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军师

第145章


然后让老弱士兵有的拖着柴薪前进,有的则点燃了草把往前走。使得烟尘腾起,遮住了半边天。这就是疑兵之计,让契丹将士不知晋军究竟有多少兵,从而压倒敌人的气势鼓舞自己军队的士气,因为士气高低是战争胜负的重用条件之一。目的达到之后,李嗣源便命令擂鼓,全军开始进攻,李存审也在敌人的背后发动袭击,夹击契丹兵。契丹大败而去,收拾残余从北山(今河北古北口)逃走。契丹军队丢弃的车帐、铠甲、兵器以及马羊等牲畜遍野都是。李嗣源命令乘胜猛追,俘虏及杀死的契丹兵有上万人。打退敌人之后,李嗣源领兵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幽州城。周德威亲自出来迎接,紧紧拉住李嗣源的手,流下了眼泪。班师回魏州时,李存勖也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升他为检校太保。
  个人政绩
  李嗣源之所以被称为五代明君,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政绩:
  开明改革
  李嗣源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改革。首先,杀掉小人和宦官,有效地防止了腐败的滋生。将盗掘唐朝陵墓的温韬和后梁降将段凝赐死,段凝开始被流放边疆,李嗣源又将他赐死在流放地。对豆卢革、韦说这样的士族奸臣先是贬到外地,然后再下诏赐死途中,又命各地的节度使杀尽宦官,并撤掉由宦官专任的监军一职。当时,有数百名宦官在兵变混乱时逃到了山林中躲了起来,有的还出家做了和尚。这一次,宦官基本上被诛杀完了。对于伶人,由于和李存勖一起误国,也被杀戮殆尽,除了败政的又一大隐患。其次,李嗣源还从节俭角度出发,裁撤了一些人员,一反李存勖在时的奢侈之风。他下诏禁止进献鹰犬珠宝珍玩之类的奢侈品,后宫也大量裁员,宫人只留一百人,宦官只留三十人,教坊留了一百人,御厨房也只留下了五十人。其他人可以自己选择去向,他又将宫中的美貌女子遣送回乡,只留下老宫人洒水扫地。第三,李嗣源对政务和衙门也是尽量精简。撤消了各个部门有名无实不起作用的机构。下诏命各部军队就近征集给养,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运输费用,减少了国家开支。上述措施,对李存勖时期的弊政基本上扫除干净了,政治开始清明起来,为李嗣源以后的治国安民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严惩贪官
  严惩贪官,赏赐清廉之臣。有的官吏私自在正税之外加收租赋,被李嗣源贬官。亳州刺史李邺因为贪赃而被赐自尽,丢了性命。李嗣源惩贪治污毫不留情,汴州的管仓官吏们由于犯贪赃罪被查处时,有人求情,其中有旧将功臣的儿子,而且又是李嗣源女婿石敬瑭的亲属,李嗣源的旧将王建立为其求情,减轻处罚。在封建社会,特别是唐朝的法律中有一些条文就是规定了官吏和贵族享有的特权,他们如果犯罪,可以先请求皇帝裁决,如果皇上认为可以减免处罚,就依照他的意思办,这就是有时候说的“朕即法律”。但是,谋反、触犯皇帝尊严以及像不孝敬父母等违犯三纲五常的犯罪就不可以宽恕了,这类犯罪一共有十种,现在“十恶不赦”这个成语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李嗣源出身一般家庭,继位后对这些特权不再照顾,他对王建立说:“王法无私,怎么能因为是亲戚而照顾呢!”下令拉出去处斩。还有一次,供奉官丁延徽监仓自盗,犯下贪污罪。但由于他平时巴结权贵,行贿攀附,所以犯法时侍卫使张从宾便向明宗李嗣源求情宽恕。李嗣源怒斥道:“食我优厚的俸禄,不知为国做事,反而偷我仓储财物,论罪当死!现在就是他苏秦再世,也不能说服我给他减刑,你说也没有用!”然后命令处死,毫不姑息。对于李存勖曾经重用聚敛民财的租庸使孔谦,李嗣源也是顺应民意,果断诛杀。所发的敕书中写道:“使生灵涂炭,军士饥寒,成天下之疮痍,极人间之疲弊。”但李嗣源还是明智地宽恕了他的家属,只没收了家产没有诛杀九族。
  为警示他人,李嗣源还下诏禁绝一切腐败事项。诏书中说,最近百官中有一些人任人唯亲,干涉朝政,勾结犯法,扰乱正常秩序。从此以后,一律禁止,再有营私舞弊的犯法徇私者,原来举荐的官员也要贬官或者发配流放。
