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之天龙八部

第464章


这便意味着,西夏除了与吐蕃接壤的一部外,其余所有国内边境,都处于大宋的兵锋之下。
  原本李秋水回归,跟西夏君臣商议归附的事情。只可惜,面对皇权跟贵族的身份,还是有人不舍自身的权势,不肯同意赵孝锡开出的条件。
  面对乔峰统领的大军兵锋,还有大宋西北陆军,开始布置在西夏一线。此时此刻,看到如此情况他们自然慌了。而能够大宋说上话的李秋水,已经归隐到逍遥派。
  清楚没有选择权利的西夏君臣,在这种时刻,终于明白李秋水又一次,比他们看的更远。如果当日接受大宋的条件,或许就不会出现今日这样的情况。
  大战未开,生活在大宋边境的西夏百姓,却摆出了欢迎王师的架式。这种情况,让原本还想拼一下的西夏将领,终于明白军心民心已失,还打什么呢?
  就在西夏君臣开始想着,如何最大化向大宋提些条件之时。曾经被赵孝锡放过一命的拓跋部落。却首先做出归附辽东大军的事情,将其负责的边境给完全放开。
  拓跋部落的这一举动,让他们得到了赵孝锡的重赏。其年青的部落首领拓跋玉,同样被赵孝锡任命,掌握一支五万人的骑师部队,也算宋军骑兵中重要的职务。
  尽管失去了部落首领的职务。可随着拓跋部落投诚,其部落的百姓。看着大宋商团的进驻,送来价廉物美的商品,才真正明白部落首领的选择多么正确。
  未开战,民心军心已失,这对西夏君臣而言,无疑是一记重拳。而受拓跋部落庇佑的西夏军民,根本不加抵抗,放辽东的骑兵直奔西夏王城而去。
  随着骑兵抵达西夏王城之下。西夏皇帝终于打消谈判的泡影。面对乔峰不降便攻的警告,最终还是选择了开城纳降,以保全李氏一门的姓名。
  伴随着西夏也正式拿下,进抵西夏的大宋军队,开始往吐蕃边境开赴。这种没任何提醒,直接武力震慑的行为,让吐蕃同样明白,他们有的选择同样不多。
  要不然。跟辽西那些契丹人一样,远离这块世居之地。要不然。他们还是主动投降,说不定还能得到多一些好处。真要被看押皇城之中,他们只怕会觉得更不习惯。
  很快吐蕃派出了使臣,由国师鸠摩智为首的使团,进抵到大宋皇城汴梁。看着这位终于有点高僧模样的鸠摩智,赵孝锡也没太为难他。因为。没必要了!
  传令礼部跟他们商议接管程序之后,随着鸠摩智返回吐蕃之后,大宋的军队也随着他一道进入吐蕃。开始接管吐蕃所有的防务,同样封存吐蕃的府库跟国库。
  等到大雪开始飘落之时,吐蕃跟西夏也彻底成为大宋两郡之地。主动投诚的拓跋玉。也被赵孝锡任命为吐蕃郡守,算是真正位极人臣。
  之所以,没任命他为西夏郡守,也是担心拓跋玉在西夏太久,会控制不住个人的野心。相反任命其为吐蕃郡守,则不存在这种担心,而拓跋玉同样能处理相关事务。
  吐蕃国主跟西夏国主,最终都带着所有皇室宗亲,被接进了汴梁城。短时间,他们都将在皇城中生活,至于原先两国的王公贵族,自然取消原有的一切特权。
  在这种处理过程中,自然有不甘取消特权的王公贵族,意图找到属于他们的权利。可对于这类人员,赵孝锡根据布衣阁查获的情报,有功于民的自然可以给些优待。
  如果本身就是两国驻虫般的角色,一律抄家查办。这种惩奸除恶的举动,每一桩都采取公审的方式进行。公布这些贵族所犯罪行,自然无人敢替他们求情。
  甚至通过这种方式,赵孝锡派遣接管两**政的大宋官员,很快得到了那些受欺压百姓的支持。对于这些百姓而言,他们总算摆脱了这种受剥削的生活。
  总之一句话,如果老实的贵族,愿意接受大宋官员的指派。那么他们多少还能保留,一些既有的家族利益。如果不老实,离抄家灭族的日子也不远。
  至于造反,那后果无疑更加严重。进驻两国的大宋军队,不是吃素的。而群龙无首的两国贵族,想进行联合抵制,也不是那么容易达成合作协议。
  完成中原大一统,大宋也正式成为这块大陆上唯一的国家。唯独段誉执掌的大理,目前还由其负责管理。这也算是,赵孝锡给予大理,给予段誉的一些特权。
  只有大理如今的军政,还有经济都严重依赖大宋。说的直白点,段誉眼下更多类似于一位郡守。只不过,他拥有异姓王的封号而已。
  对于赵孝锡的网开一面,段誉自然清楚这是他跟赵孝锡的兄弟情谊起了作用。另外一个,则是他确实不贪恋权势,对段誉而言,只要有利于大理百姓的事,他都会去做。
  两兄弟目的一致,加之段誉还娶了赵茑,甚至赵茑在与其成婚三年后,终于替其产下一子。这个孩子的出现,也令大宋与大理关系更进一步。
  身为大宋皇帝的外甥,又是大理国主的儿子,这个初生的孩子,无疑注定倍受宠爱。而段正淳跟段正明两兄弟,对此自然分外高兴。
  可真正觉得高兴的,还是待在天龙寺出家的段延庆。有关段誉是他儿子的事情,或许这世上只有赵孝锡跟刀白凤还有段延庆自己知道。
  当段誉按例,带着与赵茑的孩子,到天龙寺祈福之时。看着这个尚在强褒中的孩子。段延庆同样觉得,这个时候他真的满足了。他这一脉,有了孙子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如果当年,他不知道这个情况,或者夺走属于段誉的国主之位。那么眼下大理存不存在,都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而现在大理国泰民安,段誉更被喻为大理明主。
  有子如此,夫复何求呢?
