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花异草故事

第22章


因为观星即女史星,所以水仙又叫"女史花"。
  此外,关于"水仙"这一本名来历也有一番讲究。《百花藏谱》:"因花性好水,故名水仙。"《本草纲目》记载:"水仙宜卑湿处,不可缺水,故名水仙。"王世懋在《花疏》中说:"水仙宜置瓶中,其物得水则不枯,故曰水仙,称其名矣。"《水仙花志》:"此花得水则新鲜,失水则枯萎。"可见它和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进而推论:大概是"此花初名水鲜,谐音为水仙"。
  综上记叙,水仙在我国已有了雅蒜、天葱、金盏银台,玉玲珑、雅客、凌波仙子、雪中花、丽兰、姚女花、女史花及水鲜等十来个名字。
  水仙属的植物约有30种,有许多变种、变交种,其品种则达1万多个,大多水仙原产欧洲,尤其是中欧、南欧及地中海沿岸。仅一个变种,即中国水仙分布在中国沿海及日本。
  我国水仙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台湾等东南沿海的温暖湿润地区,内地则有江苏、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栽培较多。对于《南阳诗注》中水仙"本生武当山谷"的说法,有人据宋代诗人刘邦直的一首咏水仙花诗为证:"得水能仙天与奇,寒香寂寞动冰肌;仙风道骨今谁有?淡扫蛾眉篸一枝。"据此诗者解释说:"淡扫蛾眉篸一枝"的"篸"字,即指武当山。因武当山中央有一峰,名参岭,又名篸上。但"篸"与"簪"同义,如韩愈诗云:"山如碧玉篸"二诗中的"篸"字都是"簪"的意思,否则就费解了。可见这种说法比较牵强。
  水仙花的故乡究竟在哪里?"生武当"一说仍有道理。武当山在今天的湖北省,是巴山的北脉,古代《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隶属楚国。古人在咏水仙的诗词中,常常把水仙和湘、楚、荆州联系在一起。如刘邦直诗:"钱塘昔闻水仙庙,荆州今见水仙花。"有人因此推测,我国最初发现水仙花,必在《禹贡》荆州之域。
  在古代咏水仙的诗中,也常提到洛水和洛神,"偶向残冬遇洛神,孤情只道立先春","江妃方欲凌波去,汉女初从解珮归","风流谁是陈思客,想像当年洛水人"。这些诗中提及的"洛神"、"江妃"、"洛水人",都是指洛水之神宓妃。宓妃相传是伏羲氏之女,溺于洛水,遂为洛水之神。诗中提到洛神,并不是说水仙出自洛水,而是把水仙花喻为神话中的水中仙子宓妃。这比喻缘于宋。宋人杨仲囦得到水仙花一二百本,养在古铜洗中,长得非常茂盛,喜爱之极,便模仿曹植的《洛神赋》,写了一篇《水仙花赋》。这对后人题咏水仙运用洛神的典故有很大影响。
  水仙花在我国的栽培也已历史悠久。据《花史》记载,唐玄宗赐虢国夫人红水仙12盘,盘为金玉七宝所造。这是我国关于水仙花的最早文字记载。又据《长物志》云:"水仙六朝人呼为"雅蒜"。"可见六朝前已有水仙栽培了。水仙的栽培在宋代盛极一时,喜爱水仙者与日俱增,许多名流墨客,如黄庭坚、辛弃疾、杨万里、刘邦直、朱熹等人,都作有咏水仙的诗词。赵子固(赵子昂之兄)以水墨双钩人画,水仙花名噪一时。水仙花在我国栽培,自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水仙近代的主要产地在漳州和崇明。特别是漳州水仙一向享有盛誉,遐迩闻名,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远在清朝康熙年间就远涉重洋,大批出口了。
  至于福建漳州水仙的来源,据当地蔡坂乡张氏家谱记载,其中也有一段故事。明景泰年间,张氏祖宗张光惠在京都为学官。有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县,靠岸留宿。偶见近岸水上有支叶色青苍、花卉黄白相间、清香扑鼻的野花,便拾回栽于蔡坂。
  又据张氏家谱记:清康熙时,蔡坂商人张协仁,认为水仙花色美味香,有观赏价值,就顺便带千余个到甫粤(今广州)做礼品,及至广州时被抢购光,自此广州遂为国内销售漳州产水仙花的最大市场。此后,到了清朝末叶,蔡坂乡已成为栽培水仙花的基地,栽培面积已有800亩。从现在情况看,漳州水仙又主要出产在园山脚下,那里的山泉、土壤、气候都特别适宜水仙生长。所以漳州水仙鳞茎大、多箭多花,清香浓烈,这是其他地区的水仙所不及的。
  直至今日,每年春节都在漳州的南山寺举行"水仙花会"。花会上展出各种优美的水仙图案造型,名目繁多,吸引了不少观众、游客。漳州水仙现在已远销日本、西欧、美国、东南亚和港澳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名扬四海的"友谊之花"了。
  水仙花是珍贵的花卉之一,它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具有经济与药用价值。
  水仙鳞茎内含有生物碱,可入药,主治腮腺炎、痈疖疔毒初起,红肿热痛,还有一定抗癌作用,但有毒性,应慎用。
  水仙花的鲜花含芳香油,提炼后可调制高级香精,用于香水、香皂及其他化妆品中。
  此外,福建漳州水仙作为传统的出口商品,每年可为国家换取可观的外汇和建设物资。据统计,每一万粒水仙花球,可换进10吨化肥或3~4吨钢材。早年间漳州地区曾有一首民谣:"园山十八面,面面出公侯,一面不封侯,出了水仙头。"头即王的代名词,说明即使在封建社会,出了个水仙王也不亚于出了个公侯,可见水仙的经济价值之高。
  作为室内观赏的水仙,一般用水栽法。水仙性喜阳光,宜放于朝阳通风的地方,但温度不宜过高,最好每天换一次清水,这样茎叶长得粗壮,叶短花高,花期耐久。
  水仙又有"企头"与"蟹爪"的不同。所谓"企头",就是将水仙置于水中,随其自然生长。所谓"蟹爪",就是经人工雕镂处理,叶片不再笔直生长,而是像蟹爪那样横生舒展,卷曲优美,旖旎多姿。水仙经雕刻,可模拟各种图案,制作盆景,如孔雀迎春、丹凤朝阳;若蝶飞,若龙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清韵、幽雅、芳香的水仙花,又将在岁末寒冬百花凋零之时,潇洒飘逸地为人们送去缕缕清香。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 作者:刘桂莉、余绮 
 
