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18期

第27章


  现代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尔提出一种观点:“1402年起,西方油画突然变得精密细致起来,它具有完美的构图,无可挑剔的透视画法和神奇的光影效果,这些是借助透镜和投影仪进行观察和描摹的绘画过程。透镜的传播最先可能是在比利时,然后流入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然后是意大利的其他地区,然后是更广泛的地区。”在他看来,画家能够做到丝毫不差地捕捉现实画面,除了高超技艺,还要感谢现代科技。在维米尔所处的十七世纪,使用针孔投影仪作画成为画坛公开的秘密。当然霍克尔的观点也遭到不少人的质疑,还处在一种假说阶段。
  世界美术史中,把约翰内斯·维米尔和其他三位同时代画家称为“荷兰小画派”。小画派尺幅小,题材小,多半描写荷兰本土的人物风貌,画家主要服务于市民阶层,以描绘静物、风俗、人物为主,对生活细节的描绘细致入微,很适合悬挂在居室或客厅。
  约翰内斯·维米尔留存至今被鉴定为真迹的36幅,只有《德尔夫特风景》和《小巷》两幅风景画,其余如《倒牛奶的女仆》、《花边女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等都是描绘普通市井女性,人物神情安闲自在,衣着朴素,画面多使用蓝色和橙黄等暖色调,画面中常有一扇开着的窗户,阳光洒进房间,轻柔和煦,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维米尔画中的室内景物始终是那些:“米什兰”老屋及新居的房间;左侧的窗扇;土耳其桌毯、蓝天鹅绒靠背的椅子、镌刻着“音乐是欢乐的伙伴、是医治忧伤的良药”一语的那架古钢琴及其他几件乐器、墙上挂着的荷兰地图,以及不同质地的日用器皿……但每幅画的光线都不一样,都有晨昏昼夕和强弱明暗的变化。
  作品中的常见结构是,纵向透视的窗子,从画面左侧的窗子投射下自然光,近景比远景暗淡。在《画室》中,维米尔用暗色调的帘子作为前景,画面更有纵深的张力,被帘子遮挡的一角在视觉上也给人神秘感。
  维米尔所有画作对光的描绘形式都不尽相同,有时还会将高光藏在暗处,作品中多使用白色、灰色、褐色和柠檬黄等,这些色彩都由画家本人亲自调配。
  成名走了两百年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创作于1665年,是一幅只有46厘米×40厘米的小画。一位少女头部裹着蓝色头巾,似乎在向画面深处走去时回眸一瞥,双唇微张,露出些许皓齿,耳垂的珍珠耳环散发着光泽,你会觉得她似乎想跟你说点什么。整幅作品采用黑色背景,一束暖光从画面左侧射进来。珍珠耳环轮廓并不清晰,连形状都难以识别,但就是这一点亮色格外璀璨夺目,画家对光的娴熟运用可见一斑。
  很多评论家认为,画中少女顾盼的眼神和含蓄的双唇唯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能与之媲美,荷兰的艺术评论家格史叶德将其誉为“北方的蒙娜丽莎”。
  而创作此画的1665年,30多岁的维米尔刚刚被选为画家公会的会长,还没有沉重的家庭负担(11个孩子),生活充满明媚的光彩。没人知道这位少女的真实身份,女作家崔西·雪佛兰把她想象成一位家境贫困却极富艺术天分的女仆葛丽叶,她是维米尔在孤寂压抑生活中的情感知音,也是画家的灵感缪斯。在小说中,为了完成这幅画像并顺利出售,维米尔的岳母偷偷拿出女儿的珍珠耳环借给葛丽叶作为画中的重要道具。嫉妒心极强的维米尔妻子怒不可遏,险些毁掉这幅名作。最后,葛丽叶离开维米尔家嫁给屠夫的儿子,女仆与画家的这段隐隐情愫戛然而止。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作家一厢情愿的猜想。崔西·雪佛兰1962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1984年迁居英格兰,1994年获得英国安哥拉大学创意写作硕士学位,她的第一本小说《纯蓝》获得1997年史密斯年度新人奖。她看过维米尔的大多数作品,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遍他的36幅画作,1999年,雪佛兰看到了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触发强烈的创作灵感,同名小说随之诞生。
  英国导演皮特·韦伯看完小说立刻决定投拍电影,他寻访了小说中描写的维米尔家乡德尔夫特,在维米尔老宅中寻找灵感。摄影师埃德瓦多·塞拉精心复制了维米尔标志性的用光。电影贯穿使用了维米尔钟爱的柠檬黄色调,连室内戏都不使用灯光。每一个镜头的设计都如油画一般细致,充分展现了17世纪荷兰的社会风貌、画家的工作环境和创作细节。2004年电影获得奥斯卡多项提名。
