附属。贞观九年(635)拓跋部首领拓跋赤辞被封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后来吐蕃在青藏高原上崛起,党项羌屡被打击,便纷纷向甘肃和陕西北部一带的内地迁移,拓跋部也从原居地松州(今四川松潘)迁到夏州(今陕西靖边境),被称为平夏部。当时还有一些党项羌居住在庆州一带,被称为东山部,居住在平夏地区南界横山一线的党项羌部落,被称为南山部。
  在安史之乱中,平夏部首领西平公拓跋守寂参与平叛,被唐朝任命为容州刺史,领天柱军使。拓跋守寂的曾孙拓跋思恭又在剿灭黄巢起义时立下功劳,升任夏州定难军节度使,统领夏、绥(今绥德)、银(今榆林境)、宥(今靖边东)、静(今米脂境)五州地区,并再次被赐姓李,晋爵夏国公,拓跋思恭摇身一变成了李思恭,拓跋氏也从此变成了李氏。
  经过李思恭的苦心经营,以夏州为中心的党项李氏藩镇割据势力初步形成,奠定了以后称雄西北的基础。
  唐亡以后,西北一隅的党项李氏周旋于五代的各路豪强之间,名义上是他们的藩属,实际上却是自成一家。除了李氏(拓跋)部落,其他的党项部落也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全力扩展势力,活动范围逐步扩展到汉人和吐蕃人居住的地区。更有一些党项人与汉族杂居在一起,接受了汉族文化,被称为“熟户”;生活在漠天旷野以游牧为生的党项则被称为“生户”。
  各党项部落虽然迁入内地,但还是以游牧为生,得便就在中原王朝的边境地区抢掠一番(游牧民族好像都把抢掠当成了致富手段)。十余年间,掳去人口、牛羊数以万计,掳掠奴隶的增加,又使党项各部落之间展开了相互的争夺。党项人虽然勇猛善战,可这时部落各自为政,对中原王朝还没有构成太大的威胁。
  就像所有民族的发展历史一样,党项族也需要出现一个领袖人物,这个人被时代的浪潮筛选出来了,他就是李继迁。
  当时已是赵光义统治时期,平夏李氏党项在名义上还是大宋的臣子。早在太祖建隆年间,赵匡胤就加封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为太尉,李彝殷也向大宋朝贡,他死后还被追封为夏王。他的儿子李光睿、孙子李继筠都向宋称臣,其中李继筠还在赵光义亲征北汉时率兵作为偏师从背后进行骚扰牵制,平灭北汉党项李氏部落也有功劳。
  但在李继筠死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接替他掌管平夏部的是他的弟弟李继捧。有许多贵族都对才干资历都平平的李继捧不服气,便以他兄终弟及不合礼法,纷纷鼓噪起来。银州刺史李克远和弟弟李克顺竟发兵起事,想以突然的动作袭击夏州,用武力把李继捧赶下台取而代之。李继捧虽然能力一般,可也不甘坐以待毙,就设伏兵擒杀了这两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