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古武侠赋

第537章


    这看似是小事,却也是大事。不要忘了,阐教是一个圣人门派,最在乎的就是脸面。只是,他们也没有轻举妄动,因为这里是华夏。
    坐在西城洞中,百晓生看着找上门的云中子,无声的笑了笑,道:“道友是为了东南的事来的。”
    云中子点头,道:“道兄,这次的事你可要出面解决。”
    百晓生不可置否,道:“道友传道我华夏,当通晓我华夏的律法吧。”
    云中子眉头微皱,道:“那些东西当管不到我们这些人吧。”
    “哼!”百晓生有些不满的哼了一声,道:“道友可不要忘了,这次是你的人动的手。而且,我这华夏可没有普通人。阐教既然进入了我华夏,不说遵守我的华夏的规矩,起码也要懂得我华夏的文化吧。你若是改了,让我如何治理华夏?”
    云中子面色难看,道:“道兄如此说,贫道懂了!”
    看着他快速离开的身影,百晓生再次哼了一声。这次两人闹的不快了,可他自认过不在自己。修士,都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便是云中子也不例外。这次的事情,说来是阐教的错,可在他们看来,却是普通人打了修士的脸,错就不在自己了,反而是那人该死。
    说白了,还是强者弱者的不同标准而已。可在百晓生这里,绝对不能迁就阐教,因为他一迁就,自己定下的东西就会受到冲击,若被有心人挑拨一番,整个体系就会崩坏。所以,面对云中子,他也难得给了冷脸。
    只是,这事也要小心谋划一下。
    他站起身,身子一纵,直入云际。不多时,却是到了南天门处,钻入了那时空隧道之中。
    “何人前来?”一声高喝,一身披银甲的天兵立于天门之外。
    百晓生微微作揖,道:“贫道全真教百晓生求见太上老君。”
    “请道长稍待!”天兵说了一声,快步而去。不多时便又走了回来,行礼道:“道长请进!”
    随着天兵,百晓生很快到了兜率宫。他对老君行礼道:“百晓生见过圣人。”
    老君微微点头,微眯的眼睛露出一条缝隙,手中浮尘一摆,缓缓道:“你的来意我知道了。此次的错不在你,你不用担心,我会与元始分说。”
    百晓生呼了口气,最后一步也过了。他拜谢道:“弟子多谢老君。”
    老君哈哈一笑,眼睛睁大,上下打量了一番百晓生,拊掌道:“不久没见,你这小子修为进步倒也快,只是我看你这身子,却是亏的利害啊。”
    百晓生赫然道:“不瞒老君,在下炼宝时出了岔子,一身精力都被吸去了。”
    老君点头,也不细问。他伸手招来一个葫芦,道:“我这里还有几颗金丹,你拿去用了吧。”
    百晓生大喜,道:“多谢老君厚赐!”
    两人又说了一会儿闲话,百晓生便告辞而去。有了老君的调解,阐教的问题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不过这是对百晓生说的,可对阐教自身而言,却是即失了面子,又丢了里子。他们是来此传道的,如今倒好,惹怒了民众,使得他们无法顺利传道。对他们来说,可谓得不偿失啊!
    百晓生也没有因此有多高兴,反而升起一些担忧。
    有了这次的矛盾,以后与阐教交往就要小心了,弄不好还会被他们暗地里算计一把。阐教这些人,也不可小看啊。
    