  拿下西夏跟吐蕃两国之后,赵孝锡开始着重关注着民族融合的进程。不断将这些番邦之地的百姓,迁移到中原内陆来生活或工作。
  其次将中原的百姓,也渐渐的迁移到番邦境内安居。可更多的,还是将不断提升的大宋人口,一批批往海外迁移,让这些统一在大宋旗下的百姓,学会融合跟团结。
  也许这种融合,单凭他这一代不能完成,可赵孝锡希望,他能打好这个根基。为将来即位的赵氏子弟,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
  那怕他与木婉清的儿子,已经有五岁,可赵孝锡一直没确认其为太子。用他的话来说,他暂时还年富力强,用不着这么早立什么太子。
  不论他的儿子还是女儿,将来想担任重要的职务,都必须从基层做起。不经过磨砺便当皇帝,他创造出的大宋盛平之世,早晚也会败个的精光。
  将来赵孝锡真的退位,不现过问朝廷之事,那么他必然选择。身边最年富力强的儿子上位,让他继续领导大宋迈向更高的地步。
  至于立长还是立贤,赵孝锡更多愿意立贤。同时他希望,这条规定能随着他的开始,做为赵氏皇族的规矩传承下去。让他的子孙后代,明白当皇帝不是看谁出生早晚而定。
  那怕如今的赵氏子孙,他同样取消了诸多的优待。给予他们的参政议政的权利,只要他们愿意参加科举或武举,他们可以选择去做任何喜欢的工作。
  而不象以前那样,因为血统的问题,被养废物一样让朝廷养着。五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赵氏子弟,赵孝锡无疑是最不喜欢的。
  如果将来他手下的儿子,才能出众者甚多。那也不用,盯着大宋这一块地盘,赵孝锡完全可以,给他们外放一个王国,给他们施政进行管理。
  无论是管理朝廷,还是管理这些子孙后代,能者上,不能者下,便是赵孝锡惯用的手法。而对于这一点,身为皇后的木婉清同样表示理解。
  或许是清楚,赵孝锡创造的太平盛世不容易。如果他们的儿子,真的烂泥扶不上墙。硬是推其上位,只会害了这个朝廷,让天下万民受苦。
  同时赵孝锡也严禁,朝臣在这件事情上,展开所谓的提前投资。敢于提及此事的大臣,就算不革职查办,也会被削职压制,让其真正明白继承人的问题不容置评。
  尽管这事情,对正值壮年的赵孝锡而言,确实有点太早。可赵孝锡同样清楚,有些事情必须提前去做准备。不然,将来等孩子们长大,再去扭转这个观念就真的难了!(未完待续。。)
 第一百六十二章 惮位归隐(大结局)
  伴随着大宋完成中原周边一统,继承皇帝们的赵孝锡,通过自身对世界的了解。引导着开始全面走向海洋的大宋,发掘着一个个尚且处于土著文明的大陆。
  通过海军全面更改蒸汽船,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大宋人,都想着离开中原,前往大海之外的世界,感受一下新世界的神奇。看看那些黑白土著,到底生活在那片大陆。
  而一批批黄色皮肤的大宋人,通过朝廷颁布的移民令,开始满心信心跟憧憬,期待着新生活的到来。沿着海军舰队探索到的版图,大宋的版图也不断扩张着。
  当第一批海军舰船,抵达欧洲大陆,正式跟罗马帝国接触时。这个同样强大的帝国,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一个东方大陆,还有一个强大的君主制帝国。
  面对大宋先进的蒸汽式战般,这些强大的罗马勇士,也真正明白什么才是最强大的武力。对于大宋舰队的抵达,罗马帝国也真正明白,他们并非最为强大的帝国。
  东西方的联络,也比历史提前了许多。面对船坚炮利的大宋海军,罗马帝国也真正明白,他们听闻过的东方大陆,真正崛起一个比他们强大许多的帝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