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唐诗,那时唐朝

第29章


  一切纷扰在德宗惴惴不安中趋于平静。
  德宗受父亲的影响,继位初对内廷宦官加以疏斥,但在“泾师之变”的出逃中,德宗倚仗的却是自己在东宫当太子时的内侍宦官窦文场和霍仙鸣所率的百余名宦官的忠心护卫下,才得以全身而退,这一情况无疑极度的刺激了德宗的神经。在关键时刻,朝臣的无能,使他此后改变了最初的态度,以窦、霍二人为监神策军左、右厢兵马使,委以重任,从而开启了宦官分置禁卫军的先河。
  德宗继位初,节俭治国,明令各处禁止横征暴敛。而财库的空虚,却直接导致了泾原兵待遇的问题,而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德宗觉得这对自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自此以后,德宗开始大肆敛财,在饱经离乱后,曾经的雄心消失殆尽。
  不在挫折中奋进,就在挫折中沉沦,德宗这一次无疑选择了后者。
  第四章 元白 第四节 孟诗韩笔
  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已经记不起这是自己第几次参加应试了,而这一次孟郊还是不敢抱太大的奢望。
  孟郊(公元751--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由于家境贫寒,孟郊知道,只有勤学苦读才是摆脱贫困的唯一出路。但他绝对没有想到,以自己的才智,这条路他走得会如此辛苦,直到那一年他已逾不惑之年。
  朝廷放榜之日,孟郊一大早就跑来等着看榜。孟郊永远也忘不了怦然心跳的那一刻,他在榜上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惊喜之下,孟郊觉得有些天旋地转,一刹那间,寒窗苦读的辛酸早已抛却云外,多年的忧郁早已雾散烟消。孟郊按捺不住内心的狂喜,早春的空气清爽宜人,眼前的大道平坦通阔,孟郊见到每个人都忍不住想笑。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自信的语言,飞扬的情调,孟郊酣畅淋漓的抒发着神采飞扬的喜悦之情。
  而现实并不像孟郊想象的那般美丽,他高兴得太早了。
  直至四年后,孟郊才混到一个溧阳(今属江苏)县尉的职务。如此一个小小的县尉,和孟郊心中的期望有太大的差距。还好,经过四年的等待,孟郊此时的心境早已平和了许多,不论怎么说,也算混上了一官半职,还有了一些俸禄。
  此时,孟郊首先想到的是天底下孝子都不约而同最想做的事情,那就是把自己的母亲接到身边,能够让母亲在半辈穷苦操劳后,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这也算给了母亲一个欣慰,让母亲能在快乐中颐养天年。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把儿女对母亲的纯真挚爱流溢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情深意切的吟唱了一首母爱的颂歌,拨动了蕴藏在每个儿女心底对母爱敬仰的心弦,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读者的感情共鸣。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孟郊的诗以五古居多,风格内敛,擅长白描,险奇艰涩,语言力避平庸浅易。
  “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如何不自闲,心与身为仇。”《夜感自遣》。孟郊的这首诗充分的说明了他为刻求新奇,把内心的愁苦着意刻画放大,从而造成一种清奇悲愁的风格。
  由于孟郊的潦倒经历,其自述贫困穷态境遇,作诗精思苦吟,斟言酌句,对晚唐诗风影响深远。苏轼评价孟郊的诗说“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孟郊的诗很受韩愈的推崇,二人被时人称誉“孟诗韩笔”。
  孟郊的五古用语凝练,擅长寓奇于直白。韩愈的七古风格外放,险奇华丽。与大历诗人相比,他们更多的承袭了汉魏风骨的精神,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苦心孤诣的特点。
  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焦作)人。
  韩愈三岁就成了孤儿,由兄嫂抚育成人。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韩愈读书期间就主张儒家思想,高举复古的旗帜,率先在文坛上提出了古文的概念。
  十八岁的天空是清澈的,而又如早梅般的青涩。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梦想,韩愈赴长安参加科举应试,却不想三次均告落第。在长安韩愈困滞了六年,直到贞元八年,才在兄长一个在京城任职的朋友的帮助下,得以考中进士第四名。