  对于贪官污吏,李嗣源处罚起来毫不手软。对于清廉的官员则是褒奖有加。宰相李愚得病时,李嗣源派近臣翟光邺前去探视问候,翟光邺去了之后,看见李愚的屋里四壁根本就没有什么装饰,病床之上也仅仅是一条破毯子,官宦之家常见的雕梁画栋、锦衣绸缎、山珍海味在李愚的家里一点也看不到。翟光邺回去后向李嗣源如实回报了所见的情况,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下诏赐李愚绢一百匹,钱十万,床上的铺陈之物共十三件。对于敢于直言上书言政事的忠臣,李嗣源也是很高兴地给予赏赐。大理寺少卿康澄给李嗣源上书,提出了国家不足惧之事五种,深可畏之事六种。不足惧的事包括一些在他们当时看来是天上神灵发怒的自然现象,如星星有了异常现象、庄稼受灾等,还包括小人的谗言。康澄的意思是要李嗣源不必为这些人力无法影响的事情而影响了正常的施政行为。重要的是要注重他列举的六种可畏之事,即贤人藏匿、四民迁业、上下相徇、廉耻道消、毁誉乱真、直言蔑闻,他建议李嗣源对于不足惧的“存而勿论”,对于深可畏的要用心采取措施避免出现。李嗣源看后,非常高兴,下诏对他进行奖赏。
  以民为本
  这主要表现为宽仁爱民,减轻人民负担。李嗣源继位后就着手在各个方面消除李存勖时期的一些扰民做法,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他下诏废除了一些地方巧立名目加收的捐税,如“省耗”,“耗”指的是损耗,即粮食和银子的损耗。粮食在储存和晾晒的过程中可能会被老鼠和鸟类吃掉一些,而百姓的散碎崐银子在重新熔铸成银锭的过程中也会有一点损失。所以在征税的时候官府就将这些损耗预先加收,但一些贪官污吏却借机加大征收比例,中饱私囊。李嗣源就是将这些不合理的税收废除了。还有的诏书中禁止富裕农户逃避徭役,逃避租赋。当时和封建时代一样,官宦大户有一定数量的田地可以免除一切赋税和徭役,因此,一些人就和这些官宦人家订立虚假的卖地契约,将地写到他们的名下,以此来逃避赋税和徭役。这不仅减少了国家的收入,也使地方官吏为了征够赋税,就将这一部分逃掉的赋税平摊加到普通百姓身上,封建社会百姓的赋税和徭役本来并不太多,但时间一长,就越来越重,这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防止地方官吏从中牟利,李嗣源下令将帐簿直接送到省里(相当于现在中央政府的部),由中央部门来征收赋税和徭役。假如有人隐瞒田地亩数,奖励举报的人,然后加倍征收该户的赋税。另外,李嗣源又免去了原来征收的每亩五文的道桥钱,将五文酒曲(酿酒的原料)钱减少到三文。对于百姓生活影响很大的债务利息也明文限制,债主得到的利息如果已经达到本钱的数额,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钱,如果利息累计数是本钱的两倍就本利都不准再收,等于是债务消除。这在当时对于百姓来说,确实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将一些被债务压得无法生活的人解脱出来。古代社会里的高利贷最重的要数“羊羔率”了,这中利息是百分之百,而且要本利相加,今年是十文,到年底就要还二十文,到明年年底就要还四十文,后年高达八十文。李嗣源的爱民措施在禁止高利息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和李存勖在位期间的搜刮百姓比较起来,李嗣源的这些措施确实值得称道,说他是五代的明君可见不是没有根据的。
  节俭不求奢华
  李嗣源在修广寿殿时,非常节俭。当宫殿刚刚建成时,负责工程的官员请求用丹漆涂饰,再修得华丽一些。李嗣源却说:“这个宫殿因为被烧过,所以不得不修,但只求宏伟壮观即可,不求华丽。”和李存勖比起来,李嗣源显得非常简朴,也非常明智。还有一次,为节省国家开支,李嗣源下诏在边疆设置马匹买卖场所,不许少数民族再直接到宫殿前来献马。先前,党项族人和其他部落总是以献良马为名将良莠不齐的马匹送到京城来。后唐就照价给他们钱,但再加上他们住宿、吃喝以及得到的赏赐,每次都要花费不少钱物,浪费极为严重,给国家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李嗣源了解情况后,当即下诏禁止他们再到京城来献马,只在边疆一带设马场交易,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开支。对于一些其他皇帝很看重的虚名李嗣源也不追求,冯道多次请求给他上尊号,这对于一些好大喜功的昏君来说,很容易就会接受,但李嗣源好几次都拒绝了。最后也许不愿再驳大臣们的面子,让他们难堪吧,李嗣源勉强同意了,这并非装腔做势摆摆样子,普通家庭出身的李嗣源确实是不喜欢这些表面的东西。李嗣源的尊号是“圣明神武广运法天文德恭孝皇帝”,而“广运法天”四个字还是冯道几次上奏才同意加上去的。不过,从李嗣源的尊号来看,基本上还是比较恰当的,既然是尊号,有的字夸耀一点也是很正常的,和其他朝代的皇帝们比起来,李嗣源尊号的字数还算比较少的呢。
  上述四个方面可以说明,李嗣源确实算得上一个有道的明君。他虽然政绩很高,但也很谦逊,他时常教导儿子李从荣:“我少年时遇上乱世,在马上取得功名,没有时间读书。你要用心读书,不要像我这样目不识丁,成了个文盲。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