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呻吟

第6章


       他找到三叔翁息元,“三叔,苗子出得不齐。”   “知道,旱嘛。”
    翁息元心情也不舒展。
       “咋办呢,不能坐等老天下雨啊。”
    翁上元焦急地说。
       “你说咋办?你有让老天下雨的点子?”
    翁息元瞥了翁上元一眼。
       “栽,挑水栽。”
       “那得挑多少水?”
       “不管挑多少水,横竖就这么一条活路啊。”
       翁息元沉吟片刻,“嗯,也只有这么办了。”
       村里的所有劳力就都去挑水栽苗子。
       这是个苦活啊!
    山区的地都在坡梁之上,要翻山越岭。
    素日里轻身出工,如果精气神弱一些,都会大喘不止,更何况挑满满两桶水。
    那也得干啊,保苗就是保命啊!
    翁上元是认识最坚定的一个。
    他起得最早,睡得最迟。
    白天挑水挑疲了,他在土炕上趴一会儿,翻起身来,披星戴月接着挑。
       翁息元拦着他,“上元,你出夜工,怎么给你记分呢?”
       “三叔,还想什么记分不记分呢,多保几棵苗子是几棵苗子哩。”
       他对淑芳说:“这阵子多做干的吃,不在乎省那几粒粮食,吃得足实些,多几分体力,多挑几趟水。”
       他的肩膀挑肿了,扁担不能从膀子上卸下来,一卸下来,再上肩时就疼痛难忍。
    用肩太狠了,肩上的皮磨破了,扁担上肩不上肩都疼;他就用盐水杀,让疼痛走上极端,直至麻木。
       刘淑芳心疼他,说:“悠着点儿吧,上元,天塌了有大家呢。”
       “不,淑芳,谁不比咱家底厚呢?养苗就等于养你呢。”
       ……   天太旱了,栽上的苗子,只活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死了。
       大家伙都累得没心气了,干脆也就不挑了。
       翁上元苦苦劝大家,大家都不捡他的茬儿,“上元,歇了吧,你能拗得过天。”
       “拗得过。你们要不愿意挑,我挑,我就不相信,一条扁担能把人压死。”
    翁上元扯着嗓子说。
       大家就干脆不吱声了。
       众人在坡梁上躺倒了身子,看着翁上元走下山去。
       翁上元挑着一担水,吃力地往坡上爬。
    大家伙看着他,看着那么崎岖陡峭的山路上,挪动着蚂蚁般的一个翁上元,感到很滑稽,很可笑,大家不由得笑起来。
    但笑着笑着,一个人的眼里流下泪来,大家伙儿的眼泪就都流下来了。
       空气里一团阴郁与忧伤。
       翁上元到了跟前,开始栽一棵苗子。
    一桶水浇下去,哧溜一下子,水渗得没影儿了,地皮上冒起一股白烟儿。
       翁息元上前拦住他,“上元,别栽了,纯粹是劳而无功!”
       翁上元嘴角上的一丝微笑就霎地凝固了。
    他拎起另一桶水,兜头盖脸就淋到翁息元身上了。
       翁息元抹了一把糊住眼的泥水,“你淋我有啥用,你淋我出气要是能淋出雨来,你就白儿黑介地淋,让你淋个够。”
       翁上元象塌了腰的狗,一下子蹲在地上不吭声了。
       翁息元递给他一支卷好了的叶子烟,他狠命地抽起来。
    烟抽完了,他站起身来,拎起两只水桶就甩下山涧里了。
       两只水桶在山石上碰撞着,咚当,咚当……   众人都站起来。
       响声停了,众人就又都坐下了。
    周遭一片死寂。
       翁息元装模做样地朝山洞里看了两眼——   “得,得,又十块钱没(尸求)的了。”
       那时的水桶便宜,五块钱一个。
                       二   雨一直没有下来,庄稼的叶子耷拉着,收成大减已成定局。
       翁上元和刘淑芳开始合计自己的日子。
       米缸里有限的一点粮食,留给未成年的翁大元,两个大人寻找些替代品。
       首先想到的是一种叫羊角树的灌木,这种灌木的叶子可以吃,历来在灾害年景都是上好的食品,活人多矣。
       翁上元出工,让刘淑芳带着翁大元去持羊角叶。
       刘淑芳也真是能干,不到半天就捋回来一大麻袋树叶。
       她架起大锅烧沸水焯那叶子,悼过了,用水桶装了到井上去,用凉水投。
    投了一过,又一过……直到洗树叶的水没了颜色。
    把树叶放到嘴上嚼一嚼,虽满口苦味,但反复咀嚼之后,可以品出淡淡的甜味,这就算“投”
    好了。
       把树叶挑回来,放入大缸里,用盐水渍上,上面压上大大的渍菜石。
    渍上个把星期,便可以食用了。
    食用时,烧好了辣椒油,把树叶调拌得均匀,放入饭盆端到饭桌上去,人开始食用。
       翁上元大口地吞食羊角叶子,把肚子塞得满满的,便有了一种被夸张了的饱的感觉。
    吃饱了树叶,舀了一瓢凉水灌下去,心里便有了几分惬意。
       “老天倒底还是可以活人哩。”
    他心里说。
       树叶吃食几顿尚不显形,吃过几天之后,身心便显得不受用起来。
    其症状,刚吃下的时候,有温饱感;撒过几泡尿之后,肚子就瘪了,一种隐隐的饥饿感便乘虚而入。
    白日感到身子无力,但还可坚持;待到长夜漫漫,饿肠翻滚,便很是难挨了。
    所以,每晚,翁上元吃下树叶之后,便早早地躺到土炕上去,减缓消化的活力。
       翁大元吃了玉米粥后,有了无限活力;当大人们躺下了,他仍没有睡意,在土炕上翻滚戏玩,搅得大人心烦。
       “烦。”
    翁上元说。
       “烦。”
    刘淑芳也说。
       “大元,别折腾了,睡觉,你爹明天还要出工。”
    刘淑芳好声地劝。
       没有劝住,仍是翻滚腾挪、嬉笑音长。
       “啪”
    地一声,翁上元的重巴掌就掴在了嫩嫩的小屁股上,儿童一阵沉默,之后便哇哇地哭起来。
       刘淑芳把儿子揽进怀里,轻轻地拍抚着。
       儿童终于没了声息。
    以为是睡着了,移近来一看,儿童的两只小眼儿圆圆地睁着,盯着黝黑房梁,幽幽的似夜鼠。
       “孩子招谁惹谁了,咳!”
