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命运

第23章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珍视他所拥有的一切:爵位、待遇、健康、时间以及存在本身。
  他是一个文化的类型,是所有艺术、自然科学和历史事件的业余爱好者。他拥有艺术家的气质,但是却不是一个艺术家;他有崇高而纯洁的思想,但是却不是一个唯灵论者。没有什么是他无权知道的。在那些无所不能的天才们的武器库中,没有哪一件是不被他拿在手中的。他对每个事实都会有所阐明,他在他自己和他最心爱的之间划清了界限。从他那里,什么都没有隐藏,什么也都没有留下。潜伏的恶魔们在他的面前正襟危坐,圣人们也是这样。形而上学的成分带走了一切形式上的东西。“虔诚本身是没有目的的,它只是一种手段而已。通过最纯粹的内心的平和,我们可以走向最高形式的文化。”而且,他对美的艺术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的了解,这使歌德至今仍然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伟大。他的感情和慈爱给予他很大的帮助。
  他不憎恨任何人,他的时间是价值连城的。情绪上的对抗或许是令人痛苦的,但是就像帝王的仇敌一样,他们为了自己的尊严而向国王发起了猛烈地攻击。
  他眼中的世界和世界眼中的他
  歌德有一本名叫《诗与真》的自传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他现在已经是举世闻名的了,但是在当时这本书刚刚面世时,对英格兰来说,却是一件十分新奇的事物――一个人是为艺术而存在的,不是为了他能够做到些什么,而是他做了些什么。歌德对事情的回忆是惟一值得记录的结果,一个有知识的人能够把他自己看成第三个人,因此,他的缺点和不足与他的成功一样能够使人感兴趣。尽管他想探求事件的真相,其实他更想知道人类的历史和命运。对于自我主义者的那些阴郁言词,他只是对很小的范围感兴趣。
  歌德的这种观念在《亲和力》中起到了支配的作用。它指导作者在写作中如何选择事件,以及外部的重大事件、要人的官衔或是收入的多寡。当然,这本书也为我们猜测歌德的生活提供了许多生动的素材。没有日期,没有通信,没有从政或从业的详细记录,也没有关于婚姻的观点。
  十年以后,这成为了他生命中最活跃、最进步的一个阶段,在他定居威尔玛以后,他便销声匿迹了。这个时候,他陷入了爱情的旋涡,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这些事情都有着最特别的重要性。他通过他的言论和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他进行思考的结晶:一些异想天开的念头,宇宙的起源,和他自己发明的宗教观点。特别是他与一些引人注目的思想的联系,他把这些都无限地放大了。他的《日记》、他的《意大利游记》、他的《法国战役》,以及《色彩的理论》等等,都包含有相同的兴趣。在这本书的最后,他紧接着提起了开普勒、罗杰、培根、伽利略、牛顿、伏尔泰等人。这本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运用简单平实的笔触,叙述了他与这些欧洲科学史上的显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从歌德到开普勒、从歌德到培根、从歌德到牛顿,这本书对这些概况作出了简单的描述。对这些人物来说,这一描述解决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给人以《浮土德》所不能给予的快乐,虽然在写作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发明。
  我认为,他的作品中所蕴藏的那些老于世故的语调来自于他的自我修养。这也正是这位令人钦佩的学者的最大弱点。他喜欢这个世界,但并不是感恩图报。他知道在哪里能够得到图书馆、画廊、建筑、实验室、修道院和空闲,而且他不相信什么可以对穷困和缺衣少食进行补偿。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蒙田喜欢巴黎。史黛尔女士说过在巴黎,她是脆弱的,容易受伤害的。所有的天才们通常都会与他们生活的环境不相称,以至于有些人常常会希望他们生活在其他的某个地方。我们很少能够看到有什么人可以生活得非常坦然和无所畏惧。在好人和有抱负的人的脸颊上,有一种轻度的因为羞愧而导致的脸红。但是,这种人几乎总是待在家里,而且很快乐地活在他所在的时代和世界里。没有一个人能够像他这样活得有滋有味,如鱼得水,或者是全身心地来享受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歌德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天才,就成了他们的力量。绝对的、永恒的真理是更高一级的,他的诗人般的灵感也是更高级的。但是,与任何写作本书的动机相比,这都是一个绝对的真理。它有能力来激起那些属于真理的事物。
