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说

第43章


佛说你错了,这也是妄见,妄见涅槃;这也是大妄想、大贪心,把小贪心换成大贪心而已。圆觉经属大乘佛法,不讲小乘,所以这里说:‘厌流转者,妄见涅槃。’实际上我们的轮回不要紧,没有事,轮回也空,旋转跟我们有什么相关?像现在我们坐在这里,生命有没有流转?有。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细胞不知死了多少,也不知生了多少。不过,你还是你,没有变过,也没有动过。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因此,凡夫不能入道,凡夫不能成佛,乃至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不能成佛,什么作障碍?妄想颠倒。由此不能入清净觉,不能恢复本来清净的自性。并非我们本来的觉性抗拒你悟道,假如你认为有个可以入道的方法,或者觉得有个空的境界,那就不对了,那就不是本来清净,那就已经不清净了,只要有一个境界存在就不是清净本觉。清净不是你修出来的,若有修有证就不是了。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注意!凡夫的动念是错,修道人想把妄念息灭剔除求个清净也是错。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那么,错在那里呢?都是一念无明障碍住了,由无始劫来的无明作了自己的主宰,没有真正明白自己的本来自性。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一切众生自有生命以来,就没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学佛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而是智慧的成就。身心等性,皆是无明。什么是无明?我们的生理以及心理,包括思想、观念、见解、感受,身心全体都是无明。动念是无明,息念也是无明,所以都不对。无明本身不能破无明,例如人自己不能作自己生命的主宰,不能决定自己想活多久就活多久,不能想了断自己的生命就了断自己的生命,说走就走,你办不到。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我们的身心都是无明,从误认为有一个我开始,有我就有你,你跟我就不一样,你是你,我是我。喜欢我的人,我就跟他交往,他对我很好,他很爱我,好吧!我就跟他结婚。他做事顺我的心,自然就升他的官。这就是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看不顺眼的人,或不如我意的人,就讨厌他。我曾经讲过所谓爱情都是自私的、自我的,我爱你那是因为‘我’爱你,而且爱本身就是占有欲,你是属于我的;然后,爱不到就恨,或者相处久了,对方的缺点被发现了,看不顺眼了,彼此的想法不同,于是怨恨就来了。这就是人,是不是这样?
  为憎爱心,养无明故。憎爱心从那里来的?从无明而来。由无明产生的憎爱心,再养无明,再增加无明,连环相续,在此循环中求道,永远不能成佛。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什么是我相呢?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就是我们心理上或观念上所认为、所知道、所证得的境界。譬如张开眼睛,我可以看见东西,我注意一下,我的身体有所感觉,就是这个‘我’。这个‘我’是什么?这是心的作用,心在那里?不知道。大家闭起眼睛打坐,有个黑洞洞的境界,好像这就是我,这是我所证的。睡眠时,躺在床上,闭起眼睛,我要睡了,慢慢地睡着了,这也是我相。
  ‘诸众生心所证者’所包涵的意义很广,我们自己所认为如何如何,这都是我相的作用。我活着,我会思想,我有感觉,我有烦恼,这些都是我相,‘诸众生心所证者’。再进一步对修行人来说,不管在家或出家,修行一天有一天的效果,唉呀!我昨天拜了佛,回去作了一个梦,梦到了菩萨,这本来是个梦,结果把梦抓得牢牢的,认为这就是效果,这就是我相。甚至于修行打坐作功夫,我今天好清净啊!一个念头都没有,我空了。你觉得空了,那是你心所证者,那是你的心所造出来的,这也是我相。
  心所证者就是我相,三藏十二部所有佛经要我们破除的就是这个,譬如讲唯识的法相宗,把心的我相分为百法,‘俱舍论’把心归纳为九十八个结,如果能解开此九十八个心结就成道了。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佛说譬如有一个人,身体非常健康,没有任何病痛,没有任何不舒服,则忘记了身体,忘记了我的存在。假如这个人身体不健康了,生病了,不舒服了,此时,‘微加针艾’,用针灸治疗,在身体上扎一针,则知有我。由此证明身体内部,乃至皮肤外表,处处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这是很好的一个证明,我在那里?每一个细胞都有我。
