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唐诗,那时唐朝

第26章


郭子仪不费一箭一弩之力,顺利收复长安。
  十二月,代宗返回长安,赐郭子仪免死铁卷,绘画像于凌烟阁。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八月,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因对朝廷分赏不满,遂起兵叛乱。代宗急召郭子仪平叛。郭子仪屯兵泾阳城与仆固怀恩对峙,数次交战后,仆固怀恩败走。
  不久,仆固怀恩卷土重来。引吐蕃与回鹘合兵三十万进攻长安,代宗将保卫国家的重任全权交付于郭子仪。由于敌众我寡,郭子仪固守城池,消耗敌军的锐气。不久,仆固怀恩竟然病死,吐蕃与回鹘各自为政,分营驻扎。
  郭子仪见出现分化瓦解敌人的最佳良机,单骑入回鹘,说服回鹘将领药葛罗归顺朝廷。吐蕃大军见势败走,郭子仪又一次挽救唐王朝于水火之中。
  第三章 双子星座 第二十七节 临终歌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十二月,李白从宿松(今安徽宿松)出发,开始了漫长而又凄苦的流放生涯。
  与妻子宗氏和妻弟宗璟在乌江江畔话别,已年届花甲的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悲伤,涕泪横流。对亲人的歉疚,对朋友的思念,百般滋味齐涌心头,这一刻,李白像个孩子一样尽情的宣泄埋在心底的悲伤。前途未卜的忧虑,极度失望的愤慨,李白的心仿佛跌进了万丈深渊,承受着彻骨的寒冷而无法自拔。
  次年三月,李白取道剑南,正当行至白帝城时,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律放免。”因关中地区发生大旱,为安抚百姓,朝廷宣布大赦。
  突如其来的喜讯让李白欣喜若狂,由大悲到大喜,李白饱经风霜的心灵经受了怎样的一次洗礼。一瞬间,好像卸载了千斤的重负,轻松愉快充满心田,率性而为的李白又一次抛却了心中的痛苦,忘记了命运的作弄。那份自信与坚韧的生命又重新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又开始对生活充满憧憬,不轻言放弃,为了希望和理想再度扬帆远航。
  李白回忆着当年在长安时的美丽时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当年的长安之行让李白的头上始终围绕着一个炫目的光环,那醉酒用世的日子,潇洒自在,浪漫依然。
  幸福来得如此突然。
  李白返回江陵,流连于汉阳(今湖北汉阳)、江夏(今湖北武昌)、岳州(今湖南岳阳)、浔阳(今江西九江)等地之间,耐心的等待时机,等待有朝一日再度出山。
  离开江夏,出游湘水,在岳州李白遇到了被贬官岭南的刑部侍郎李华,而贾至也正谪居岳州,三人同游洞庭。
  洞庭月夜清澈如水,身临其境足以使人心旷神怡,而湖面清风,夜空明月,带给李白的却是无穷无尽的闲愁。
  《游洞庭》
  南湖秋水也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李白遇赦,正值唐军邺城(相州)大败,郭子仪被罢免兵权,肃宗任命越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李光弼为副帅。九月,史思明再度攻陷洛阳,战势危急。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三月,史朝义杀父,在洛阳继位。五月,李光弼为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
  六十一岁的李白从浔阳启程,沿江东下宣城至金陵(今南京),预计北上临淮加入李光弼军队,参与平叛,一雪前次从军之耻。
  一切看上去都比较顺利,这一次又是直接与史朝义叛军交接,自然不必担心顾虑军队的政治性。可是上天总是不遂人愿,这一次,李白却因为个人身体原因,在途中生病返回而使计划无法成行。
  离开金陵,李白向西至当涂(今安徽当涂),投奔当涂县令族叔李阳冰。
  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挫折、痛苦、迷惘、绝望的打击,李白心中还是那只浪漫御风而舞的大鹏,而身体却被病痛所折磨。每一个人的生命自有其存在的价值,而生命的气息也会因价值的存在散发出醉人的芬芳。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李白病情恶化。将毕生所作诗文交付李阳冰整理代序,赋《临终歌》。
  《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 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那只自信的大鹏啊,腾空而起,羽翼翕动威震四面八方。半空中翅膀摧折而无力翱翔,精神足以激励世人而万世留芳。神游天际却又中遇阻隔,后人得此信息纷纷相互传扬。只是孔子已殁,谁又会像仲尼痛哭麒麟那样而为那生不逢时的大鹏黯然落泪心伤。
  第三章 双子星座 第二十八节 边塞
