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媒·戒

第32章


这是旧天娱传媒的整体布局。
  公司的管理架构是这样的,公司王鹏总负责,几位副总对王鹏负责,结构比较扁平。五个副总,都是内部产生的,主力还是王鹏的老部下。他们分管品牌授权推广、艺员代言演出、大型活动策划以及行政财务等各个方面。对王鹏来讲,不管多大事,只找这几个人就可以了。
  上面关于王鹏治下旧天娱传媒的描述几乎是他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的原话,我只是把其中的第一人称换成了“王鹏”。
  在这种架构中我们看不到董事会、监事会的身影,我们看不到总经理办公会的协调、沟通功能(实际上,2008年元月旧天娱传媒宣布取消了总经理办公会,要开会由总经理下达到各公司各部门去开),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条块管理色彩的行政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王鹏不想当老大或家长都难。各部门要想直接沟通、横向联系、协同作战,也难。大家都得围着王鹏转。
  这种架构要维持基本正常的运营,除了各部门关联度不大、交融性不强,各部门领导都能独当一面,或能从制度上保证让专家打理专业之事以外,还要求“老大”是个全面发展的通才,既具有铁的手腕,又能以德服人。
  王鹏是这样的人吗?
  美国华盛顿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晓萍是一个主要从事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学者,她认为一个卓越的团队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有优秀的领导。第二,高度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三,良好有效的沟通,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第四,团队目标一致,充满积极向上的气氛。第五,是一个分享和创造知识的团队,并不断学习、不断创造、不断分享的一个团队(参见《马云创造》,作者杨艾祥)。
  拿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一下王鹏,去衡量一下旧天娱传媒,将会很有意思。
  我不想轻易下结论。
  尽管结论很容易下。
  在前面的章节里,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些王鹏的言论,并力求客观地做了一些点评。在这个章节里,我会相对集中地把王鹏和王伟做一个初步的比较,当然,我的素材主要来自于后者。此外,我还会大致地说一下天娱传媒主要三块业务——品牌授权推广、艺员代言演出、大型活动策划是怎样具体运作的。
  最先的题目叫《天娱传媒三驾马车中的猴、马和牛》,但我觉得不够有张力,因此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受王伟的影响,我已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对旧天娱传媒产生感情,所以我本章的题目不是一种魔咒,而是一种预警。
  2005年的“超级女声”就像阿拉丁神灯,给旧天娱传媒带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那个时候要钱有钱,要品牌有品牌,要关系有关系,要舆论支持有舆论支持,真的是要什么有什么。
  可惜的是,一切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资源没有被有效整合,短暂的繁花似锦转瞬即逝,伴着潮涨潮落的喧嚣之声,过去近在咫尺的一切,无可挽回地渐行渐远。
  对王伟来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公司没有进一步优化内部管理,整合内部资源。对外招聘世界一流的管理人才,真正以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和世界级的专业水准,打造天娱传媒,以致让历史性的机遇与他们擦肩而过,空留一声叹息。
  我认为,旧天娱原有的那种扁平化管理模式,正是公司各部门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沟通,以至于内部资源不仅不能合理整合,反而互为沟壑、相互掣肘的主要原因。
  王伟讲了两个很小很黑色幽默的故事。
  2005年做中国宁乡首届国际佛文化节的时候,王伟计划安排旧天娱传媒的艺人参加表演。应该说这个想法太正常太合理了,既能为自己公司的艺人提供一个演出平台、曝光机会,又能为自己公司节省中间支出。但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却闹出了很大的动静。首先,艺人事业部那边,很多制度尚不完善,旧天娱传媒更是从来没有开会讨论过各部门之间怎样共享资源、怎样密切配合协同作战的问题。王伟这边要急着安排艺人(第一届“超级女声”)的档期,艺人事业部那边强调,安排艺人的档期必须先签合同。签合同就签合同吧,但王伟拿到艺人事业部准备的合同哭笑不得,原来他们只有对外的合同,拿过来就用,结果甲方是“天娱传媒”,乙方也是“天娱传媒”。王伟打电话直接跟王珂沟通,王珂忙着做第二届超女,手机根本接不通。对方那个办事的还挺有“主意”,甲方乙方都让王伟签,你王总不是公司的副总吗?王伟说,我签?我签那不等于左手签右手吗?要签也只能董事长签,他才是公司什么都能管的人。
  王伟去找王鹏,王鹏也乐了。跟王伟说,这点小事你处理就行了。王伟急了,直接对王鹏发飙:这是小事也是大事,我不能越俎代庖、公司也不能这么混乱、这么没有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宁乡首届国际佛文化节不久,王伟接到了一个陌生的手机电话,说他是××公司,有一单什么什么业务想请他们做,问他们有没有兴趣。王伟当时赶着去机场,便让他跟公司的谁谁谁联系。但对方越说越不对劲儿了,开始在电话里骂骂咧咧,说你是什么鸟人?你是天娱传媒的?我才是天娱传媒的!你敢再在外面冒充天娱传媒的副总,小心我派人整死你!