  其实,身体是身体,不是我,它只是个机器,可是,人会爱惜这个身体。佛在此说明一个道理,本来无我,我的存在只是一念之间,我们搞错了,认不清楚,以为处处有我,因此不能成道。学佛或是出家修行就是为了成道,成道就是证得无我,可是,世间的修行人天天打坐修行,搞了十几年,有没有我呢?那个我愈来愈大,因为他觉得我有功夫,别人都不如他,所以,这个‘我’更大。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
  你看!佛说一切众生认为自己悟道,修道成功了,乃至证得如来境界,无所从来亦所无去,最后以为我已经空了,清净了,没有妄念了,涅槃了,寂灭了;有得道、悟道的观念,这正是我相。注意!‘圆觉经’是了义经,了解尽管了解,很不容易到达。‘圆觉经’说即使到达了这个境界,已经落于我相。照这样说来,修行要达到无我,几乎做不到。到了清净涅槃,一念不生,这正是我相呢!换句话说,这正是业力的根本呢!你看难不难?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什么叫作人相?人相的根本是我相,有了我相,就觉得我与你与他不同,人相是由我相所分化出来的。‘圆觉经’说:‘谓诸众生心悟证者。’这又是另一句话。上面说过我相是‘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心所证者是我相,心所了解到的感受、思想等等。什么是人相呢?心悟证者,悟到了什么事,此悟心即是人相。
  ‘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这四句话不太容易了解。悟到另外有一个我存在,离开这个肉体,另有一个灵明觉知的我存在,空空洞洞,清清楚楚,道家谓之‘元神’,或者认为这就是‘法身’,此时,不再认为肉体就是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其实,此所悟到灵明觉知的我也是假的,这也是我们一念所造成的。例如我们在梦中所觉得的我,这个我是假的。悟亦如是,所悟非我,所悟到的清净境界不是我,能悟之心也不是我。
  ‘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认为自己已经悟了,而且认为自己超过一切圣贤,这个人不行,那个居士不行,那个法师也不行,那个活佛也不行,现在人都不行,古人呢?古人也不行,他们都错了,只有我对,这都是傲慢的心理,一副得道的样子,这都是人相。所以,很多学佛的人,一见面就是阿弥陀佛,满口佛话,一身佛气,着相着得厉害,一听到对方也学佛,好哦!信佛好哦!假如对方不学佛,则眉头一皱,好像罪大恶极似的,几乎所有的宗教徒都是这样,这都是我相、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佛说修行人已经明心见性,证到涅槃境界,若有一丝一毫我已成佛的念头存在,就是我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心中存有一点点我已经悟道的心理,唉呀!这些众生好可怜哦!这是指真已经悟道了,可是悟迹未除。‘备殚证理’,什么般若呀!唯识呀!无所不通,道理都懂,功夫也到了,如果有一点悟心未忘,‘皆名人相’。好难啊!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有了我相,就有人相;有了人相,就有众生相。我相、人相、众生相都是差别心理、不平等心理。佛说众生平等,什么平等呢?性相平等,一切众生生命的根本都是一样的,以及生命的作用现象是一样的,但是一般凡夫不会觉得平等。不平等,就有众生相。
  什么是众生相呢?‘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我相,‘心所证者’;人相,‘心悟证者’;众生相,‘自证悟所不及者’。很清楚,条理分明,而且文字又优美,这就是佛经文学。‘自证悟所不及者’,人了解自己容易,了解他人难,人所想到的都是自己,别人如何就不管了,所以,你所想不到的就是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接下来佛举个例子来说明众生相,譬如有一个人说:‘我是众生。’我们听了这句话,就知道他所说的众生,并不是指我,也不是指他,而是指许多人。‘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例如有人骂:‘这些众生多可恶!’我听了决不生气,因为他说的是众生不是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