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第1章


【由www.sjwx.info整理,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
葛剑雄
  作者序
  引言
  第一章  昔日的天下观
  一  九州的传说和现实
  1.从未实行过的九州制
  2.胎死腹中的五服制
  3.大九州说
  4.中原和华夏
  二  一厢情愿的“天下”
  1.九州观念的延续
  2.如果世上只有中文
  3.长城的价值
  4.炎黄子孙
  第二章  分与合
  一  历史上的中国
  1.国与“中国”
  2.“中国”的扩大和变化
  3.“中国”之争
  4.中国和中央帝国
  5.历史上的中国
  二  分合大势之一
  1.从万国到七国
  2.六国灭四海一
  3.由楚河汉界建起的西汉帝国
  4.盛世难再
  5.大分裂的十六国和南北朝
  三  分合大势之二
  1.大唐帝国的形成
  2.分裂和分裂的继续
  3.疆域空前的元帝国
  4.退缩中的明朝
  6.统一疆域的最终形成
  7.内乱外患,国土沦丧
  第三章  分合的标准
  一  何为统一
  1.“统一”的本义
  2.正统僭伪之争
  3.朝代的起讫与统一的始终
  4.称臣纳贡与天下一统
  5.汉唐典章与统一
  6.赫赫武功与统一
  二  何为分裂
  1.合中之分
  2.分中之合
  3.分中之分
  第四章  天命与人事
  一  受命于“天”
  1.得天独厚
  2.以农立国
  3.运粮之难
  4.盐铁会议上的难题
  5.胡骑南下
  6.农区的盈缩
  7.周边与中原
  二  有民斯有土
  1.亿兆斯民
  2.移民实边
  3.“迁虏”与“谪戌”
  4.自发移民与战乱移民
  5.内聚移民
  6.移民和民族融合
  7.游牧民族的贡献
  8.人口压力与边疆开垦
  三  民以食为天
  1.交通运输
  2.手工业和商业
  3.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4.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
  5.分裂与分治的背后
  四  殊途同归
  1.中行说与汉使的辩论
  2.各取所需
  3.一般与特殊
  五  芸芸众生与风流人物
  1.“帝力”的变化
  2.苍生望太平
  3.君王千秋业
  六  结语
  第五章  千秋功罪
  一  社会财富的投向
  1.“海龙王”的业绩
  2.太仓陈陈相因
  3.弛道和宫殿陵寝
  4.军队和佛寺
  5.挥霍性的“赏赐”
  二  行政效率与治理
  1.王温舒的妙计
  2.君民的不同选择
  3.张知县砍茶树
  4.“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
  5.政策与对策
  6.神通广大的吏
  7.礼失求诸野
  8.朱元璋的“直隶”
  三  分裂政权的贡献
  1.小国的自立自强
  2.移民与开发的导向
  3.戌卒、流民、衣冠
  4.从供天下到供本国
  5.华夏正音重返中原
  6.征服者被征服
  四  乱世岂止出英雄
  1.飞将军抱恨终身
  2.百家争鸣与万马齐喑
  3.乱世的魅力
  结语
作者序
  幼时读《三国演义》,对第一回的一段话“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印象极深。待读到最后一回《降孙皓三国归一统》时,觉得真如作者所说,东汉合久必分,三国分久必合;对此话也就更加佩服了。
  以后学了一点历史,却对此话渐渐产生了疑问:从秦朝到清朝这二千年间,虽然确实时分时合,但未必都是分合的循环:至于分了多久才能合,合了多久又要分,就更难说了。至受业于季龙(谭其骧)师,开始研究中国历史地理时,才感到要说清此话的实际含义实在很不简单。不仅如此,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就连学术界还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不少长期被视为定论的话,其实并不符合基本的史实,或者不能正确地解释中国的历史。
  这就使我萌发了在这方面作些研究的念头。到了一九八八年,吉林教育出版社约我为《中国政治文化丛书》写稿,于是就将这几年来的想法写进了《普天之下――统一分裂和中国政治》一书。以后又在报刊上写了几篇文章,说了一些书中没有涉及或没有说清的话。
  《普天之下》问世后,居然颇受读者注意,过誉者有之,讨论者有之,批评者有之,索书者有之,以为言犹未尽而要我再写下去者也有之。其中不乏台湾、香港的朋友。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河南一位任先生两次寄来了一二十万字的意见和文章,香港中文大学的诸位同学因一时买不到此书而全本复印。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这个题目本身的重要性。统一分裂与我们国家的关系,无论说的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岂能不令国人重视和关心?
