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唐诗,那时唐朝

第35章


而穆宗时,一个小插曲让牛党占了上风。事情发生是这样的,士族韩弘和其子厚赂朝廷官员,得以入朝为官。在韩弘父子死后,穆宗派人在清理其家产时,发现了宅簿中有一张纳收贿赂的清单,上面记了许多收受贿赂官员的名单,待记到牛僧儒名下时,唯独标注说:“某年月日,送钱千万,不纳。”穆宗见牛僧儒原来如此正派清廉,深受感动,放下话来说,以后再提议宰相,牛僧儒为首选之人。
  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牛派钱微主持进士科考中,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表贡举不公,有徇私舞弊的行为。翰林学士李德裕(李吉甫之子)出面证实段文昌举奏实情,李宗闵受牵连被贬。从此,李德裕和牛僧儒、李宗闵各分朋党,互相倾轧,垂四十余年,两派各从己利出发,互相排斥,形成了“牛李党争”。
  长庆二年,宰相李逢吉排挤李德裕为江西(今江苏镇江)观察使,引牛僧儒为同平章事。文宗大和三年,李宗闵依附宦官,当上宰相,在他的举荐下牛僧儒也任为宰相,逐李德裕出为西川节度使。此时,牛党在朝廷上势力风生水起,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第四章 元白 第十六节 菊花
  当元稹还是一个校书郎的时候,太子少保韦夏卿就将自己的爱女韦丛嫁给了元稹。无论是出于对韦少保下嫁爱女的感激之情,还是对韦丛温婉可人的爱恋,元稹已经开始懂得了如何去珍惜这段感情。
  婚后,元稹和韦丛恩爱齐眉,韦丛作为也曾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婚后却对清苦的生活毫无怨言,对家中琐事任劳任怨。更让元稹感动的是,韦丛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着自己,有韦丛的日子里,元稹生活在悠闲的幸福之中。
  在别人眼里,韦丛绝对是一个贤淑的妻子。而在元稹的心里,绝非如此简单,他对韦丛有着深深地依恋,她是元稹生命中的全部色彩。
  命运总是如此残酷,生命总是如此脆弱。
  元和四年九月,二十七岁的韦丛不幸病逝。元稹与韦丛才一起快乐的生活七年,就被无情的剥夺了所有幸福。那没有爱人的日子里,生活是如此索然无味,那没有爱人的日子里,整个生命都已黯然失色。
  《遣悲怀三首》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旋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睹物思人,以前生活中的细微琐事,点点滴滴地呈现在眼前。真的不敢掀开那段着意封存的记忆,而熟悉的场面却又每每浮现,平添了撕心裂肺的哀伤。曾因梦中相见,便傻傻的去烧送纸钱,生怕妻子在另一端缺衣少食,寂寞孤单。人的生死离别虽然是故不可免,但曾同贫贱共患难的两颗心,一朝永诀,将是无穷无尽的思念。
  元稹时已擢升为监察御史,但对元稹来说,却丝毫没有快乐而言。反倒是有一种愧疚,时时萦绕于心。曾经生活的艰苦,但看到的全是韦丛心满意足的眼神。而当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韦丛却离己而去,那是一种伤感的无奈,那是一种无奈的伤感。沉浸在酒醉之中,难道就能把痛彻心底的悲伤排遣?
