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唐诗,那时唐朝

第39章


  大和二年,杜牧进士高中,时年二十六岁。同年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冬,杜牧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府。
  《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杜牧感此时朝廷的内忧外患,期望朝廷能有所建树,对河湟地区百姓身受异族屈辱而朝廷醉生梦死的状态,给予了深刻的讽刺。体现出杜牧此诗寓意拗峭,以矫时弊的艺术特色。
  杜牧以济世之才自诩,而他却也熟读兵书,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却生不逢时,此时正是朋党之争喧嚣日上的时候,唐王朝已逐渐步入衰亡的前夜,杜牧一片济国之心,空无用武之地,无人理会他的胸襟抱负,他也无法去实现自己的“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鸿鹄之志。
  杜牧希冀能为国家的命脉力挽狂澜,但人们更多的是从他那清峻疏爽的诗文中认识他,他所留下的诗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幸运,却也正是杜牧雄心壮志空落的悲哀。
  杜牧在无所作为中蹉跎了四年光阴,大和七年,杜牧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儒幕府,辟为推官,后转为掌书记。
  在扬州,杜牧开始了他放浪形骸,纸醉金迷的轻艳生活。
  第五章 小李杜 第六节 遣怀
  扬州地处繁华,每至夜幕降临,倡楼之上,绛纱灯笼高挂,将珠翠林立的街道照耀得如同白昼。歌台舞榭,鳞次栉比,倡楼前媚态似水,莺语如歌,宛如人间仙境。仕途上的失意让杜牧全身心的投入扬州的怀抱,身形时常流连在花院妓坊之中。
  《增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从赞美歌女如花月貌到对歌女的留恋惜别,杜牧信手拈来,语言清峻疏爽,感情坦率真挚,意境委婉,余味无穷。
  对于杜牧的随心所欲,牛僧儒也不过问,出于对杜牧的关心爱护,只是派人暗中跟随保护,以防止杜牧在如此巨大的诱惑面前别在酒后惹出了什么乱子。
  二年后,杜牧入京师任监察御史。离开扬州之际,牛僧儒设宴为杜牧饯行。宴上,牛僧儒语重心长地劝诫杜牧说:“以小兄弟的才华气概,绝非等闲,只是年纪轻轻一定要爱惜身体啊。”
  杜牧听出牛僧儒话中有话,当即信誓旦旦地回答:“多谢牛兄关心,所幸我常自省检点,没做出什么越格行为。”
  牛僧儒笑而不答,命侍童取来一本书簏,递给杜牧。杜牧翻开一看,只见上面详细的记载:“某日,杜书记宿某地,平安。某日,宴某地,同上……”杜牧当即羞愧难当,叩谢牛僧儒的知遇之恩。
  杜牧离开扬州之后,对自己在这一阶段的生活做了一个书面总结,归纳起来是四句话。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遣怀》。
  在貌似轻松自嘲的背后,是杜牧郁结难舒的愁绪,在忏悔荒唐的背后,是时光如梦,往事不堪回首的心思萦怀。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美人桥上吹箫,萧声悠扬,同杜牧对扬州的留恋,一同飘荡在江南月夜绰约秀美的诗情画意中。
  太和九年,杜牧离开扬州,入京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洛阳李司徒闲居,家中有歌妓无数,而且姿色闻名。一日,李司徒在府邸宴请宾客,很多名人雅士均在受邀之列,唯独杜牧在名单之外。
  不是李司徒对杜牧有何成见,也不是觉得杜牧无法沟通,只是杜牧身份特殊,时为监察御史,正是督察官员生活作风问题的职务,李司徒心有顾忌,不敢相邀。
  实际上,是他对杜牧不够了解。杜牧从来就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究,杜牧极好歌舞,曾在江南阅遍美色,轻傲风流才是杜牧的本色。杜牧自请参见宴会,李司徒当然不便拒绝。
  宴席上,觥筹交错,举杯投箸,场面热烈融洽。但有杜牧在场,众人总觉得有点放不开的感觉。却见杜牧举着酒杯,毫不避讳的向李司徒询问:“听说你府上有一个能歌善舞的歌妓叫做紫云的,是哪一个?”