第二十五章 疗愁忘忧话萱草
  萱草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花卉。它属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叶从基部生出,花生顶端,夏天的六、七月开花。黄花六七朵,花瓣略向外卷下垂,加有娇嫩纷披的绿叶陪衬,更有花中心的花蕊高高挺立其中,清秀俊美,十分可爱。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曾这样描写:"草号宜男,既烨且贞。其贞伊何?惟乾之嘉。其烨伊何?绿叶丹华。光彩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耽乐,好合琴瑟。"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也有诗云:"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皆生动地描绘了萱草的形态特征。萱草还有一特性,花期持续数十日,但每花仅开一日,所以有的国家称之为"日花百合"。
  我国的花草,大多数都有别名。但像萱草的名字之多,而且多数名字都有来由的,就不多见了。
  萱草在《诗经》里称为谖草,《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救荒本草》中叫它"川草花"。《古今注》中称之为"丹棘"。《松树植物名汇》中叫"绿葱茶"。而《吴谱》中居然叫它"妓女"。有人见鹿喜欢吃萱草,就叫它"鹿葱"。人们还传说、妇女怀孕时在胸前插上一枝萱草就会生男孩,所以又叫它"宜男"。晋代嵇康在《养生论》中写道:"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蠲通"捐",是抛弃,舍弃之意)人们因此又认为萱草能忘忧消愁,《说文》中叫它"忘忧草",《本草纲目》中叫它"疗愁"。
  萱草能"宜男"之说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萱草果真能忘忧吗?有人持否定态度。唐孟郊诗句云:"萱草女儿花,不解壮士忧"。宋代诗人梅尧臣说:"人心与草不相同,安有树萱忧自释?!若宫忧及此能忘,乃是人心为物易。"刘敞诗中言之更持否定态度:"种萱不种兰,自谓忧可忘;绿叶何妻萋,春愁更茫茫。"所以有人告诫:"萋萋萱草,忘忧之言不实。"
  那么,为什么又传说萱草能忘忧疗愁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说明:"萱草本作谖,谖,忘也。诗云:"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谓忧思不能自遣,故欲树此花玩味,以忘忧也。吴人谓之疗愁。董子云,欲忘人之忧,别赠之丹棘,一名忘忧故也。……李九华在《延寿考》中云: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而醉,因名忘忧,此亦一说也。"原来,由于谖字可作忘字讲,文人墨客们就附会为忘忧草了。至于说吃了萱草的嫩苗会昏醉,因此忘忧一说,看来也是不确切的。据《群芳谱》记载:"春食苗,夏食花,其雅牙花的跗皆可食。但性冷下气,不可多食。"所谓"嫩叶可为蔬",在许多书籍中都有说明。特别是淡黄色花的萱草,俗称黄花菜,又叫金针菜,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干果蔬菜珍品。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B、C,蛋白质、脂肪、天门冬素和秋水仙素等;还富含钙、磷、铁、胡萝卜素等人体所需物质。在它含苞待放时将花蕾采下,蒸熟晒干保存,吃时在水中泡开即可。看来不会使人发生昏醉之事。更不是因昏然如醉,因而忘忧。此说也是不确切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