  《普天之下》为了要纳入“政治文化丛书”,不得不写了一些与政治有关的内容,其实这不是我的专业,更非所长,免不了会说外行话。现在利用《中华文库》提供的机会,写成这一专讲历史的小书。本书的基本观点与前一本并无二致,只是在内容方面作了补充,并尽量纠正已发现的错误。
  对这样的改写,关心现实的读者或许会感到失望;但如果他们能耐心地看完这本小册子,相信对认识现实还是不无益处,现实毕竟是历史的继续。
1991年10月15日将晓时于复旦大学寓所
引言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最古老的国家;在今天的世界上,中国也不是领土最大的国家;但是中国却在世界史上拥用独一无二的地位。
  翻开世界史,我们可以发现,埃及人在公元前四千多年就有了历法,这时中国正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时期。苏美尔人在公元前3500年有了楔形文字的雏形,埃及人在此时有了最初的图形文字,并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开始了第一王朝,腓尼基人在公元前3200年形成了城邦,第一乌尔王朝于公元前三千年在幼发拉底河入海处出现,基什王于公元前2870年裁定两河流域两邦间的疆界争执并树界石,埃及的第三王朝(公元前2780-2680年)开始建造金字塔。而中国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一般认为存在于公元前2550年前后。我们平时所说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指从黄帝时代以来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约数,并不是正好有五千年。
  但是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早已找不到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基什人的国家,也不会发现第一乌尔王朝的的踪影。埃及作为国家的名字虽然还存在,但早已不是当年的主人了。从公元前1680年开始,西克索人、利比亚人、库施人、亚述人、马其顿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先后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原来的埃及人早已消失在众多的外来人中,就连从公元前3000年起就长期使用的埃及语也早成了消亡的语言。其他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印度、罗马等无不如此。而中国至迟在商代(商代以前的夏代的传说是否确实,学术界沿无一致意见,姑且不论)已经建立了国家,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一个疆域辽阔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从此,尽管也出现过内乱、分裂、民族战争和改朝换代,但是以汉族(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政权实体不仅始终存在,而且统一的疆域范围越来越广,最终凝聚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并在18世纪中叶形成了中国的极盛疆域。
  原苏联的领土是2240万平方公里,为中国领土的两倍多,但是如果拿这个国家疆域变化的历史与中国相比,那就与现实的数字完全不同了。10世纪后半期,也就是相当于中国的北宋初年,东斯拉夫人中的一支基辅罗斯兴起,扩大的领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国家。但到12世纪中叶,罗斯就分裂为许多小公国,1223年又被蒙古军队占有,成为金帐汗国的一部分,汗国通过俄罗斯王公进行统治,建立俄罗斯帝国。16世纪后半期,俄罗斯的疆域扩大到伏尔加河地区;1667年,吞并东乌克兰和基辅的事实得到了波兰的承认;1775年取得黑海北岸地区,1783年夺取克里米亚。17世纪俄国扩张到亚洲,18世纪进入了远东和中亚,19世纪从中国攫取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于原苏联的领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最终形成。领土面积略超过中国的加拿大和仅次于中国的美国,它们的历史都只有二百多年,而它们的领土定形的时间就更短了。因此,在今天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几个国家中,中国是唯一拥有历史悠久的稳定疆域的国家。
  回顾历史,中国还有很多以同一性和延续性闻名于世界的纪录:
  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至迟在春秋时期(前722-前481年)已经成为中国的主干民族,秦汉以后汉族作为中国的主干民族一直持续到今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