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与傅斯年

第28章


【25】想来陈寅恪于孤独凄苦之中,除了梦到"大同世界",更多的应是梦到了虐杀、鼻子里灌辣椒水,或者电刑外加享受乘坐"喷气式飞机"的待遇吧。只是属于他的好日子迟迟没有来到,至少他在死前未能看到那一天的到来。假如鲁迅地下有知,面对这位少年同窗的不幸遭遇,当情何以堪?
    晚年失明膑足的陈寅恪在写《柳如是别传》时,曾提及少年时在南昌住居期间,一日偶随父亲三立夜逛书肆,购得尚有钱牧斋(谦益)序文之《吴梅村集》,寅恪读之竟至入迷,经年不忘。后来陈氏对文学兴趣大增,并致力于钱谦益与柳如是关系的研究,与少年偶遇的一幕有很大关系。进入生命的晚年,在肉体与精神陷入无限痛楚之中时,明末清初宁死不屈的一代奇女子柳如是便成为他生命中幻象和唯一的光亮。陈寅恪以惊人的毅力口述完成了洋洋80余万言的《柳如是别传》。这一"鸿篇巨制"的萌生问世,发轫于少年,志成于人生暮年,是陈寅恪所构建的托其心志,明其理想的又一心灵丰碑。此一巨大成就,正如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池田温所言:"若非有无比坚毅之心力,焉能完成此大业?人类文化史数千载,失明史家之能撰大著,其类殆罕;陈先生之业绩,称为20世纪中国史学界这一大奇迹无不可也!"【26】
    事实上,《柳如是别传》的写作,只是陈氏晚年精神的寄托,并未能代替和了却作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心意和志愿,与陈氏"两代姻亲、三代世交、七年同学"的俞大维曾云:陈寅恪平生的志愿是写成一部《中国通史》,及《中国历史的教训》,在史中求史识。"因他晚年环境的遭遇,与双目失明,他的大作未能完成,此不但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27】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陈寅恪为沉湖而死的王国维撰写的纪念碑文,也是自己一生为人为学的生动写照。只是当年王国维沉湖而去时,陈寅恪尚能或明或暗地以诗文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而到了陈氏本人凄苦地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华夏大地已没有人再顾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警世名言。更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在孤苦中死去的他撰写挽联和碑文了。尽管在海外孤独行步的赵元任得此噩耗,用英文撰写了悼念性文章,但作为当年清华"四大导师"中唯一的一位健在者,面对20世纪中国大陆赤县神州最为疯狂的年代和残酷的政治环境,于惨死的老友陈寅恪夫妇,赵氏不敢、也不能对那些迫害者给予道义和法律上的谴责,除了望洋兴叹,也只能是"而已"而已。
    注释:
    【1】《记昆明北大文科研究所》,周法高,载《我与北大》,王世儒、闻笛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存档。
    【3、7、8、9、10、11、15、16】《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键东著,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出版。
    【4】据竺可桢日记载,1954年1月28日,科学院在政务院做报告时,周恩来作结论:"要团结一切爱国分子,如陈寅恪,要考虑科学家待遇。"可见外界传毛泽东、周恩来等关注陈寅恪是有所依据的。参见《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第119页。
    【5】按美籍华人学者、"国民党的同道人"(李敖语)余英时的说法,身处岭南的陈寅恪和夫人唐筼曾为去留问题发生强烈争执,唐筼执意要走,因此只身去了香港,住在"一家无招牌的私家旅馆",后来陈序经做工作后派人迎还。陈寅恪事后深深佩服夫人的远见,后悔自己没有及早谋身远去,《柳如是别传》就是陈氏的忏悔之作云云。但据美籍华人学者汪荣祖考证,陈和夫人并无去留争执,因而余氏的结论只能属于胡言乱语一类。
【由www.sjwx.info整理,版权归作者或出版社所有,本站仅提供预览,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