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武侠赋

第536章


向左,就是华夏如今的情况,是大家乐于见到的。向右,就是历史上的发展了。
    百晓生选择的自然是向左,他要敢向右,绝对如通天一个德行。他派出那些人,也是如此。就是在南汉灭亡时,帮助他们选择向左,并放弃中原之地。
    如此。一左一右,华夏、南汉。完全把中原裹在了中央。他虽放弃了经略中原,可两方的发展有着强烈的比照。他就不信那些知道的人心中没想法。只要在发展起一个大大的包围圈,到时候中原不变也得变。
    百晓生这种方法不是地盘的占领,而是文化的占领。到那时,他完全可以成为孔圣人一般的存在。
    当然,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他有许多事情也是存在疑惑的,就如后世的中国。那样的中国在洪荒绝对不可能存在,可中国是存在的啊,怎么回事?
    想来。那当是一个破灭的世界,一个没了天道,没人管的世界,就如主世界与洪荒,是完全不相交的世界。
    那么,历史会在什么时候拐弯呢?
    秦、汉有了,因他的存在,三国后的历史改变了,成了南北朝。之后呢?按说神话小说。是否有个唐朝。可是,现在的魏国可不同,他不是晋朝,也不是历史上的魏国。许多东西都与历史不同。这些,都是他传下的文化所改变的。
    这种改变看似不大,可改变一点。就是一种连锁的变化,就如人才的选拔。如今就有了考试,而是什么世家把持。
    这是曹操做出的改变。就是根据百晓生创造的书院制度而来的。
    还有武学的兴盛,因为南汉在旁的关系,魏国的武人地位可不在文人之下。这是第二个改变。第三个是对工匠的改变。
    士农工商,这是一个列出的排名,排名就有高下,不是一个好制度。可在古代,却也免不了。士依旧最高,农也不低,工、商依旧在后面。可与历史不同的是,工有了更好的生活,也有了向上的途径。这么说吧,历史中士农工商只有士是官,其他的都是老百姓,甚至被称作贱民。可这里的士农工商却是一种官员的分类。
    简而言之,大家都可以为官了,不管你是哪一类。
    这一种变化自然也促进了各个方面的改进,如农、工,那都是不长时间带来了巨大发展的种类啊。不然面对南海,魏国还真抵挡不住。
    有了这些变化,魏国也就不再是魏国了,晋朝也不曾出现在这里,他司马懿在利害,代表的始终只是世家大族,可当寒门弟子联合起来,心向魏国后,他还能为所欲为吗?显然不行。
    这些,归根结底都是他百晓生带来的变化。
    而这种变化是好是坏,谁也说不上来。似乎,他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你看南汉的发展,两厢一比对,就让人不得不担心魏国步了他的后尘。
    所以,在许多发展上,魏国都是浅尝辄止的。说白了,他还是皇权官僚制度,没有给资本什么机会。这点与南汉不同。
    南汉就是因为进入了资本,懂的文化的人太多,才在建国短短百年时间后,引爆了国内巨大的后患。魏国也趁着南汉国内乱之时,大举进兵,一举夺取了南方之地,统一中原。
    南汉国缩了回去,可他并没有灭国,而是由那些反叛的底层人员建立起了新的政权。皇家依旧存在,依旧是陆家人,因为陆家出了一个圣人,大家都敬着陆家。可掌控政权的却不是皇帝,而是宰相。说白了,这成了君主立宪啊。
    这一点,也是百晓生提出的。而为了不让宰相篡权,他分列了三个宰相,掌管三方权力,而军队则置于三个宰相之下,谁也别想单独调动。
    这是一种简单的三权分立,却也适合此时的南汉。同时为了解决南汉的问题,在百晓生的暗中支持下,废除了许多知识与制度,也新立了许多知识与制度,其中道家就是重中之重了,也只有这样,南海才有立足之基。
    毕竟,这是一个道的世界。
    一样是向左向右的问题,百晓生把向右的南汉,转为了向左。
    终南山上,百晓生眼看虚空,那巨大的气运再次发生了偏移,回归了中原之地。中原就是中原,一个祖地远不是他华夏可以比的啊。
    “唉!”暗叹了一声,他无声道:“若非有神农鼎在,恐怕我这华夏占据的气运还要更少吧。”
    气运的跳动使得一切都回归到了起点,中原依旧占据人族中的五分气运,不同的是,南汉占据的气运增加了。既然南汉增加了,必然有地方减少了,华夏却不曾减少,反而有所增多。他知道,这是阐教的关系。
    阐教是圣人大教,本身就拥有着不弱的气运。他进入华夏,虽然抢夺了全真教的气运,却也增强了华夏的整体气运。
    南汉、华夏相继增强了气运,那么其他地区的人族必定减少了气运。人族气运的总量并不会改变,除非有其他的种族灭亡。
    纵览命运长河,东北一方的气运有所降低,可那是因为一些地方被魏国占据的原因。东南方的人族气运没有减少,那么减少的就不是东胜神州人族的气运喽了。他默默观望,发现减少气运的竟然在西方,不是佛教的西方大陆,而是所谓的西牛贺洲。
    那个地方,人族也不少,分裂成一个又一个的国家。可同时,那个地方有诸多妖族,几乎每个山头都有妖族为患。
    他们气运减少,必定会发生灾难,想来就应在妖族身上了。
    西游传道,这些妖族都是棋子,他们此时做的罪恶,以后都会还回来。这一去一还,正是因果轮回之道啊。
    “嗯?”突然,百晓生眉头一凝,侧头看向东南方向。那里,是阐教传道的方向。如今,果然出了乱子。 
    
