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识2015年第4期

第18章


不同的是,南联邦的解体使塞尔维亚除了要完成民主化和市场化的双重转型,还需要首先解决国家重建的任务,始于1991年的南斯拉夫战争和国际制裁使塞尔维亚的转型延迟了十年。2000年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倒台成为塞尔维亚发展道路的转折点,此后塞尔维亚逐步摆脱孤立并重返国际舞台。走出战争阴影的塞尔维亚试图强化其作为巴尔干强国的重要战略地位。一方面,把加入欧盟作为外交第一要务,在满足与海牙国际法庭合作、同科索沃签署“关系正常化”条约等一系列条件后,于2014年1月开始入盟谈判。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和加强同俄罗斯的密切联系,在关键时刻甚至不顾欧盟方面的压力对俄罗斯予以支持。正如塞尔维亚外长所说:“我们不必在东方和西方之间做出选择”,而是在其中寻求某种平衡。
  2014——“外交年” 
  2014年被塞尔维亚媒体称为“外交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总理李克强的先后到访使塞尔维亚这个东南欧小国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作为塞尔维亚外交四大支柱之一,中国正在塞尔维亚对外政策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依托中国—中东欧16+1峰会,塞尔维亚不仅密切了同中国的关系,还显示了自己发挥区域作用的能力。2014年12月16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塞尔维亚,并参加了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这是塞尔维亚近30年来第一次举办这样大规模的盛会,一方面表明塞尔维亚在中东欧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塞两国对相互关系的重视。对于中国来说,塞尔维亚既是保持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优先选择和进入欧盟市场的重要立足点。塞尔维亚前总统塔迪奇就曾说过:“中国企业来塞尔维亚不是投资一个市场,而是面对整个欧盟市场,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从塞尔维亚方面来看,在当今世界,中国是拥有重要话语权的国家和巨大发展潜力的经济体,是塞尔维亚“在亚洲大陆上最关键的战略伙伴”,不论是经济投资还是在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支持(如在科索沃问题上)对塞尔维亚都至关重要。 
  相比中国总理28年来的首访,普京显然对塞尔维亚熟悉得多,2014年10月是他自2000年以来第三次正式访问塞尔维亚,并受到了上至总统下至民众的热烈欢迎。塞总统尼科利奇用俄语称呼普京为“亲爱的普京兄弟”。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普京曾把克里米亚同科索沃相提并论,在塞尔维亚引起极大的不安。但当欧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后,作为俄罗斯的“亲密兄弟”,塞尔维亚没有响应欧盟号召,塞尔维亚第一副总理兼外长达契奇公开表示,塞今年年初才正式启动入盟谈判,与欧盟外交政策保持完全一致还为时尚早。作为回报,以及为进一步笃实双方关系,普京在访问中表态:“俄罗斯会一如既往将塞尔维亚看作是最亲近的盟友和最亲近的亲人。”俄罗斯一贯把巴尔干政策视作其战略利益所在,而塞尔维亚便是这重中之重。 
  2015年,塞尔维亚担任欧安组织轮值主席国,可以借此机会展示其巴尔干地缘政治中心的优势地位,同时向国际社会表明,它不仅是巴尔干的重要稳定力量,而且也是欧盟经济和政治上的成熟伙伴,并具备应对危机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16美国大选:克林顿家族PK布什家族?
作者:刁大明 字数:3499
杰布·布什与哥哥乔治·布什亲密交谈。
  “我是在关注了很多政治评论并询问了多位知名人士之后才做出这个决定的。我期待未来数月聆听更多人的建议来选择是否要竞选”。2014年11月20日即中期选举落幕两周多后,弗吉尼亚州前国会参议员吉姆·韦伯这样告知公众。同日,他宣布正式建立针对2016年总统大选的试探委员会,成为民主党阵营首位以实际行动表达参选意向的主流候选人。 
  这位越战老兵出身的前海军部长虽然只做过一届国会参议员,但却是民主党党内公认的军事鹰派。客观分析,韦伯可能只是个议题候选人,其存在的意义只会提升亚太政策在未来大选中的受关注度。但无论如何,一些带有总统相的政治人物的试水,也算得上正式拉开了2016年竞选周期的大幕。
  民主党只有希拉里? 
