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花异草故事

第23章


  那么,萱草是不能使人疗愁解忧了?其实又不尽然。花卉本是生命之精华,是美的结晶。它能美化环境,陶冶情操、娱怡身心、丰富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爱花栽花赏花,早已成为我国人民一大爱好。南宋诗人陆游曾有"为爱名花抵死狂"的诗句,充分表现了人们酷爱花卉的心情。
  而众多的奇花异草,更是以其美丽的形态色彩、独特的气质风韵,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甚至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美好情操、民族精神、传统感情的寄寓和象征。从这个角度来说,萱草也正是具备这种审美作用的,以其俊秀美丽的外观和独特的气质风姿,使观者赏心悦目而忘忧解愁了。鉴于此,你能说清秀宜人的萱草不能令人忘忧吗?
  萱草在我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从最早的文字记载于《诗经》来看,萱草在我国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栽培史。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前面已提及的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此外,唐宋时期的诗人李白、温庭筠、孟郊、韦应物、晏元献、黄山谷等,都有描写萱草的诗篇。汉以后萱草已普遍栽培,不论是庶族百姓,还是豪门贵族人家,都有栽培萱草的爱好。南朝梁简文帝见到妓院中种植的萱草花,不免感慨成诗:"可爱宜男草,垂采映倡家;何时如此叶,结根复含花。"唐玄宗时,兴庆宫中栽种了多种萱草,有人作诗讥讽说:"清萱到处碧鬖鬖,兴庆宫前色倍含;借问皇家何种此?太平天子要宜男。"可见萱草栽培之普遍。当然,萱草主要生长于我国长江流域,在山野沟谷或林下阴湿处,常可见到它的芳影。
  萱草中的淡黄花类为金针菜,是佐餐佳肴,前面已介绍了。此外,萱草还可入药。花和嫩苗有消食、祛烦热之功效。根煎汁可洗涤疡肿、溃疡;野生萱草的鲜根用水煎服,有利尿、消炎、消肿、解热、止痛的作用。
  萱草在现代化学染料出现之前,还是一种常用的染料。另外,萱草对氟十分敏感,当空气受到氟污染时,萱草叶子的尖端就变成红褐色,所以可利用它对环境是否受到氟污染进行监测。由此看来,萱草还是一位造福人类,尽职尽责的环境保护者呢。
  在南方的园林、庭院及山野沟谷中,常常可以见到成片成丛的萱草,其绿叶萋萋,黄花灼灼、清秀宜人,能不忘忧?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 作者:刘桂莉、余绮 
第二十六章 鱼腥小草助越王 
  鱼腥草,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也是一味著名的草药。但是在浙江绍兴地区,鱼腥草还有一个"蕺菜"的名字,因为它不仅作药可以治病,还可以帮助人们充饥度过饥荒,历史上它还救过不少人哩。
  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捉去当了俘虏,幸亏他的臣子文种东奔西走,想尽办法,才使他得以释放回国。勾践此次重返会稽,看到国破家亡下。,自己也受尽百般凌辱,痛定思痛,他决心重整家园,定要报此深仇大恨。
  于是勾践卧薪尝胆,带领全国上下共同发愤图强,一定要使越国变得国富民强起来,这样才有强盛的国力去对付吴国。可是,天不遂人愿翻刻本,参校《正谊堂丛书》中的《张横渠集》等,出版校,越王勾践重回国的第一年,就碰上了个大荒年,刚刚旱完了又是涝灾,弄得全国颗粒无收,老百姓连一点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勾践见此情形,决心与全国百姓同甘共苦,共度难关,于是他自己带头爬山越岭,到郊野山地到处去尝草根煮野菜。如发现什么野菜什么草根是可以吃的要性》等。,他就叫百姓们去挖来吃。这样一来,勾践自己不免就尝遍了辛酸苦涩各种难吃的滋味。有一次,勾践在王驾山上尝草根,竟然三次中毒,最后一次连脸都肿起来了。左右的人都心疼得忍不住了,劝他:"大王,您要保重身体啊,整个越国复兴的重担,都压在大王肩上哩。再说,吃草根、尝野菜的事,本可以叫旁人去做的。"
  勾践听了摇摇头,说:"我是个无才无能的国君,把国家弄到如此破碎不堪的地步,百姓们已经受尽了辛苦,如今又碰上大灾荒我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领头尝遍百草,这饥荒是度不过的。度不过饥荒,用不着吴国来攻打,越国自己就会灭亡。复兴越国的这副重担,我一人是担不起的啊。"又说:"纵然有了我这个国君,没有了百姓,那还成个什么样的国家呢?国家也就名存实亡了。"
  王驾山上正在挖野菜的百姓们听了,都很感动,大家泪落如雨,振臂齐呼万岁。
  第二天,勾践又亲自爬上王驾山去挖野菜,尝草根。突然发现一夜大雨之后,王驾山上漫山遍野都长出了一种绿茵茵的小草,小草上长着许多小花朵朵。勾践拔起一棵来尝一尝,虽有些鱼腥味,但却不涩不苦;煮一煮,还挺好吃的。于是就领着百姓们都来割这种野草(因为割起来比较快),回去煮着吃。这种草很奇怪,割了又长,长了又割,割了又长。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它度过了那可怕的大饥荒。
  就这样,越国在国君与百姓齐心协力地努力之下,终于富强起来了,并且在后来终于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由于鱼腥草在越国复兴的关键时候出了大力,所以越地人们一直不忘它的功劳,总是一辈一辈地往下传说它的故事。
  为什么叫它"鱼腥草"呢,据说当年越王勾践初次尝试的时候,发现它有些鱼腥味,就给它起了个"鱼腥草"的名字。又因为它曾帮助人们度过饥荒,大家又简单地称呼它"饥草"。后人叫白了口,就称呼为"蕺菜"、"蕺草"了。王驾山打从那时候起,也就称为"蕺山"了。
  直到现在,蕺山上还到处长满了蕺菜。凡是到绍兴来的人,都要爬上蕺山,拔一棵蕺菜来看一看,尝一尝。绍兴人也喜欢采来晒干,磨成粉,夹在米粉里做团子吃哩。
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
□ 作者:刘桂莉、余绮 
 