  当独创性的天才被书本和其他许多令人心烦意乱的事情所压迫的时候,歌德――这位进入文明时代和国家的天才,却在教导人们如何来处理那些堆积如山的杂七杂八的事情。我把拿破仑与他相提并论,就是因为他们两个人既是勤奋工作的代表,又反对把这些事件简单罗列,他们是严肃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和他们的学者们一道,拿着斧头,站在倾斜的树旁,为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也为所有的时代进行劳动。这个快乐的劳动者,没有外在的名声和利益,他只是从他自己的心中寻找动机,制定计划,履行巨人给自己布置的任务。并且,没有放松或休息,没有改变他的追求,八十年如一日地用他最初的热情进行工作。
  人类是世间所有生物中最伟大的混合体。我们将会从古老和现在的时代中得到启示,从这笔巨大的遗产中收取租金和财物。歌德教给我们勇敢,任何一个时代都不是为那些心智不足的人而存在。天才伴随着阳光和音乐在天空中翱翔,这在最黑暗的和最闭目塞听的时代中是没有的。这个世界是年轻的,在我们之前的那些伟大人物都充满感情和慈爱地召唤着我们。天才的秘密就在于忍受,对我们来说,生活中是不存在虚幻的。在现代生活中,在艺术中,在科学中,人类检验真正的忠诚、现实和目的,而在开始、中间、以及过程中去寻找每一个真理。 
《善待命运》第五部分
蒙田:怀疑主义者(1) 
  怀疑主义者的品质
  喜欢刨根问底、厚此薄彼的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们是很容易走极端的:不是致力于此,就是致力于彼。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人,一种人能够感知到世界的差异性,他们谙熟事实与表象,并且知道做某些事情的窍门,他们有能力,是实干家。而另一种人则具有信仰,他们懂哲学,是领导者。
  这两种人其实都是容易走极端的。普罗提诺只相信哲学家,而弗奈隆则只相信圣徒,拜伦则只相信诗人。我们读一读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者的那些作品就可以知道,他们把那些不热中于哲学的人们统统称之为大大小小的老鼠。蒲柏和斯威夫特的书信则把周围的人都描写成了怪物。歌德和席勒对其他人的刻画也并不客气多少。
  事物的存在总是有着自己的哲学,就像不具备一点儿商业知识的人是发不了财的道理是一样的。英国自古以来就是最富庶的国家,比起其他的国家来,英国更重视的是财富的价值,他们轻视个人的才能。一个人如果满足于酒足饭饱,那么他所相信的东西就会很少了,因为对他而言,真理已经丧失了某种魅力。谈论那些扰乱人心、具有煽动性的观念,是被社会上那些殷实可靠的人所唾弃的。生活在一个功利的社会里,一个人会因为他身强力壮、富有兽性而逐渐积累起财富。
  悲观的人常常会哀叹道:“我们就像驴一样,被挂在脖子前面的胡萝卜牵引到了市场上,除了那胡萝卜,什么都没有看见。”博林克勋爵就说过:“来到世界上会有很多的麻烦。但是离开这个世界则麻烦会更多,而且还要加上卑鄙。因此,人来世上这么一趟,简直就是不值得的。”我所认识的一个脾气与此相同的哲学家,他更加习惯于简要地概括对人性的认识,他就说:“人类就是该死的无赖。”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世人都是靠欺骗为生的。”
  由于唯心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是誓不两立的。那些嘲笑唯心主义的人通常又会表现出唯物主义中最坏的东西,于是也就出现了一个疑问的路线,也就是出现了怀疑主义者。怀疑主义者发现二者并不是完全错误,只是他们各执一词,分别走了一个极端。怀疑主义者极力要做一个中间人。他们看到了那些普通人的片面性,他们不愿意做苦工;他们认为自己代表的是智能;他们拥有冷静的头脑。宣扬不要轻率地勤劳,也不要作无益的奉献,不要辛辛苦苦地消耗脑力。他们认为世界其实就是铁板一块,他们是完全在欺骗自己。他们相信自己是稳如磐石的,然而如果我们揭露了知识的最新事实,那么他们就会像灰尘一样旋转着,不知道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他们都被错觉所迷惑了。
  怀疑主义是不肯把自己局限于某个人的思想中的,就像他们不肯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地方一样。
  怀疑主义者所坚持的立场就是深思熟虑的立场,而绝不是不相信一切的虚无主义。既不是否认一切的立场,也不是普遍怀疑的立场;尤其不是对美好的事物进行肆意地冷嘲热讽的立场。诸如此类,都不是宗教和哲学的基调。他们做事时深思熟虑,谨小慎微,相信一个人如果树敌过多,那么他们自己就不能够从容地面对生活;相信如果给自己创造的优势越多那么就会越好。这就是加强防卫去占据地形险要的阵地,才是比较安全的,也是可以坚守的。就像我们在建造一座房屋时,我们既不应该把它修得太高,也不要太低,既要背风,又要避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