  《离思五首》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历经沧海之汹涌他处之水不再广阔,除却巫山之飘渺别处之云不再陶醉。穿行在百花丛中却无心欣赏,清修之外心里已被你回眸顾盼的倩影完全占据。
  幸福的韦丛,已经被元稹迟到的爱情倾诉紧紧包裹。
  生活之中,我们往往去索取很多,又有谁会去在意那一句话的感动。
  元和六年,元稹在华州敷水驿馆与宦官刘士元发生冲突,被刘士元排挤出朝廷,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士曹参军。元和十年,元稹又谪居通州,时白居易因上书请求缉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被贬江州。元稹在病中闻听挚友贬谪的消息,悲苦、愤怒、失望齐涌心头,在对前途暗淡渺茫,凄凉无助中,倾诉着为好友蒙冤的忧伤。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重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那一刻,元稹思绪万千,同是忠心为国,一片赤诚,却又同遭蒙冤的处境,心中不禁忆起少时家贫无依时的艰难。
  元稹八岁时父亲病死,母亲靠为别人做杂活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举家过着寄人篱下相依为命的穷苦生活。为什么正直总备受冤屈,为什么忠诚总遭遇折磨。那一刻,元稹想了很多,很多……
  元和十三年,元稹在通州完成了与白居易《长恨歌》齐名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迁,论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政衰乱的因由。
  元和十二年,白居易思念元稹,在远隔千里的江州寄诗通州,表达对元稹的思念之情。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州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更梦君。”《梦微之(十二年八月二十日夜)》。
  元稹读罢,感白居易的良苦用心,即写诗相和,元稹以次韵入诗,在韵脚受限的条件下,而翻出新意,构思巧妙,足见元白惺惺相惜,心感合一的情笃意深。
  《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令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
  元和十五年,元稹通过宦官崔潭峻的援引,由夔州入京任祠部郎中,迁中书舍人。
  穆宗长庆元年,元稹拜相。元稹还没从幸福中醒来,就遭人诬陷派人行刺宰相裴度,事后虽查明真相,但元稹与裴度同时罢相,元稹出为同州刺史。后改任越州刺史。文宗太和四年,元稹出为武昌节度使,次年七月,暴卒于军中。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以出俗的生花妙笔赞美了菊花历风霜雪寒而后凋的坚贞品格。
  这是属于元稹的菊花,这是属于元稹的清华。
  元稹之后再无元稹,菊花之后再无菊花。
  第4卷
  第四章 元白 第十七节 琵琶峰
  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九月,抵达襄阳,然后渡汉水,入长江,前往九江贬地。在寂寞的贬谪旅途中,只有回忆起与元稹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才能让白居易获得心灵上的些许安慰。
  漫长的行途,仲秋的夜晚,白居易倚坐船头,借着莹莹灯火,翻阅着元稹的诗,元稹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眼前。
  《舟中读元九诗》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元和十一年秋,白居易一次在江州湓浦口送客之时,忽然听见江上舟中不时的传来琵琶的乐声,主客均驻足凝听,而铮铮然有京都的韵律,于是招来弹琴女子相见。女子自言本是长安的娼女,因年老色衰,委嫁于商人妇。白居易让琵琶女弹奏一曲,曲罢,白居易悯然若失,感慨仕宦浮沉,而作《琵琶行》,以琵琶女流落江湖的凄凉身世遇合自己转徙江湖的悲际境遇,点出“相逢何须相识,同是沦落天涯”的悲酸主题。
  元和十三年,白居易迁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宪宗卒,穆宗继位,白居易被召回长安,任主客郎中,迁中书舍人。
  穆宗长庆二年九月,白居易因不满朝廷上朋党之争的勾心斗角,对穆宗荒废朝政极度失望,而请求外放,出为杭州刺史。
  在杭州任上,白居易为百姓所想,在西湖筑堤修坝,造福杭州百姓。
  清晨,白居易登上杭州望海楼,极目所至,旭日东升,霞光似练,钱塘江水奔涌入海,连绵的护江长堤闪耀着灼目的清光,白居易以一首《杭州春望》描绘了杭州春日无限的旖旎风光。
  《杭州春望》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清沙。涛声夜入武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向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敬宗宝历元年,白居易改任苏州刺史。宝历二年,白居易因病去官,在返还洛阳途中,路经扬州,在这里遇上了罢和州刺史的刘禹锡,二人结伴北还。
  在扬州宴席上,白居易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接过白居易的话头,即席而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感自己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的苦闷伤感,赠答白居易的关切之情,表现出自己坚韧不拔的乐观主义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文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为秘书监。二年,白居易迁刑部侍郎,刘禹锡重游玄都观,出为苏州刺史。太和六年,白居易于香山寺结香火社,自号“香山居士”。
  太和十年,刘禹锡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与白居易交往酬和。时称“刘白”。
  白居易晚年居于洛阳龙门香山,醉心于诗、酒,白居易早已摆脱了“心为形役”的羁束,每次酒宴必有丝竹笙歌相伴,借怡情养性排遣着寂寞闲愁。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者谁能惜酒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