  由于成为奥斯卡热门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17世纪的大师绘画一跃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作品。2012年它在日本东京“荷兰古代大师绘展”亮相时,平均每天有1.05万人前去观摩。
  如果你来到今天的德尔夫特,可以在老教堂找到一块墓碑,上面写着: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这是画家在小镇的最后留存。1921年教堂经历大火,所有墓碑都被重新安放,现在墓碑下都没有任何尸骨。18世纪的传记作家们没有记录下这位了不起的光影大师,19世纪开始陆续有人注意到他,20世纪时维米尔的名字已经大放异彩。从籍籍无名到荷兰小画派的一员,再到与伦勃朗、哈尔斯并列成为荷兰三大绘画大师,维米尔用了两个世纪。
詹姆斯.考克斯的精妙钟表世界
作者:陈茫 字数:4090
  英国制表的五百年历史,沧海桑田之间,钟表从庄重巍峨的教堂塔钟一直演变为口袋、腕上精巧绝奇的手工精品。我在前两篇文章里概括性地回顾了这段历史,英国钟表制造自16世纪发端,之后三百多年的发展历程,直到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英国借助国力之盛,将钟表从遥远的英格兰岛屿,运送到了中国明清宫廷的皇家庭院。而在这样宏大的历史背景里,选取一个代表性的制表具象,也是我乐意呈现给大家的,便是英国著名制表师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 1723-1800)。
  睿智的艺术家
  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生前有着多种身份,并享有盛名。他既是一名充满创意的企业家,也是著名的身体力行的钟表制作者,而他自己则乐意自称为珠宝匠。旺盛的精力、广泛的兴趣和相当出众的才华,加上深谙宣传之道,这位200多年前的创业与手工机械奇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探寻的故事。今日关于他生平的记载多是些大事件,他生活和工作的许多细节仍然不为人知。通过查阅许多资料,我对这位可称是“睿智的艺术家”的英国制表大师生平,有了一定了解。
  詹姆斯·考克斯于1723年左右出生于伦敦。他的父亲亨利·考克斯(Henry Cox)是一位裁缝,并以自由雇员的身份就职于伦敦Girdlers 公司。1738年1月,考克斯开始了在Haberdashers公司的七年学徒生涯,师从“金匠”汉弗莱·普格(Humphry Pugh)。普格实际上是一名“纺银工人”(即银线制造者),也从事玩具商的业务。所以比起学到金匠手艺,考克斯在这里学到的可能更多的是玩具商的零售技巧。考克斯于1745年出师后,就立即在伦敦弗利特街拉齐特场设立了自己的店铺,但最终于1756年夏天以失败告终。
  1756年后不久,考克斯便在金匠协会注册成一名金匠手艺人。但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考克斯却往往自称为珠宝匠,这也是一个他掌握了可观技能的领域。1767年与考克斯相识的朋友塞勒斯·纳威尔(Sylas Neville)就表示,“仅凭借他罕见的天赋,考克斯已拥有对宝石的大量渊博知识”。
  在这段时间里,考克斯开始了自己的钟表与自动机械玩偶之类产品的制造生涯。我没有找到更确切的史料,以显示他在机械手工制造与钟表制造上的学习过程,而他似乎一出手便不凡,考克斯在1760年代初的钟表制造事业发展得非常顺利。他并不仅仅自己生产,后来还代理了瑞士日内瓦著名制表师雅克德罗等人的钟表产品。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他开始大力开拓自己的产品市场,将钟表与自动机械玩具出口到了印度和中国以及其他远东地区。
  当时的远东贸易必须通过东印度公司。这段时间的许多细节在我查阅的许多资料里都语焉不详。但可以确定的一个细节是,考克斯在1766年与东印度公司签订了一项合同,承造了两只献给清朝乾隆皇帝的自动机械玩偶钟。目前仅剩一只,就是这尊“中国人推行金马车”自动机械钟,其上镶嵌钻石、珍珠及其他珠宝,钟的表盘为白色珐琅瓷,黄铜机芯,部分镀金。钟高25.4厘米,设计巧妙,工艺精美。尤其人偶还设计成清朝中国人的形象与装扮,巧思令人赞叹。这可以说明当时考克斯的工艺风格已经极受中国皇家的欢迎。据记载,1772年乾隆皇帝曾驳回了一位商人远洋运来的货物船,转而一次买下标记有“James Cox”制造的一整船的英国货物。1773年的一项记载显示,考克斯在这个时期向国外出口了超过50万英镑的钟表及自动机械玩偶产品。
  考克斯的钟表与机械玩偶
  18世纪60年代,考克斯向远东出口的产品包含钟表、活动玩偶、机械鸣叫鸟、音乐管风琴等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