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人大宋的事

第39章


  李继捧这一开杀戒可不得了,部族内的大小首领都不干了,有拥兵自重的,有上表到赵光义那儿去告他的,党项平夏部乱成一团。
  赵光义得到这个消息时不知道是什么表情,估计他一定庆幸自己够幸运,同样是兄终弟及却没有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其实,这场乱子是党项内部争权夺利的总爆发,以前李继筠还有压制其他贵族的威望,李继捧威望不足,只好在赵光义乘虚而入的“调停”压力下,万般无奈地在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去了东京汴梁,把祖祖辈辈经营了二百余年的夏、绥、银、宥、静五州之地双手奉上,赵光义把他改封为彰德军节度使。
  兵不血刃地解决了党项羌,赵光义认为这是一个把夏州割据政权连根拔掉的大好机会。
  机会确实不错,可赵光义兴奋过头、操之过急了,他不仅马上委派官吏、调动兵马前去接收地盘,还要求李氏亲族迁移到京城开封(做被抵当的人质)。赵光义过激的做法触动了党项人敏感的神经,他们自己窝里反可以,但要外族来直接统治他们,却是大多数党项人不能容忍的。
  这股反抗潮流的领袖就是李继迁。李继迁是宥州刺史李光俨之子,李继捧的族弟,据说他“生而有齿”,也就是生下来嘴里就长出了牙,其实这样的孩子也不算特出奇,只不过有些人习惯性地在名人身上找神迹,发现一点特别的地方就大惊小怪。这样的人古时有,现代也有,想必以后还会有。
  不过,李继迁确实神勇过人,年仅十一岁的时候就曾亲手射杀猛虎,顿时声名大噪。李继捧献地的时候,李继迁刚刚二十岁,也在要迁到京城居住的人员之中。他不愿意成为在别人门下讨食的附庸,就决定以保存党项民族生存发展的名义,武力反抗宋朝的统一。
  在李继迁谋划反宋的行动中,有一个人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李继迁的心腹谋士张浦。
  当时宋军已经接手各州城防,李继迁在与弟弟李继冲和亲信族人研究对策时,年轻气盛的李继冲主张立即夺回五州之地,他说:“虎不能离开山林,鱼不能离开深水,我们不能离开祖先遗留下的基业。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趁夏州还没有发现我们的意图,出其不意地突击进去,杀死宋朝的官员,驱赶走他们的军队,以绥州、银州等处作为根据地,就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了。”
  老谋深算的张浦不同意,他认为即便偷袭能够拿下夏州,但以李继迁现有的兵力,无论是数量、装备还是训练,都无法抵抗强大的宋军,更何况党项各部族未必都站在自己这一边,他主张先避宋军的锋芒,“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土重来”。
  张浦虽然是汉人,却深得李继迁的信任,倚之为智囊,听了他的话李继迁思虑半晌,决定采纳张浦以退为进、积聚力量、卷土重来的意见。
  李继迁假托自己的乳母去世,安排了一场葬礼,他自己和亲信族人装做送葬,把衣甲兵器都藏在灵车上的棺椁里,一行数十人大摇大摆地走出城去,到了银州城外他们跳上骏马,一路狂奔到预先选择好的地斤泽(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地斤泽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是离夏州三百余里的一块水草丰美的沙海绿洲,四周都是荒漠戈壁。在茫茫沙漠中,如果没有熟悉地形的人引路,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地斤泽是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被李继迁选为立足之地。
  李继迁据有此地之后,便打出了反宋的旗号。
  党项和大宋直接的武力对抗由此揭开了序幕,战战和和纠缠了近百年。
  战和之路(1)
  李继迁在张浦的辅佐下,开始了反宋之战。
  李继迁第一步就是要收拢人心,没有人什么事情也不可能做成。
  李氏在西北经营的时间较长,在党项羌中的威信很高,李继迁以恢复祖业为号召,在地斤泽摆出了祖先拓跋思忠的画像,吸引了不少原来的族人。别的部落的人也来参拜,李继迁的势力慢慢地增长起来,但还是无法和宋朝相比。
  李继迁先是在太平兴国七年十二月谋划攻打夏州,宋朝探知这个消息派出了援兵,李继迁不敢拿鸡蛋去碰石头,悄悄地撤兵而去。接着,在第二年又攻葭芦川、三岔口,都被宋军迎头痛击打了回去。李继迁虽然屡败,却毫不气馁,继续和宋朝纠缠不休。
  赵光义这时还没瞧得起李继迁,心想这个毛头小伙还敢玩真的,那老子就教训教训你,便使出了釜底抽薪的计策,下诏招抚夏、绥、银等州党项与汉族流民归业,断绝了李继迁的兵源,这等于掐住了李继迁的脖子,李继迁的日子不好过了。
