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乱

第242章


但是孟光的身份确实不一般,是前太尉孟郁的后人,所以他也不敢太得罪了孟光,只是吩咐亲兵把孟光‘请’了下去。
然后,他大手一挥:“整军出城。”
正文第四百七十六回刘备袁绍都快郁闷死了,吕布没憋住,还把南阳彻底的丢给朝廷了,现在吕布又深入汝南,跟他抢夺袁术原来的地盘,用五万人打得张邈的十万多人鸡飞狗跳,兄弟俩全都被抓了。他真的想回军跟吕布争夺汝南,但是他知道,只要他一撤退,陈到他们肯定会在后面追打他,可是不撤退,大军十万滞留在别人的土地上,淳于琼每次运量过境都心惊胆战,粮草怎么办?汝南怎么办?
但是这么呆着也不是个事,逢纪无奈之下给袁绍出了个减兵添灶之计,倒是比诸葛亮用计用的还早。可写的是这个计策一下就让诸葛亮看出来了,小家伙才十二岁却已下发现了其中的问题:“袁绍在此进无路,退亦失据。止可退兵,再无增兵之理。且下蔡并未有闻大批袁绍士卒过江,故此必是计焉。”
周瑜也很喜欢诸葛亮,而且非常认同他的观点:“此必是效孙子减灶之法,袁绍退兵无日矣。”
其他的几个人,也被他们的论点吸引了过来,陈到和陈应是主将,自然最先想的是怎么破敌了。陈到问:“既如此,可知其何日退兵否?如何破敌?”
周瑜笑着说:“我军屯于北山,地势高远。彼必不会侵扰,然退兵只是必过淮水,可于其渡河之际从后掩杀。”
诸葛亮笑着对周瑜说:“若于下蔡埋伏一支人马……”
刘表现在可谓惶惶不可终日,他现在已经从各处得到消息,对抗朝廷的势力全都没有什么好结果。尤其是刘焉,他甚至请来了南蛮火济(在今贵州大方),但还是在绵竹关一败涂地,据说是被庞德一人以一万兵马袭破绵竹关。在马超,阎行等人汇聚成都城下时,虽有南蛮助阵,刘焉也没有余力抗拒了,在推托了两三日后,只能出城投降。
荆州虽然离益州有一段距离,但是顺江而下还是能很快把消息传到刘表耳朵里的,所以刘表在知道这个消息后立即把荆州的大臣们都找了过来,商议是否应该提前投降。几个属下的意见并不是很统一,投降是肯定的,但蒯氏兄弟和黄祖建议早些投降,而蔡家兄弟和张允还想打一仗。
蔡家兄弟几次黄祖说:“你是被孙坚和吕布打怕了,我们一定要证明我们比你强。”
蒯氏兄弟里的蒯越说:“你们这样做有意义吗?”
蔡瑁舔着肚子说:“当然有意义了,如果不能证明我们的能力,会让朝廷看不起我们的。”
这句话可把刘表气坏了,指着蔡瑁问:“你,你这样做只是为了证明你自己的能力吗?与我荆州和我有何好处?”
蔡瑁大言不惭地说:“当然有好处了,我的妹妹嫁给了你,我要是飞黄腾达了,还能忘了你吗?”
刘表被气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蒯越却冷笑着说:“我知道你倚仗的是什么,不就是你与蔡邕同族吗?”
蔡瑁一愣:“是,这又怎么样?”
蒯良说:“这你还想不通?当战之时,若主将不能身先士卒,朝廷可能重用与你?若身先士卒,朝廷兵马勇猛无匹,即便吕布认得你蔡瑁,士卒如何认得?想来必九死一生,如此,你也愿意?”