    刘淑芳轻轻喟叹着。
       身边的翁上元也翻了一个身。
    咳,也是一声叹。
       ……   再到吃饭的时候,刘淑芳说:“上元,你也吃几口粮食吧。”
    所谓吃几口粮食,就是喝几口玉米面子粥。
       “不吃。”
    翁上元跟谁赌气似地说。
       “吃吧,粮食吃完了,找人去借点儿。”
    刘淑芳说。
       “找谁去借?”
    翁上元问。
       刘淑芳知道三叔翁息元那儿这几年存了不少余粮,但她不敢往下说,便不吱声了。
    就依着翁上元的犟脾气,让他吃他的树叶。
    吃完树叶,翁上元上炕了——   “咳,真是应了老辈子的俗话: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瞎眯着。”
    翁上元调侃着:“瞎眯着吧。”
       “瞎眯着。”
    刘淑芳应承着。
       半夜,刘淑芳翻了一个身,耳朵似乎听到了老鼠啮啃的声音。
    她睁开眼,啮啃之声更加清晰,就在土炕之下,不远的地方。
    她捅了一下翁上元,发现翁上元的被窝是空的,不禁喊了一声:“上元。”
    没人应声,刘淑芳心慌起来,支起身子,点上了煤油灯。
       在昏黄的灯光下,她看到了地上一个惨白的身影——   那正是翁上元。
       他精赤着身子,半蹲在老腌菜缸跟前。
    老腌菜缸里腌的是咸萝卜,是农家吃粥时的咸菜。
    此时的翁上元,正贪婪地啃食着一只咸萝卜。
    他朝刘淑芳毗一毗牙,他其实是朝刘淑芳笑了一笑,但昏黄的灯晕下,牙齿的白光,酷如鲁之呲牙。
    刘淑芳心里咯噔一下。
    定睛一看,翁上元的腰背瘦了许多,但仍显得精壮有力;他的皮肤很白,灯光下,泛着惨白的光泽。
    小腹间一片黑黑的体毛,森森然直刺眼目;他的男根软沓沓地垂着,虽疲惫却也硕大有分量。
    看着刘淑芳注视的眼光,他并不去遮掩,只是专注地啮啃那只咸萝卜。
    吭哧,吭哧,他咬噬着刘淑芳的心——   “在日子面前,有这么精壮玩艺儿的汉子,怎竟也这么无能为力呢?”
    刘淑芳很困惑,心里生出一股悲哀。
       萝卜啃完了,翁上元咕嘟咕嘟地喝下一大瓢凉水,长出了一口气,他惬意极了。
       翁上元上了炕,捏了刘淑芳奶子一把:   “咱干一次。”
    他说。
       “还有那闲心?”
       “闲着也是闲着。”
       “还干得动?”
       “干得动!”
       翁上元在刘淑芳身上激烈地动着,刘淑芳一点儿感觉都没有。
    汉子满足地嘘着气,她直想哭。
                       三   雨到了去暑时节,才稀稀沥沥下了两场。
    但玉米与谷物的果实已座定了,下两场与不下两场,其结果都差不多。
    下雨的时候,人们已感受不到心情的喜悦,窗外的雨兀自地下,窗内的人兀自地沉默。
    美好的事物如不能适其时,也便没有了美好的价值。
       翁息元把面色沉郁的人聚在一起,“雨好歹下了两场,救不了春庄稼,倒可以救一些秋庄稼,大家振作一下,种一些伏天的地萝卜巴;明年要是再旱,地萝卜还可以帮人度度荒。”
       “你怎么不盼点好,你怎么知道明年还旱?”
    翁上元不满意他三叔说的话。
       “该来的,你躲不过,不是谁盼好不盼好的事儿。”
    翁息元说。
       人们懒洋洋地去种伏萝卜。
       秋后,粮食没收多少,地萝卜倒收了不少;把缨子当菜吃了,地萝卜深深埋在地窖里。
    人们心里没底,明年旱与不旱,实在是不由人。
       山里的收益是与粮食的产量挂钩的,收成不济收入便无几。
    年底,翁上元就又没有算出现钱来。
       翁上元没钱过年。
       翁上元去找父亲翁太元借钱。
       翁太元说:“我岁数大了,钱花一分少一分了,你怎么还好意思跟老头子借钱。”
       “实在过不去了,只有找您借;别看您是我爹,既然是借,到时候一定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