第二十七章 汉武帝巧遇石菖蒲 
  石菖蒲是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绿草本。原产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特别适宜生长于山涧浅水石上,以及溪流旁的岩石缝中,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及适应性强。当然,这与它的特殊的植株形态也有关。石菖蒲的根状茎于地下匍匐横走,细长而弯曲,分枝、密生环节,其上还生须根(名叫虎须)。它的叶从基部生出,似剑状,细条形,常绿而光亮。肉穗状花序圆柱形,花很小,四、五月时开黄绿色的花。对这些特性,明代王象晋写的《群芳谱》中记载:"乃若石菖蒲之为物不假日色,不资寸上,不计春秋,愈久则愈密、愈瘠则愈细,可以适情,可以养性,书斋左右一有此君,便觉清趣潇洒。"不但写出了石菖蒲顽强生命力的特性,也道出了石菖蒲自古就为人们喜爱,并常作案头清玩、摆设的情况。
  石菖蒲的确自古就为人们喜爱,其栽培历史十分久远。在公元前6世纪之前的《诗经》中,就有"彼泽之坡,有蒲与荷"的记载,在《礼记·月令篇》中亦有"冬至后辩证唯物主义,菖始生。菖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的记载。历代文人也多有吟咏石菖蒲的诗作。如诗人杜甫的"风断青蒲节,碧节吐寒蒲",姚思岩的"根盘龙骨瘦,叶耸虎须长",陆游的"根盘叶茂看愈好"等诗句,都描绘了石菖蒲盘根错节,叶纤细多节、青绿可爱之态,置案头清供,当然潇洒有情趣。此外有诗人戚龙渊作诗云:"一拳石上起根苗,堪与仙家伴寂寥,自恨立身无寸土,受人滴水也难消。"更是写出了石菖蒲盘根结节屹立于山岩石缝之中的风骨气节。
  陆游又有诗曰:"古涧坐菖蒲,根瘦节蹙密;仙人教我服,刀匕蠲百疾。阳狂华阴市,颜朱发如漆;岁久功当成,寿与天地华。"说的是石菖蒲的根茎入药作。写于1864-1869年间。1869年发表。本书探讨了辩证唯,服之可红颜黑发,延年益寿。至于说是"仙人教服",这其中还有一段传说。
  古籍《神仙传》中记载:有一次汉武帝(刘彻)上嵩山,至山顶,忽然看见眼前一人,身高二丈,耳长垂肩房辑佚书》另辑有《周易京氏章句》卷,《汉学堂丛书》、《汉,仙风鹤须,气度不凡。汉武帝急忙屈万驾之尊,上前施礼并问道:"仙者是何方人士,怎么会来到这里?"
  只听此老者回答说:"我是九嶷山中人也。听说中岳山(五岳之中,嵩山为中岳)山顶的石头上,生有一种草叫石菖蒲。此草一寸九节,吃了它可以长生不老。所以特地到这儿来采集它。"说完之后,突然不见了。
  汉武帝刚听完老者的话就突然不见了人,心中顿时大悟,他对左右侍臣说:"这个老者并不是自己想采食菖蒲,而是特意来告诉朕的。"
  《神仙传》中的这段记载虽然纯属传说,但服食石菖蒲确实可以耳聪目明、益智宽胸,去湿解毒。
  《本草》中记载:"石菖蒲一寸九节者良。"宋人王敬美云:"菖蒲以九节为宝,以虎须为美,江西种为贵。"《群芳谱》记载养菖蒲的口诀是:春迟出,夏不惜,秋水深,冬藏密。又云:"添水不换水:添水使其润泽,换水伤其元气。见天不见日:见天挹雨露,见日恐粗黄。宜剪不宜分:频剪则短细,频分则粗稀。浸根不浸叶:浸根则滋生,浸叶则溃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