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唐诗,那时唐朝

第28章


从李辅国到程元振,从程元振到鱼朝恩,代宗全身心的致力于同宦官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控制与反控制,演变与反演变之中。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把人情物候、风花雪月融贯于悯乱哀时的情绪中,对社会悲观失望,但内心却期望在困厄中奋发向上的主旋律。以卢纶、钱起、韩翃、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吉中孚、李端为代表,在那个空虚梦魇的年代如破冰的春草萌发出了顽强的生命力,被誉为“大历十才子”。
  卢纶(公元767--798年),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哀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卢纶在战乱行旅漂泊中,倾吐着萦怀思乡和忧国愁思的凄苦愁肠的心曲。
  钱起(公元722--780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十年进士,任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钱起在天宝十年参加省试中,驰骋想象,描绘了美丽而神秘的湘灵形象,编织了一幅亦真亦幻的瑰丽梦境,他的命题作文成了唐历代公认的试帖诗的范本。
  《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司空曙(公元720--790年),字文初,广平(今河北)人,天宝进士,官水部郎中。
  在司空曙赠予表弟卢纶的诗中,抒发了兄弟之间的真挚情谊,表现了自己虽宦途坎坷,境遇清寒,却不改为人初衷的清流本质。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韩翃(公元?--785年),字君平,南阳(今河南)人。
  韩翃于天宝十三年中进士,宝应元年为淄青节度使幕府从事,后闲居长安十年之久。后被德宗所赏识,官职遽升,此中还有一小插曲。
  建中初,德宗赏识他《寒食》一诗,故下旨任命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时江淮刺史与韩翃重名,吏部上表德宗与哪一个韩翃,德宗为此又亲下批文:“春城无处不飞花,与此韩翃。”一时朝野竞相传为美谈。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李端(公元743--782年),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中最年轻也是最有才华的诗人,风格清丽温婉,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阳,自号衡岳幽人,诗风流露出了一种消极的避世思想。
  他的《听筝》一诗,将弹筝女子为博取心上人的关注,故意弹错琴弦的细腻心理和娇羞情态,描摹的出神入化。
  《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大历十才子的其余五位成就不如前者,而且存诗较少。
  唐大历十才子所代表的诗歌流派,比较注重诗的形式技巧,虽不乏精警之语,但总体来说略显雕琢痕迹。侍僧皎然评大历诗风:“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为己有。”虽在继承盛唐诗风上,气格略显低下,但究其原因,实是时代风气使诗的内容僻狭。
  大历时期,郎士元以清丽娴雅的诗风与钱起并称“钱郎”,而李益则代表了中唐边塞诗风的恢弘气象。
  郎士元(公元?--?年),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
  他的一首听笙诗,以笙曲的美妙音色,引发出听者的朦胧幻想,从而烘托出笙曲飘渺如梦的视听感觉。
  《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长于七绝,以边塞诗闻名。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将思乡的情绪与芦管的凄美乐声和谐的融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边塞特有的节奏完美统一,意境空灵,为天下传唱,成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响。
  在唐诗过渡至中唐时,还有一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诗人,他就是自诩为“五言长城”的刘长卿。
  刘长卿(公元?--约789年),字文房,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天宝十四年进士,以诗驰名“上元、宝应间。”
  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刘长卿因刚而犯上由淮西鄂运留后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
  一个暮秋的黄昏,刘长卿孑然一身来到长沙贾谊故居。贾谊是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政论家,因权贵排斥,被贬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返还,终不被重用,抑郁而死。
  《长沙过贾谊宅》
  三年贬谪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思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凭吊故人,暗伤自己悲楚的命运。屈原不会知道,百年之后贾谊曾来湘水吊祭。而贾谊又哪能知晓,千年后的刘长卿迎着萧瑟的秋风前来对自己凭吊。秋风扫过,落叶纷飞,那里是诗人压抑的滴滴泪水,那里是诗人徒呼奈何的声声悲叹。
  第四章 元白 第三节 皇帝的无奈
  一封来自河北成德的奏章让德宗十分气愤。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代宗病逝于长安紫宸殿,太子李适遵遗诏继位,即唐德宗,次年改元建中。
  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河北成德镇节度使李宝臣病死,其子李惟岳立即给德宗出了一道奥数题,好几页的概述文字让德宗看得心烦意乱。最后,终于明白了李惟岳的意图,中心就是一句话,他要世袭父职。
  代宗时期,朝廷的疲软,让藩镇拥兵自重。德宗看在眼里,恨在心上,立志有朝一日一定要在自己手中革除这个弊端。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德宗不想再保持沉默,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断然拒绝了李惟岳的请求。
  李惟岳没想到德宗会如此不合作,也勃然大怒,我也是有身份的人。当即联络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东节度使梁崇义,为了他们将来的共同利益不受侵害,以武力拒抗朝廷。
  德宗也年轻气盛,立即调京西防秋兵万余人,戍守关东,并在长安设宴亲自犒劳征讨兵士,坚决的打响了削藩的战役。
  不久,淄青节度使李正已病死,其子李纳兵败,李惟岳被手下部将王武俊杀死,田悦在魏州负隅顽抗。
  德宗在削藩的过程中,利用各藩镇之间的矛盾,使他们相互牵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十二月,形势却突然发生逆转,在卢龙节度使朱滔的倡议下,朱滔称翼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合力对抗朝廷,史称“四镇之乱”。
  看热闹有不怕事大的,也有看热闹看得十分投入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就看投入了。
  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与四镇联盟,共同叛乱,将战火从河北蔓延至河南,一时间东都告急。
  发动战争有两个最起码的条件:一个是人,也就是士兵,德宗将泾原兵紧急召集前往平乱。另一个是钱,将士的军给补养、抚恤等费用需用大笔钱财,德宗差就差在钱上了。
  建中四年(公元783年)十月,德宗调往淮西前线平乱的泾原兵途经长安时,在没有得到应得的利益下,泾原兵将愤而哗变,史称“泾师之变”。
  德宗仓皇逃出长安,落脚奉天(今陕西乾县),那一刻,德宗的心痛苦、沮丧,和他父亲当初逃离长安的心情是一样一样的。
  泾原兵拥立曾经担任过泾原统帅的朱泚为首,朱泚在长安称秦帝,年号应天。后改汉帝,改元天皇,率军直取奉天。
  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正月,德宗痛下“罪己诏”,公开承担责任,诏书宣布,李希烈、田悦等叛乱皆因自己失误。“朕抚御乖方,致其疑惧。”也就是说自己处理方法不当,遭致各节度使误解,态度诚恳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除朱泚之外,赦各叛乱藩镇无罪,一切待之如初。德宗对藩镇改变了政策,采取了姑息的态度。
  各藩王见到赦令,也就坡下驴,上表谢罪,取消了藩王的称号。
  事情好像出现了转机,一切也好像趋于平静,却不想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二月,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谋络朱泚,达成同盟。奉天保卫战中唐军失利,德宗又如丧家犬一样的逃亡山南西道梁州(今陕西汉中)避难,德宗彻底绝望了。
  五月,又见曙光。唐将李晟攻克长安,德宗由梁州返还长安。朱泚逃往宁州彭原县(今甘肃庆阳),被部将梁廷芳所杀。
  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秋,唐将马燧收复河中,李怀光兵败自尽。次年四月,淮西将领陈仙奇杀李希烈,七月,淮西兵马使吴少城杀陈仙奇,德宗任命吴少城为淮西节度使留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