   
587 乱子
    
    在华夏传道,一般的法子是不行的,因为这里的人大多懂得道学知识,许多人还是道家大师级别的人物,你跟他们说道学,他们高兴,可想就此收入门下,那就不行了。
    想要收弟子,可以。两个选择,一个是小儿,一个是拿出更好的东西。
    阐教传道时是两头并进,一面选择资质上佳的小孩,一面选择有名声的道学大师。这是一个极好的法子,看似也没有什么问题,实则却并非这般。
    小孩不用说,可道学大师却不能一般对待。
    什么是道学大师?不单单是你有很深的道家知识,还要有极大的名望。这样的人,几乎是别人观注的重点。你阐教把他收为门下,本没有什么,可下一刻就帮助他突破了,让他进入了更高的境界,这就不同了。
    这就好似有人在路上散钱一般,别人还不抢着去捡吗?
    阐教传道也是一样,他们这一手一出,恳求入门的弟子那就多了,且多为道学知识深厚的大家。而这些人入门后,也都一一突破,引起了一阵轰动,带起了更多的拜师之人。
    这似乎是好事,可大家不要忘了,这里是华夏,是道学广传之地,是人人都懂道学的地方。那一拜师,那几乎是一家子呼的挤了上去,他阐教要收徒。也不能这么收吧。而且这人讲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们收为门下的人突破了。自然也引自家人入道途。
    可以说,阐教进入华夏没有多久。就多了不少的弟子。关键是,弟子太多了,而外面排队的也看不到尽头,这哪里还是好事啊。
    于是,阐教不收徒了,大家的热情一下子被打压了下来,让人颇有议论之声,便是那些拜入阐教的门人,也多为不喜。毕竟乡里乡亲的,大家交往不少,你莫名的就不收徒了,这不伤感情吗?
    这事闹的很不好,让大多人对阐教的弟子都没有好脸色,阐教再传道,也更加麻烦。人心、人心,这东西什么时候都非常重要,历史中那些传道的人都弄出一些小手段、小花样。就是为了骗取人心。阐教一下子把自己的人心给弄没了,再想传道,自然困难。
    对此,阐教也想了不少法子。派出众多弟子在四周讲道。可惜他们讲的与大家讲的都差不多,许多地方还不如这里的人讲的好呢,而他们期待的东西。却丝毫没有。这就更让别人讨厌了。为此,许多人不忿阐教。出来与他们打擂台,辩驳道经。
    这在华夏境内是很普通的事情。可在阐教却不普通,因为这是一种竞争的关系,是你对我错或我对你错的问题。而说到辩论,阐教怎么会是华夏人的对手?于是,一个个被气的面红耳赤,一些人甚至忍不住动了手,这就更加雪上加霜,让人不喜阐教。
    这不,前不久有人去了衙门,告了阐教的一个人,说他无故把人打伤了。这事到了朝廷,不能不管啊,可面对阐教,又该怎么管?
    没办法,事情落到了全真七子头上,他们硬着头皮是拜访了阐教,阐教把那人罚了一通,本来也该息事宁人了。
    实则却不是这般。
    华夏,自有刑罚,是百晓生立下的,也是法与德的配合。阐教惩罚自己的弟子,那是应该的。可他打了人,是对那个人的不对,你一不道歉,二不让罚。于德于法都说不过去啊。
    本来小小的事件却因为阐教惩处不力,反而越闹越大,便是那些拜入阐教门下的华夏人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让阐教很是疲于应对,不久前更是爆发了一场冲突,有人冲击了阐教山门,狠狠的打了阐教的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