  吉姆·韦伯宣布参选意向一个月后,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再次进行了关于民主党初选提名的民调,其结果是韦伯只以1%的支持率位列第七,而居于榜首的仍旧是得到65%以上民意认可的希拉里·克林顿。事实上,自从媒体与公众开始关注后奥巴马时代的白宫大位以来,希拉里始终是民主党的绝对人选。更为重要的是,这位前国务卿在与任何共和党潜在候选人的对决民调中均可轻易获胜:根据2015年1月的民调显示,希拉里仍旧领先于表现最佳的杰布·布什或兰德·保罗大概13个百分点。如果如此独大的趋势得以延续,关于2016年大选的所有悬念似乎只剩下希拉里何时参选这样一个问题了。 
  由于下次总统大选的开放性以及近年来竞选愈发前置的趋向,2016年竞选周期极可能在2015年春季正式开启,其最具分水岭意义的标志应当就是希拉里的参选。根据众多侧面信息显示,希拉里的有偿演讲已经安排到了今年的3月4日,这就意味她全身心地投入选举最早也要在3月底或4月初才有可能。与2008年大选相比,希拉里这次选择了不紧不慢的节奏,并不急于过早暴露。至少从目前看,希拉里的拖延即便引发了某些对其是否参选的猜测,但并未明显减少公众的关注度。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她在3月之后还迟迟没有举动,则会遭遇公众关注的黄金交叉点,其后将面对更多劣势。 
  如果希拉里的迟缓是出于竞选布局的话,其考量还算有些道理。对于希拉里的再次参选,最重要且最为普遍的质疑是其年龄问题。2008年希拉里初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法吸引年轻选民,七八年后凭借近70岁的高龄出战,更为年轻的支持者未必会买账。这也可能需要希拉里在竞选策略上花费充分时间来做好功课。同时,与2008年相比,希拉里的资质虽然更为丰富,特别是更具外事与危机管控经验,但也平添了如班加西事件等把柄供对手炒作,因而需要更为谨慎。值得玩味的是,1月27日爆出希拉里愿意到国会众议院就班加西事件接受听证会质询的消息,这或可理解为她选择直面问题,为选举扫清障碍。再者,希拉里在2014年中期选举中支持的多位民主党候选人大都落败于共和党人,甚至其背书都帮不了自己的亲家玛乔丽·马戈利斯在民主党初选中胜出,这也反映出希拉里的民调优势与实际选民支持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需要希拉里阵营重视。此外,有观点分析,希拉里将宣布参选时间拖延到第二季度,也是有意回避在第一季度将竞选资金公开,这样可以为其有偿演讲报酬的使用腾挪出更多空间。 
  希拉里的隐忧也表现在民主党阵营内部对其他候选人的广泛猜测之中,这也反映出民主党党内对于行政经验、新生代以及自由派政策议程的一定期待,毕竟这些优势是没有政府行政首长经验、年龄偏大且游走在新民主党和进步民主党之间的希拉里所缺乏的。从近期的态势观察,前马里兰州州长、52岁的马丁·奥马利算得上是民主党籍州长中的翘楚。尽管如此,在2014年中期选举中,其副手安东尼·布朗甚至将民主党基本盘的马里兰州州长大位输给了共和党对手,足见公众对奥马利政绩的不满。相对而言,现任马萨诸塞州国会参议员伊丽莎白·沃伦代表着民主党党内极端自由派的声音,但政治经验的浅薄使其有成为“女版奥巴马”的嫌疑,况且她的年龄比希拉里只年轻不到两岁。总体而言,虽然目前民主党党内仍旧无法明确哪位人选可以与希拉里对决,但这种“孤独”的状态并非好事,希拉里参选后或许也需要一些党内对手作为竞选陪练,从而不断抛出议题,动员选民。不然在整个初选过程中,共和党争得热火朝天,而民主党却毫无悬念,媒体的关注度显然会倾斜,无形中提升了共和党候选人的公众认知度,无助于希拉里及其所代表的民主党守住白宫。
  共和党人才济济? 
  相比于希拉里在民主党的“女王”地位,共和党阵营2016年参与总统大选的可能人选已显得颇为拥挤,甚至令人难以选择用“人满为患”还是“人才济济”来形容。说“人满为患”,是因为共和党目前公开表达过兴趣的人物已多达25位,而共和党全国委员会在网站开设的初步民调也一次性设置了35个可能人选。这其中既有夺标呼声较高的前任或现任州长,还有茶党支持的国会议员,甚至包括具有极端保守派立场的意见领袖,可谓良莠不齐。说是“人才济济”,是因为这些可能人选包括着多位40岁到50岁左右的具有州长或国会议员经历的政坛新生代,与希拉里的“老态”形成了鲜明对比。 
  目前已宣布意向并建立类似试探委员会的共和党主流候选人有两位,即佛罗里达州前州长杰布·布什以及南卡罗来纳州现任国会参议员林赛·格雷汉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