  张浦也看明白了赵光义这条计策的狠毒,就建议李继迁建立一块稳固的根据地,这样才能保证人力物力的供应。他说:“宥州物产丰富,且有险峻的横山为屏障,是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我们据守险要,等待时机,光复旧业大事可成。”李继迁采纳了他的建议,挥兵二万直取宥州,但被宋军不客气地给打了回去。
  李继迁几次出击不利,便退守地斤泽。为了扩充实力,他把弟弟李继冲派了出去,游说党项各部族,李继冲以“民族大义”为说词,还真打动了不少党项部族,到雍熙元年时有好些部族都投奔了李继迁。李继迁的胆气又壮了起来,在夏州西北的王庭镇(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战胜宋军,光俘虏就抓了一万多,这次总算是打赢了一仗。
  郁闷了好久的李继迁扬眉吐气了,他要趁热打铁扩大战果,就分兵四出,想多抢一些地盘。谁知乐极生悲,宋朝知夏州尹宪和都巡检使曹光实星夜奔袭地斤泽,纵火焚烧营地,斩杀党项军五百余人,焚毁数百处帐房,把李继迁的老窝掀了个底朝天。在宋军的突然打击下,李继迁哥俩冒烟突火狼狈而逃,连老妈和媳妇都来不及带走,让宋军抓了活的。
  这一仗砸烂了李继迁辛辛苦苦积攒下的家底,李继迁、李继冲和张浦等几个人流窜犯一样地东躲西藏,靠党项人的暗中接济才没有饿死。
  要是换了一般的人,也许就一蹶不振灰心丧气了,可李继迁却选择了继续战斗。他一方面收拢残兵败将,一方面去和党项各部首领联系。他也不兜圈子,开门见山地说:“我们老李家祖祖辈辈都拥有这片土地,现在被家族败类勾结宋朝夺去了,你们要是还念我家祖先的恩德,就来跟我一起同宋朝分个高下。”这些党项汉子的野性被李继迁点燃了,再加上宋朝“民族政策”执行得不好,党项好多部落都跑去投靠了李继迁,聚集在黄羊平(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北)。李继迁还用联姻的方式加强了和各部族的联系,娶了野利氏等部族首领的女儿,从而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李继迁又一次强壮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银州党项首领拓跋遇派人来和李继迁联系,这个拓跋遇曾因反对宋朝对党项的盘剥而被镇压,此时还藏在深山之中躲避宋军,他表示愿意配合李继迁攻占银州。接到这个消息,李继迁极为矛盾,想出兵吧,可地斤泽之败的阴影时时萦绕心头;不出兵吧,这次机会实在诱人。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张浦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对他说:“这个机会是老天赐给你的,千万要抓住,不然你会后悔的。”同时,他又献上了筹划已久的计策,以诈降计引诱宋夏州都巡检使曹光实离城,再奇袭银州。
  李继迁很有决断力,计谋一确定,立即传令自己的弟弟李继冲率军去指定地点埋伏,他亲自和张浦等十余骑直奔银州。曹光实夜袭地斤泽一战把李继迁打得溃不成军,心气正高,便居高临下地在城头上喝问:“李继迁,你率区区十几人,来到我的银州,到底想干什么?”
  听到这傲气十足的话,张浦心里暗喜,看来诈降之计十有八九会成功。
  李继迁故作无奈的样子说:“我接连打了败仗,现在已经到了无处立足的地步,除了投降没有别的选择了。不过,您能接受我投降吗?”说完还低头哀叹了两声。
  曹光实看着沮丧的李继迁,心里盘算着:这个败军之将,手下军兵所剩无几,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投降保命算他明智。想到这里,曹光实暗笑一声,开口说:“李将军能归顺天朝,我可以既往不咎。但是,你必须交出所有的部属。”
  他不知道李继迁最近又得到了党项其他部族的支持,兵力大增,他将为自己的主观武断付出代价。
  张浦心里乐开了花,鱼儿上钩了!
  李继迁苦着脸说:“我的弟兄们战死的战死,逃亡的逃亡,剩下的都在葭芦川,请您前去受降。”他换了一种恭敬的口气接着说道:“曹将军用兵如神,弟兄们都钦佩不已,认为您是大宋第一名将,都想一睹您的威颜。”
  曹光实被李继迁奉承得心花怒放,心里想这可是大功一件,不能让别人分了我的功劳,就爽快地说道:“好,好,好。我一定亲自去见见弟兄们。”当下和李继迁约定好时间,李继迁见计策得逞,便告辞而去。
  到了约定的时间,李继迁亲自到银州城下迎接曹光实,意气风发的曹光实带了一百多骑兵,毫无戒心地随着李继迁向葭芦川(今陕西佳县境)奔去,李继迁一马当先在前开路。
  葭芦川已遥遥在望,曹光实边走边琢磨该怎么对那些党项羌训话,却不料走在前面的李继迁突然把手中的马鞭高高举起,用力一挥,然后一夹马肚,坐下马箭一般地蹿了出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