   
588 天意亦是人为
    
    时间匆匆过,人间变幻不定啊!
    华夏还是那个华夏,便是有了阐教,也被堵了回去,他们伸出了一角,让人百般防备。可就整个环境而言,却不曾有大的变化,百姓们依旧漫不经心的活着。
    看此时之华夏,那当是一片田园景象。人们悠悠哉哉,一到学习又热热闹闹,可谓恬静、繁华并序,让人看之大喜。
    而对比华夏,魏国就不同了。
    没有百晓生伸出的无形之手,魏国是磕磕巴巴的进行着复古与创新。他们灭了南汉,统一了中华,吸纳了不少的东西。可这些东西带给他们的不只是好处,还有隐藏着的害处。短时间看不出什么,时间久了,就爆发出了巨大的隐患。
    就如南汉一般,他们开启了民智,生活却贫苦,这自然激起了反抗之心。
    魏国也是一样,随着工厂的增加,贫苦的工人越来越多,那些残存下来的知识也悄悄的传了开来,一个小小的跳动,便是一场巨大的暴乱。
    魏国可以一次次的压制,可他压制的了下面的乱民,却压制不了上面的野心家。
    官僚主义,是中国的特色。在这个特色上,百晓生加了一点,资本。官僚、资本合在一起,那就是又有权又有钱。
    俗话说说有钱能使鬼推磨!现在好,他不仅有钱。还有权,那会有什么后患。就不用多说了吧。
    中国历史中就有世家豪门,可在这里。完全进了一步,成了世家寡头。他们的势力之强大,那是不可想象的。
    如此强大的势力,身为掌舵人,会不产生野心吗?
    若国内太平安宁也就罢了,可随着一场场民乱的发生,再遇上昏君奸臣,魏国想要不乱都不行。这不,魏国乱了。不仅乱了,还是一下子爆出的大乱。
    魏国境内有十三家,代表了最顶级的十三家世家寡头,其中却不包括皇家。不得不说,这是中国皇权的一个悲剧。
    魏国这次大乱是南方开始的,那里经过了三次叛乱,国家都平定了,杀的人不少,军队也多。可这些军队不是掌握在皇家手中的。而是掌握的权臣手中的,而这些权臣又出在世家寡头。于是,一人瞅准了机会,直接反了。
    这就好似一个信号般。带起了连锁反映。
    若只是一般的民乱,大家不会有太大的反映,可当一些有名望的人参加了叛乱。那就会引起震动。一个世家寡头反了,他的势力本就大。与各个方面关系负责,所带起的影响就更加可怕了。若朝廷马上平定了叛乱。也就罢了。
    关键是,朝廷没这个能力马上平定叛乱,那么其他的世家寡头一看,自然也就反了。你想啊,一个世家叛乱你都平定不了,那我再来一个,你不就更加不行了。
    正是这种简单实用的想法,把魏国推到了灭国境地。魏国十三世家,先后皆反,一下子就把国家给分割了,魏国只是控制着洛阳一地,根本就组织不了兵力,只能看着那些人一个个称侯称王,强大自身。
    改朝换代吗?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在人族中很正常。可结果却不正常,甚至让所有人都意外,也让大多人无法接受。
    因为最后的获胜者既不是皇家,也不是十三家,而是东北崛起的突厥部落。
    东北之地一直就居住着诸多的人族部落,是除了中原、华夏人族最多的地方,南汉比起来都要差不少。魏国开国时,东北有了衰败。可这些年过去了,新兴的突厥统一了东北诸部落,趁着魏国打生打死的时候,一举突入中原大地。
    这些突厥人可狠,那是见人就杀,便是不杀,你也成了奴隶,不服就杀了你。在他的统治下,北方人族迅速减少,可谓十不存一。这般血腥的民族,自然为众人所不喜,若搁在历史中,他们可能统一中原,可在这修士遍地走的洪荒,想也别想。
    这是众人的看法,可怪事发生了,他们真的统一了中原。不仅统一了中原,还杀的人族减半,赤地千里。
    怎么会这样?
    所有人一下子就蒙了,便是百晓生在闭关后也有点愕然。他想到了会有改朝换代,可也没有想到结局是这个模样的。
    他默默一算,眼神凝了一下,惊道:“原来如此!”
    原来如此!原来如何?
    突厥可以统一中原不是别的原因,正是背后有修士的支持,而且是极大的支持——西方佛教。只是佛教支持他们,并非什么逆天而行,而是顺天应时。
    我们首先就说突厥,他在我们眼中,是外民族,可就整体看,这也是人族,与中原人、华夏人、南汉人没有不同。
    既然是人族,为何不能入主中原?
    说白了,他们有入主中原的资格,而且这对人族来说,并非坏事,而是好事。因为突厥入主中原,是人族合一的驱使。
    你看此时中原气运,虽死了极多的人,可却不减反增,远远的超越了五分之运,配合东北之地的气运,甚至达到七分多了。
    他们气运多了,华夏、南汉的气运就少了。
    这种情况,还真是百晓生不曾想到的。
    可想想中国历史,有些事情还真不好说,就说大清吧,当年的汉人绝对不喜欢,可落在现代的人眼中,你觉得是有好还是没有好呢?
    有他,汉人的灾难就那样,你再说什么也没有。没有他,也许东北之地就不是中国的。
    突厥入主中原也是一样。这是不同民族融合的过程,甚至还为中原带来了东北之地。若后人有先见之明。说不得会一举把中原之地扩增出去。
    以此推算,以后人族必定还有变化。那南汉与他的华夏,说不得也会与中原发生战争,来一次大的统一融合。
    百晓生默默推算,渐渐肯定了自己的想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