蔡瑁听了蒯良的话觉得有道理,低头沉思,张允却说:“蔡将军的甲胄跟普通士卒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吕布和他的士卒肯定能看得出来,应该不会要蔡将军的性命。”
蒯越冷笑道:“生擒的将军,何来威严?必不得重用。若朝廷时候察知,此战乃因蔡将军一己之私而开,想来蔡家必受牵连。就是那蔡邕亦不见的保得住。”
就在这时一个小校报:“急报,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反了。”
刘表当时就吓了一跳,赶紧从小校手里把战报拿了过来,展开来一看,果然是这两个郡的太守投降了朝廷了。刘表无奈的把战报往桌案上一扔:“大家不用再想了,还是早降吧,要不然朝廷的大军还没来,那个可恶的刘备就把荆州其他的地方都说降了。咱们再想投降,也晚了。”
正文第四百七十七章理智上天赋予人类的是什么,还会是什么,尽管历史已经改变,很多人的能力都不会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改变。如果你熟知历史的进程或是某些人的特殊能力,那么你完全可以让他为你所用,甚至爆发出不弱于他在历史上最灿烂的光芒。
刘备就是这样一个人,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被刘备的个人魅力打动,不仅如此,他还会利用一些大道理打动当地士绅,这才是刘备最成功的一点。能做到这样水平的人在西方一般都被称为主教,或者神棍,但是在中国,这些人叫说客。可惜很少有人注意刘备的这一特质,但是我一直没有忘掉他的这一项本领,并且好好的开发了一下,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仅劝降了刘表治下的长沙和桂阳,而且间接逼迫的刘表不得不投降。
但是袁绍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我们没有为他准备什么劝降人士,甚至可以说,我手上能执行这种人物的人并不多,而且也没有人愿意执行这么高难度的行动。袁绍可是会杀人的,就连刘备都不敢去劝降袁绍手下的人,这些人太耿直了,对士人统治的信念近乎与执着。所以我能留给袁绍的路只有一条,战败身亡。
确实是战败,一个人的计谋总是落在别人后面,那他的下场绝对不会太美妙。周瑜和诸葛兄弟共同制定了一个计策,在不减灶的情况下把陈到的士兵悄悄的送过了淮水,秘密躲进了下蔡。而剩下的所有徐州兵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袁绍的身上。不久他们就发现,袁绍果然在征集船只,而且已经准备了上千条,看来他真是准备逃跑了。
不过想在十几万大军面前轻松脱逃,简直是痴心妄想,就算用计也没那么容易,所以袁绍也没指望能够全身而退,只不过希望青徐联军能发现的尽量晚而已。因此,他们渡河的时候都很小心,从入夜的第一批开始,就连火把都不打,尽量悄无声息的上下船,完全是借着月光渡河。
不过袁绍在怎么想也想不到陈应和忠叔早就带着部队准备在河边伏击他们了。只不过为了隐蔽,徐州的兵马一样是人衔枚,马勒口,不发出任何的声息,就这样看着一队队士兵慢慢的上船,却不采取任何行动。所以袁绍巡逻的部队在周围过去了几次都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
袁绍的船并不多,毕竟北方人对水这种东西还是有一定的畏惧心理,不愿意置身于这种危险当中。虽然在冀州也有上千条战船,但那些人基本上都是韩馥的部下,没有能够跟着袁绍一起南下,而现在袁绍不得不征集附近的渔船,运载量当然比不了战船,数目也就有显得很了,而且还没有那么安全。
第一批两万多人顺利的渡河而过,当船回来的时候,堵在袁绍士卒们心里的石头好像放了下来。他们现在都顺从的走向了船只,准备返乡之旅。就在这些船只装了一半人的时候,大队的人马出现了,而且是以骑兵突击的方式出现的。
轰鸣的马蹄声,伴随着要命的弓箭带来了死神的呼唤,不断在逃命的人群中召唤着生命。流失的鲜血,不仅没能刺激起袁绍士卒的斗志,还让很多人陷入了疯狂的逃命行动中,他们互相践踏着扑向那些还没装满人的船只,完全失去了刚才的从容。
这就是诸葛兄弟出的鬼主意,尤其是那个小小的诸葛亮,竟然是个玩弄心理的高手,他正确的否决了陈应关于一上来就打响伏击战的想法。他认为,人的心灵都是脆弱的,在有生存机会的时候,是绝对不会玩命的。
所以第一批船只,必须要让他们顺利渡河,给这些袁绍军以希望。当第二批上了一半的时候出击,才是最好的。这个时候,那些已经登船的人觉得自己已经有了希望,而还没登船的人害怕失去希望,一定会大乱的,请州军遭遇到的抵抗才会是最小的,而能够取得的战果又会是最大的。
事实果然如小诸葛设计的一样,已经上了船的人发现伏兵来了的时候,开始拼命的往船下推人,并催促着船夫开船,完全不顾同袍的信义。而那些没登上船的士兵,因为觉得自己需要争取希望,不想把自己的生命留在河南岸,不仅不听指挥,根徐州军作战,布下防御阵形,组织抵抗。反而全都扑向水中的船只,想要逃命,在遭遇到船上士兵的反对之后,开始向自己的战友抡动武器。
于是极其混乱的一幕产生了,徐州军虽然人数多,在这个时候却变成局外人,冀州军们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自己人之间互相砍杀,无数的船只倾翻在了淮水里。
正文第四百七十八章禅让一个国家的统一需要很多条件,无数的人命就是通向统一的必然条件之一,袁绍留在南岸的那八万大军最终都没有通过淮水。有将近两万人战死或者被淹死,其他的都做了俘虏。而越过淮水的那两万袁绍军最终也没有逃掉,再下蔡城外遭到了陈到的伏击,全军覆没,袁绍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找到,被陈到活擒。
在第三天,陈到带着袁绍围着寿春城转了一圈。仅仅一天之后,被围困长达两个多月的寿春城终于打开了大门,不过开门献城的并不是陶谦,而是陶谦的儿子陶商。那个雄心勃勃想要做上扬州刺史位置的人已经于昨夜去世了,努力的去追赶他主公前进的步伐了。
一场全国性的大混战终于结束了,作为它的终结是交州刺史士燮的卸任,代替他的是小将孙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