  关于李白“附逆罪”的事情,作为朋友,高适显然让李白很是失望。但高适实在是有着不得已的苦衷,他无法也不可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高适的理智战胜了情感。虽然他知道李白是一时糊涂,对政治缺乏敏感,对势态缺乏把握,从而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李白与高适的关系从此淡漠,想想都是让人痛心的事情。
  高适(公元702--765年),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
  高适与李白相识、相交于患难之际,当时李白被赐金放还,而高适在长安混迹几年后,还是落魄而不得志。
  高适二十岁入京,正值开元盛世,玄宗倦怠于政事,李林甫在朝中执掌大权。高适在长安没有得到任何出仕的机会,无奈下,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又在梁宋一带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困苦生活。
  天宝八年,高适才在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荐举下,中“有道科”,得到了一个从九品封丘县尉的微职,掌管捕贼、察奸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与高适立志边塞,报效国家的初衷相去甚远。天宝十一年,高适辞去官职,次年,入陇西,在河南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
  安史乱起,高适协助哥舒翰驻守潼关。潼关失守后,高适向朝廷进献平乱大计。肃宗李亨看到高适论谏战事很有大略之才,就将高适诏至行在。此时正值永王李璘反叛,肃宗任命高适为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长史、淮南节度使,统领广陵十二郡军政,与江东节度使来稹联合讨伐永王李璘。
  永王事件后,高适由于性情耿直,负气直言遭到了李辅国的谗毁,被肃宗解除兵权,留守洛阳。
  多年的军旅生活,塞外银装素裹的晶莹世界,让高适的诗风气势奔放,雄浑壮美,成为边塞诗风的代表。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
  安史乱后,岑参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处奉命东归勤王。后在杜甫的推荐下,被肃宗任为右补阙。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岑参出任嘉州刺史,后罢官,客居成都。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岑参在成都病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高适出任彭州刺史。年底,杜甫从秦州流离转徙到达成都,高适闻讯,从彭州馈赠衣食钱粮,在杜甫最困难的时候,高适向朋友伸出了援助之手。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高适改任蜀州(今四川崇州)刺史,杜甫特地从成都赶去看望。上元二年人日,高适向杜甫寄诗问候。
  《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高适将一份朋友间无须言明的深情挚感遥寄杜甫,语言浑朴自然,真情发自肺腑,无刻意雕琢,让杜甫读罢“泪洒行间,读终篇末。”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高适任成都尹,历剑南西川节度使,终左散骑侍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高适病逝,封渤海县侯。
  边塞诗除反映鞍马风尘的军旅生活、雄奇瑰丽的塞外风光之外,往往也含蓄的表现了前方将士那种细腻的矛盾心理,现实描摹与浪漫豪情相融汇,在盛唐的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第3卷
  第三章 双子星座 第二十九节 漂泊
  杜甫遭到肃宗的冷遇,职务有名无实。终生以国事为己任的杜甫,热情在终日无所事事中被点点滴滴的耗尽。只能与同僚朋友推盏于曲江江畔,醉心于花酒清樽,看似轻松自在,内心却是挥之不去的忧愁。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
  年冬,郭子仪与李光弼、王思礼等九度节度使以二十万兵在邺州(即相州,今河南安阳)围困安庆绪叛军。可唐军不设统帅,两军相峙至次年春,史思明援军至,唐军大败,郭子仪退守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
  唐为补充兵源,在关中地区大范围抽丁拉役。杜甫由洛阳回华州任所的途中,目睹了由于残酷的战争,家家父母子女、夫妻兄弟的生离死别,许多家庭因此都踏上了不归之路。杜甫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中,饱含血泪写成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生动的再现了那一段历史的真实镜头,刻画了穷苦百姓无尽的悲酸和苦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