  之后,韩愈又参加吏部主持的博学宏辞科,不料又三次不中。此间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初两节度使幕府任职。贞元十六年,韩愈第四次终于通过吏部的考核,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在此期间,韩愈开始积极的倡导古文运动,阐述自己把古文与儒学复古相结合的文学主张。
  古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韩愈把自己继承先秦两汉的文体称之为古文,特点是散行单句,行文自由,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又能真切的表达思想感情。而至南北朝以来,文坛上开始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辞藻形式,逐渐形成了一种内容空虚,追求骈辞俪句的华而不实的文体。
  韩愈之前,已有萧颖士、李华、元结等以儒家思想为依附,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与另一位古文的倡导者柳宗元进一步为古文运动提出了完整的理论,成为古文运动的代表,二人并称“韩柳”。
  韩柳有着相似的文学主张,针对骈文轻内容的弊病,提出了“文以明道”,即要求文章反映现实。“不平则明”,即要求文章具有革除时弊的创新精神。“文从字顺”,即要求合乎自然语气,要从实际出发。倡导学古文就是为了学古道,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革新文体,突破六朝以来骈文的束缚。
  韩愈还不顾世俗偏见,力排众议,敢为人师,指导李翱、张籍、皇甫湜等学习古文,在当时很多人自诩清高的潮流下,表现出了抗颜为师的坚决和不避世俗的勇气。
  韩愈著《师说》,提出师道的理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在文学上倡导革新运动,心中也时时未忘以忧国忧民为己任。
  贞元十九年(公元783年),关中大旱,韩愈与同为监察御史的李署为民请命,著《论天旱人饥状》上疏请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却不想激怒了德宗,二人同时被逐出长安城。李署被贬为临武(今属湖南)县令,韩愈被贬阳山(今属广东)县令。
  第四章 元白 第五节 元轻白俗
  时任著作郎的顾况府里来了一个投诗的青年。
  在唐朝,参加科举应试是许多文人举子打开仕途之路的方式,除却考试成绩之外,如果有当下朝廷名士举荐,更增添了成功的系数。于是,每每临至科举应试时,一些参加应试的学子纷纷奔走于公卿贵胄门下,投献自己的诗作,以求得名人的推举,这在当时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时尚。
  顾况看着眼前的这个小伙子,脸上微露笑容。当前来长安求仕的青年层出不穷,虽不乏藏龙卧虎,但更多的是一些不知天高地厚之辈,把长安当成了杂货铺,以为什么东西都可以码上货架。
  眼前的这个青年倒是知书达理,举手投足间表现出书香门第的礼仪风范,顾况对前来献诗的青年颇有好感。
  “居易”顾况翻阅着少年呈献的诗稿,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心中有意打趣一下面前的这个青年。
  “近来长安米价昂贵,想居留长安,谈何容易。”恰巧顾况手中正翻阅至白居易为应试而做的习作诗《赋得古原草送别》,读到中间二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心中惊异,不禁大加赞扬“有诗如此,居天下何难。”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下邽(今陕西渭南)人,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中进士。贞元十九年,白居易与“海内声华并在身”的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并结成“谊同金石,爱等兄弟”的情谊,此后诗坛元白齐名,声动长安城。
  元稹(公元779--831年),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洛阳)人。
  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十五岁的元稹就以明经擢第,贞元十五年,元稹初试于河中府(蒲州),寄寓在蒲州普救寺中。正赶上蒲州节度使珲臻暴亡,蒲州驻军群龙无首,发生骚乱。官兵三五成伙,百十成群,四处打劫滋事,强抢财物,扰得蒲州鸡犬不宁。
  这一日,一群官兵包围了普救寺,皆因寺中有寄宿的商旅和路经此地的富贵人家,而这其中就包括了双文一家。
  双文,一个清纯可人,秀外慧中的女孩,和母亲及家里的侍女外出路经此处,暂时落脚寺院。就在官兵叫嚣声此起彼伏,猛砸寺院大门,寺内众人皆惶恐战栗之状时,该我们的小元同学闪亮登场了。
  一个少年才子,风流倜傥,一个豆蔻年华,情窦初开,如果他们俩之间不演绎一段爱情故事,好像真是太辜负观众的厚望了。
  接下来就落入了俗套,成就了一段英雄救美的故事。小元同学虽然才华横溢,但一样未能免俗。虽然情节老套,但既然是美人落难,小元同学这个英雄还是要当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