  李司徒不知所以,忙唤出紫云见过杜牧。杜牧当即让紫云歌舞,并旁若无人的为紫云赋诗,意气风发,飘若闲逸。
  “华堂今日倚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偶发狂言惊满座,三重粉面一时回。”《兵部上书席上作》。
  杜牧的放荡不羁,是他处于投闲置散的境地无法施展才能而采取的一种无奈的发泄方式,是一种痛苦的选择。
  开成二年,杜牧入宣威观察使崔郸幕府,任团练判官。杜牧外放十余年后,又一次离开京师,杜牧依旧把一腔愁闷寄情于游戏山水之间。
  杜牧听人说湖州景色优美,游者会流连忘返,觉得不虚此行,杜牧便一直对湖州心驰神往。湖州刺史听说此事,便邀杜牧前来湖州游玩,并为杜牧在江边设宴,又将全湖州的乐妓悉为杜牧出之。
  宴席之间,杜牧凝视良久,叹了口气,刺史忙问何故,杜牧回答:“感谢刺史好意,为我设如此美色盛宴,虽然美色如云,不过却是未尽善尽美啊。”
  刺史忙说:“此事无妨,待我择日举办大型集会,届时全州人定会悉数前来观赏集聚,到时杜兄或有意外之喜。”
  果如刺史所言,在江边举行的这次集会上,湖州百姓皆前来游玩观赏。两岸人山人海,观者如堵。杜牧坐在船中,顺着人流而下,找寻心目中的最美之人。直至日将西落,没有一个佳人能入杜牧的慧眼,竟然一无所获。
  杜牧失望之余,及将停舟靠岸,结束此行。忽然看见人群中一个妇人牵领着一个十余岁的女孩,也在兴致勃勃观看的人群中。杜牧顿时惊立在地,仔细端详后说:“这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啊。”
  母女二人被领至船中,皆惊恐不安。杜牧站起身来,开门见山的对妇人说道:“我想纳你的女儿为妾,只是她年龄尚小,我想与你定下姻期。”
  闻听此事,妇人脸上颜色稍解,惴惴的向杜牧询问:“如果大人失信,那又该怎么办呢?”
  杜牧回答:“十年之内,我定为此郡刺史,到时我迎娶你的女儿。如若十年不至,你可自行决定。”
  于是,杜牧向妇人许下聘礼,订下了十年之约。
  第五章 小李杜 第七节 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缘无故那五十弦,逝去的韶华牵系着每一音一弦。杜宇死后化为杜鹃啼声凄切,庄生梦中幻作蝴蝶随风翩跹。如今只如沧海珠泪,可歌可泣。毕生梦想似玉田云烟可望而不可及。此情此景早已成追忆的往事,如今回首却怅惘依然。
  李商隐此诗以锦瑟发端,感叹华年悄然流逝,卓越才情空落的痛苦,寄寓自己一生五彩斑驳的幻想随梦醒被拉回无奈的现实,情景凄伤,词语清致,极富艺术魅力。
  但关于此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认为纯属爱情诗,为纪念令狐楚家侍女锦瑟而作,有认为此为悼亡诗,为怀想妻子王氏所写;有认为单纯描摹音乐之美,有认为自伤身世之怨,还有的认为是李商隐在后期对自己诗作的全面回顾和总结……但无论以何种观点出发,都不能否认李商隐此诗在华美情语下的别有寄托。
  关于李商隐,自然要从他的无题诗说起,李商隐自创的无题诗,旨意朦胧,幽曲隐晦,若单从描写爱情解略显浅,若只从寄寓政治讲有些直,其不便言明或无法表露的意味,却恰恰体现了李商隐细腻敏感的心理,在现实矛盾如层层剥茧般冗杂,在爱情世界剪不断、理还乱的繁复情绪中,让我们看到李商隐欲破茧而出,想挥刀断丝的痛苦挣扎。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跳跃的思维中,是李商隐光怪陆离的心灵感触。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在“别”意的主旨下,是李商隐痛苦销魂的美丽情思。
  李商隐(公元813--858年),字义山,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
  关于李商隐,又不得不从他的爱情说起。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同时不同类,哪复更相思。”《柳枝五首》其一。
  柳枝是洛阳一商贾的女儿,柳枝的家与李商隐的表兄隔墙而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柳枝从李商隐表兄处读到了李商隐的《燕台诗》,情窦初开的柳枝被李商隐的诗情深深吸引,活泼开朗的她主动约会李商隐,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初历情感之事的李商隐却懵懵懂懂地爽约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