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唐诗,那时唐朝

第40章


等到李商隐再想去惴惴的阅读这份爱时,柳枝早已嫁人为妾。那属于纯情天空里的纯净的云儿,只能渐渐远去,那所谓伊人,也只能是在水一方。
  “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应是水精帘。”《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
  宋华阳是李商隐青年时在玉阳山修习道术时,结识的华阳公主的侍女,那一段爱情在李商隐的生命中只不过是一个浪漫的过往,而注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成为一个美丽的回忆。
  《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李商隐滞居在巴蜀时为在长安的妻子王氏所写的寄诗,全诗诉说离情,却着眼于以后相逢的情景,一切离语皆化为情语,李商隐对妻子的爱是何等的炽热,何等的深沉。
  文宗开成二年,李商隐登进士第,同年应泾原(今甘肃泾县)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入王茂元幕府。王茂元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并将自己的女儿嫁于李商隐。从此,李商隐被无情的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处于党派之争牺牲品的尴尬境地。
  虽然如此,在这里,李商隐得到的是影响了他一生的前途却从未后悔的真挚爱情。
  第五章 小李杜 第八节 会昌法难
  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正月,文宗积郁成疾,自知不久于人世,便密旨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奉太子李成美监国。但仇士良和鱼弘志却假传圣旨,立文宗五弟颍王李瀍为皇太弟,太子成美退居陈王府邸。
  文宗薨,棺椁尚未安厝,仇士良即拥立颍王李瀍在文宗柩前继位,即唐武宗,改元会昌。
  武宗李瀍作颍王时就深迷道教,继位后,道士赵归真得到了武宗空前的信任,被召入宫中,并于三殿设金箓道场,并亲临道场,受法箓。
  赵归真等道士散布佛道不能并存的舆论,宣称李氏十八子,昌运方尽,是时将有黑衣天子理国。并进一步说明,黑衣者,僧人也,就是说未来将有僧侣取代李唐。
  在道士的怂恿和煽动下,武宗认为废佛是“惩千古之蠹源,成百王之典法,济人利众”的大事,遂下定灭佛的决心,在日益崇信道教的前提下,开始对佛教采取极端武断的方式。
  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武宗开始下令限制全国佛寺僧侣的数量,一些寺院被强行拆除,僧尼犯罪、违戒者被强令还俗,并没收财产。
  会昌四年二月,武宗又降旨,全国所有寺院严禁供奉佛骨,规定代州五台山、泗州普光寺、终南山五台寺及凤翔法门寺有佛骨舍利处,严禁举行规模集会进行瞻仰。
  会昌五年,武宗下旨全国五十岁以下或没有祠部度碟的僧尼全部还俗,天下没有敕额的寺院、兰若、佛堂以及破败的庙宇全部拆除废毁,京城左街保留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保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其余被拆毁寺院的金、银、铜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造钱币,铁交付本州县铸造农具。
  文宗把轰轰烈烈的灭佛运动推向了高潮,这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全国共拆毁寺庙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共计二十六万余人,使佛教在武宗时期遭受了覆灭性的打击,历史上把武宗始于会昌初年延续至会昌五年的这次大规模灭佛运动,称为“会昌法难”。
  武宗在灭佛的同时,也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能够做到勤于政事,知人善任。武宗任用李德裕为相,君臣协力,使会昌年间呈现出政治复苏的态势。
  会昌三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其侄刘稹秘不发丧,自领军务。次年,李德裕派成德、魏博等兵平定河东地区昭义(泽潞)节度使刘稹的叛乱。
  会昌四年,武宗取得对宦官集团斗争的胜利,直接的结果是,仇士良告老还乡,武宗摆脱宦官的牵制。同年,唐军又取得了前线对回鹘的胜利。
  但是,武宗却没有能平息朋党之争的弊症。李德裕任相之后,将牛僧儒贬为汀州刺史,后又贬为循州(今广东惠州)长史,李宗闵也同时被贬。其实朋党之争只不过是政见的分歧,但长期积累的恩怨让双方的勾心斗角永无休止,但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唐朝政治稳定的危机。
  由于迷恋道家的成仙之术,武宗对所谓的仙丹也开始依恋痴迷,在对长生不老的狂热追求中,他还是步了先帝们的后尘,在服食所谓的丹药之后,武宗的身体日渐衰颓,而幻想能长生的武宗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会昌六年的新年朝会,武宗已经病的无法举行。此时,武宗又偏信道士谗言,因其名字中从“水”而犯忌,应改从“火”,方能消灾祛病。于是武宗改名李炎,仿佛如此就可以抓住了救命的大树,其实那只不过是一颗稻草而已,根本无法挽救他弥留的生命。