  王伟莫名其妙。他让公司的人按照手机号码去查一查,看他是不是旧天娱传媒的员工,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快就有了结果,原来他还真是旧天娱传媒艺人事业部的人,有一单业务,同时在跟王伟下面的人在竞争,互相之间还不知道,免不了一家人在外面打架。
  王珂还是很尊重王伟的,知道这件事后马上就把那名员工辞退了。
  炒一个普通员工的鱿鱼很容易,那个人不认识王伟也不奇怪,问题是企业不是这样做的。像湖南广电频道之间的恶性竞争一样,通过自相残杀而把利润往小里挤压,这种事情太不理性了,不应该在一个公司里发生,而且完全能够避免这种事发生。
  王伟曾经多次跟王鹏及公司其他的管理层沟通过,我们不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兄弟齐心,力可断金,否则,公司设置这么多部门还有什么意义?我们不能指望以小公司的格局办大事,我们不能指望靠狭隘的个人经验和想当然、靠从湖南广电找的几个人办好企业,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不能。
  王鹏没有听进王伟的话。
  他怎么回复王伟的我们不知道,但我们很清楚他的指导思想,因为他自己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点。他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关于“天娱传媒内部有说法,说是公司力求基业常青,争做伟大公司?”的提问时,这样说:“想把公司做好是肯定的,做大做强是每个企业的梦想,但没有什么具体的目标,至于伟大的公司,没有这么远大的想法。毕竟我们以前不是做经营的,而是做电视的。我们公司没有几年规划,在中国做规划会面临各个层面的情况,不仅包括政策影响,你不知道明天会遭遇什么,我们还是一步步往前走吧,把每一步都走踏实。”
  我得说这种朴素的低调显得太没有底气了。
  问题是王鹏怎样会在媒体上发布这种在我看来“有损形象”的言论?
  也许王鹏有他的无奈之处?“政策影响”、“不知道明天会遭遇什么”,这样的关键词绝对不能被解读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倒像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另外一种表述。
  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什么。处在王鹏这样的位置,要做一点事,其实是挺难的。除了他自己说的“做电视的”被派来“做经营”,他一定还有其他的说不出来的苦衷。
  “被市场拖累了”。事隔三年,王伟这样解释他的前顶头上司为什么会对他的建议充耳不闻,“王鹏其实是个很好的人,豪爽,讲江湖义气,人也特别聪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的主要精力就是面对媒体。其实他也很着急,还是想把事情做好,至少是不能出什么乱子。在中国,做传媒、做电视,其实也是挺不容易的。但王鹏有个特点,碰到什么事,很要面子,总是想由自己一个人死撑死扛,这是他的优点,也正是他的缺点。”
  这里,我们本来将不得不谈到王鹏的一些助手,他们是旧天娱传媒的高管和中坚力量。但是,这样做将明显违背我们制定的“不伤及无辜”的原则,何况,随着天娱传媒新的董事长、总经理到位,原来的高管已所剩无几,所以,我苦思良久,决定采取另外一种讨巧的方式,讨论一下旧天娱传媒发展到2005年,要想把公司做好、做大、做强,那些高管和中坚力量,到底应该具有怎样的基本素质?
  旧天娱传媒应该有一个这样的智囊团,懂电视而没有电视人的思维定势,它由各方面的专家构成,但主要是战略营销专家和经营管理专家,为公司设计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并宣传推广之,使其更具知名度和美誉度。制定公司发展方向和公司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每个部门有岗位责任制、每个项目有操作流程,从制度上保障公司高效、务实运行,对重大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旧天娱传媒应该有一个这样的财务总监,他懂财务规划和企业经营管理,最好能有在国际大公司历练过的经历,不仅要懂得传媒规律而且还要精通资本运营,既能有效地控制财务成本,又能制定与公司中长期发展规划配套的财务规划和科学合理的财务制度,并能保证实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