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说

第46章


假如拿小乘道来讲,能够做到‘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已经到家了,那是罗汉境界。以大乘道来讲,还不够,还须‘渐次成就’,再求进步,还要‘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这是佛对净诸业障菩萨作最后吩咐,就是中国人所讲的求明师指点。是明师,不是名师;名师容易找,明师难啊!没有明师指点,容易堕入邪见,这也是由小乘道转入大乘道的关键。
  若有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嘿!你看佛说话多有意思!刚才吩咐说求善知识,这里却又讲心里有所求就是烦恼,只要有一点想成佛成道的观念存在,已经不对了。只要有一点下意识有所求的观念,不是爱心就是憎心,喜欢就是贪爱,就是占有,就是我相。讨厌就是憎,就是怨恨,为什么讨厌?我不喜欢,还是我相。我讨厌这样的人生,所以喜欢学佛修道,这里就有了憎与爱。有了憎爱,就不能入清净觉海。学佛真难呵!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时,佛准备重新归纳作结论。
  净业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    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    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于心    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    不能入觉城    若能归吾刹    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    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    究竟非成就
  净业汝当知  净诸业障菩萨你当知道,
  一切诸众生  一切所有的众生,
  皆由执我爱  都是因为执着我相,
  无始妄流转  无始以来在生死轮回中流转。
  未除四种相  未能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不得成菩提  所以不能成佛。
  爱憎生于心  心中有贪爱憎恨之心,
  谄曲存诸念  谄曲也是自己内心所生起,
  是故多迷闷  自己制造了许多烦恼,所有一切烦恼都是庸人自扰,
  不能入觉城  所以不能成就。
  若能归吾刹  如果能够归依清净庄严之佛土,
  先去贪嗔痴  先去除自己内心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  连有法可得有道可成之心也去除,
  渐次可成就  慢慢就可以成就。
  我身本不有  如果明白本来没有我,
  憎爱何由生  怎么会有憎爱之心呢?
  此人求善友  再一进步求善知识指导,
  终不堕邪见  才不至于堕入邪见之中,因为中间岔路很多呀!
  所求别生心  还不能存有所求之心,
  究竟非成就  否则永远不能成佛。
  第十章普觉菩萨
  第十章 普觉菩萨
  谁是善知识
  学佛应依何等法
  行何等行
  除去何病
  如何发心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净诸业障菩萨之后,就是普觉菩萨;业障清净之后,就悟道了。‘圆觉经’里菩萨出场的顺序就告诉了我们修行的方法。原文不再重复解释了。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
  普觉菩萨提什么要求呢?佛在前面说过必须把贪嗔痴慢疑拿光了以后,才可以修行,才可以学禅。但是,真正学禅还有许多岔路。所以,普觉菩萨请求佛说禅病有那些?也就是所谓的‘走火入魔’。希望后世的修行人不会走入岔路,此心此意空荡荡,了无挂碍,得到真正的平安。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接下来是申诉理由。普觉菩萨说佛啊!将来末世的众生,离开佛的时代越来越远,圣贤菩萨们都不容易被发现,旁门左道和邪魔歪道越来越多,使得想要学佛的人不知‘求何等人?’学佛要依善知识,那个是善知识呢?‘依何等法?’是修止观好呢?还是参禅好呢?还是修密法好呢?还是学唯识对呢?持戒,持那一种戒?菩萨戒?比丘戒?菩提心戒?‘除去何病?’修习禅定会有那些病?‘云何发心?’发心并不是出钱,发心是发菩提心、道心,菩提心的用是大悲行,菩提心的体是觉悟。发心非常重要,学佛修道没有起大悲心,想要成就,那是不可能的。就我所知,一般学佛的人都是自私的,都没有真发心。
  想想我们学佛,‘求何等人?’那一个是善知识?你分得出来吗?‘依何等法?’你知道吗?‘行何等行?’‘除去何病?’都不知道。所以,普觉菩萨称为群盲,一群瞎子,然后,瞎子牵瞎子,以盲引盲,结果,都掉入水沟里去了。众生就是这么可怜,所以,普觉菩萨心生慈悲,希望佛指示一条大道,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是求佛说法的礼仪。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佛告诉普觉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询问如何成就佛道的修行方法,给予末世一切众生智慧之眼,不再盲目修行,使一切众生得成圣道。你现在好好注意听,我来为你们说。
  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时普觉菩萨听了非常高兴,以及其他大众均默然而听。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善男子,末世的众生‘将发大心’。什么是大心呢?菩提心,菩萨心又名大心,换句话说,发大心的人就是菩萨,唯有菩萨才有资格称得上大心众生,大心就是抱大希望,打大妄想,在这里的大希望、大妄想是什么呢?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那么,如何成就正等正觉呢?首先第一步就是求善知识,那一个是善知识呢?接下来‘圆觉经’在此描述了一个善知识的榜样。‘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正知很难,什么叫正知?我们晓得佛有十个名号,其中有一个叫正遍知,不但是正知,而且是遍知,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才真叫作博士,这也是儒家所标榜的儒者——‘一事不知,儒者之耻’。正见则更难了,正见是见道,证得菩提了,不只是见出世法,同时,也见世间法。
  那一位是正知正见的人?你看得出来吗?你分辨得出来吗?分辩不出,怎么办?佛说‘心不住相’,心不住相,这可难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住相,出家人是出家相,我是在家相,男人是男相,女人是女相,当教授有文质彬彬的书生相,当军人有威武相,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不同的相,学佛修道的人最容易住相了,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就是住相,你学庙里菩萨低眉闭眼的样子,住相了。注意!要‘心不住相’,心不被外形所限制住。
  第二,这位善知识不走小路,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声闻是小乘道罗汉境界,缘觉是独觉佛,也叫辟支佛,属中乘道;唯有走大乘道才有资格称善知识。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走大乘道的善知识,你不容易看得出来,因为他与一般人一样在尘劳烦恼中。但是,他的心却在清净中,这就是佛教的标志莲花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
  ‘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善知识并不是没有毛病,甚至比一般人更多。但是,你仔细探究他的行为,他的戒律清严,‘赞叹梵行’,梵行就是清净之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教导众生讲究人格修养,守规矩,守戒律。‘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找到这样的善知识,就可以大彻大悟。研究这一段可参考‘维摩诘经’。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况复搏财妻子眷属。若善男子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觉,心华发明,照十方刹。
  佛说后世的众生,假如找到了善知识,‘应当供养’,如何供养呢?‘不惜身命’即使累死了,被整死了,都不在乎。如此为法忘躯,怎么做得到?各位看过西藏密宗的密勒日巴传吧!密勒日巴替师父盖房子,千辛万苦盖好以后,还被师父痛骂一顿,谁叫你盖在那里的?拆掉!密勒日巴只好一块一块拆下来,重新盖过。盖好以后,又被骂一顿,再拆掉,重新再盖。如此盖了四次,师父就是这样整他,他的师母看了不忍心,直哭。他走了没有?他就是不走。
  其实,你看看中国的高僧传与禅宗语录,这些高僧悟道的经过都不简单,都不是那么容易。你看禅宗二祖神光去找达磨祖师,就砍下了一只手臂。各位晓不晓得云门祖师怎么悟道的?赔上了一条腿。云门去找睦州和尚的时候,睦州也是不理他,不让他进门。云门不死心,来了几次,跪在门口,睦州看到他就把门关起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