  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改名后的第十二天,武宗带着无法长生的遗憾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去另外一个世界同一样迷恋丹药有着成仙远大抱负的先帝们去交流长生之秘笈。
  武宗病逝后,宦官马元贽拥立武宗的叔叔兴王李忱继位,即唐宣宗。
  第五章 小李杜 第九节 妒我者无情
  李商隐十岁时,父亲病逝。李商隐和母亲、弟妹回到河南老家,只能依靠亲戚的接济勉强维持生活。李商隐是家中长子,为了给母亲分担生活压力,靠替人抄书挣钱来贴补家用。
  家庭的负担和生活的困难,并没有耽误李商隐的学习,反而让他更加努力勤奋,以期待出人头地,而上天总是格外关照有准备的人。
  李商隐十六岁时写了两篇文章《才论》和《圣论》,获得了时人的赞赏,而其中就包括了天平节度使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生命中一个举足轻重的人,正是由于他的看重,才使得李商隐从此步入了上层社会中。
  令狐楚,牛党中坚人物,骈体文专家。在当时向皇帝的上书中多采用骈文体裁,特点是朗朗上口,讲究对偶,有形式和声律上的美感。但也容易流于只顾形式,无病呻吟,内容空洞无物,堆砌词藻之弊。
  令狐楚将李商隐辟为幕府,并指导其写作骈文,从而使李商隐得到了学习和接触社会的机会。李商隐也想借此为跳板,从而踏入仕途。令狐楚在指导李商隐学习之外,还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令狐绹友好相处,积极参加文人学子的聚会,增长阅历,为将来打好基础。令狐楚像一个父亲一样的关爱着李商隐,除了父爱,他还是李商隐的良师益友。
  “ 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衣后,不羡王祥得佩刀。”《谢书》。
  对于令狐楚的培养和爱护,让李商隐从心底萌发出对恩师的感激之情。
  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在令狐绹的推荐下,李商隐进士及第。年末,令狐楚病逝。李商隐怀着悲痛的心情为恩师操办完丧事后不久,就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邀请,入泾州幕府,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而这一选择,让李商隐从此坠入无穷无尽的纷扰之中。
  王茂元属于李党,同令狐楚是对立的党派。由此,李商隐的行为很容易的就会被人解读为对恩师的背叛,而其中对李商隐有最大误解,对他恨之入骨的人,就是李商隐昔日最好的朋友,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
  开元三年(公元838年)春,李商隐参加吏部举办的博学宏辞科考试,在复审中被除名。李商隐知道其间的原因,对于牛党的排挤,李商隐只能无奈的接受。
  《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州。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回到泾州,在安定城楼上,李商隐坦陈自己光明磊落的胸襟,睥睨政敌争名夺利的恶意中伤,表现出自己对无端迫害虽泰然处之,但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次年,李商隐通过吏部考试,授为秘书省校书郎,后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在任中,李商隐秉公执法,详细审查积存案情,认为一些被判处死刑之人,量刑过重,并私下为犯人减刑。李商隐的做法遭到了上司陕虢观察使孙简的责难,认为李商隐擅自主张的“活狱”事件是对法律的藐视。李商隐一气之下,告假请辞了。
  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李商隐通过考试,重回秘书省任职,在这里能有着更好的升迁机会。而此时正值李德裕获得武宗的高度信任,李商隐积极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张,加之他又是李党王茂元的女婿,李商隐的面前好像呈现出一片彩虹。
  彩虹只有短暂的美丽,会随着时间渐渐飘散。是年,李商隐的母亲病逝,遵循惯例,李商隐离职回家为母亲守孝三年。三年漫长而又短暂,会有很多事情因此改变。三年后,武宗驾崩,宣宗继位后,李党骤然失势。而在会昌二年,王茂元在讨伐藩镇叛乱时病故。这客观的不利因素,让李商隐错过了跻身朝廷的最佳时机。
  会昌五年十月,李商隐守孝结束,重回秘书省。次年三月,武宗病逝。宣宗李忱任用牛党白敏中为相,开始政治清洗,李德裕被贬崖州。
  李商隐被牛党排斥,显然是因为他个人的原因。作为李党王茂元的女婿,就算李商隐否认,很多人也自然将他划归为李党。虽然李商隐厌恶党派之争,不想把自己归划于哪个党派中,但在朋党之争的朝廷上,以他一己之力,就如同狂风中的一片树叶般势单力薄,只能在飘荡之中身不由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