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怎么培育精英的

第9章


未来的工业领袖应该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学到对他们未来成功必须的知识。”
  卡耐基并非宣扬“读书无用”。相反,他认为大学教育至关重要,并大力捐助教育事业。他抨击的是当时脱离现实的大学。美国的大学,在这样的挑战下闻风而动,迅速改革,逐渐赢得了企业界的信赖。
  “二战”后,MBA课程纷纷上马。企业对大学不仅信赖而且依赖。但是,大学的逻辑毕竟不同于企业。一旦大学赢得了社会的尊重、站住脚跟,就开始照自己的规矩走。比如,在商学院教书的教授们,并不一定有经营的经验。他们提升、成名,靠的是自己的著作,不是靠管理业绩。他们和自己大学中其他系的教授更为接近,很难与外面那些企业总裁互称同事。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学术兴趣压倒了对应用技能的关注,使MBA的教育过于理论化。一些批评者说,许多商学院衡量自己不是看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和对企业管理的真正贡献,而是看论文发表的数目。
  但是,许多人同时指出,理论性、研究性的MBA教育,已经彻底转化了美国的企业管理。没有这样的教育,如今的华尔街就不可能照常运行。事实上,美国现在的商学院系统,是在1959年福特和卡耐基基金会的两个划时代的报告的刺激下诞生的。那两个报告,对于当时训练企业管理阶层的所谓“贸易学校”系统的质量提出严重的质疑。那些学校的教育,很少以研究作为基础,没有理论,完全靠经验,这些学校等于是让大家集中当学徒,小的向老的讨教,陈陈相因,适应不了瞬息万变的管理时代的要求。
  如今科技和产业更新日新月异。回到“贸易学校”的经验教育时代,放弃理论研究,无疑将使MBA的训练更缺乏前瞻性。事实上,许多雇主反映:现在的MBA学生有良好的分析能力,这反映了MBA教育的优势。但问题是,仅仅有这样的经营分析能力,已经无法应付现代企业的运行。MBA需要自我革新。
  现在的MBA所缺乏的技能,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领导一个团队的沟通、人际交往和励志技巧;第二,对具体的专业科技的掌握。
  这两项技能,过去对于一个MBA来说无关紧要,现在则成为成功之必须。这里的缘由,在于美国社会已经从“管理时代”转化为“创造时代”。
  所谓“管理时代”,建筑于企业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运营上。上万甚至几万的员工,众多的部门、瞬息万变的市场、产品不停的更新换代,再加上企业之间的兼并、海外的竞争、资金的流动等等,对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那时并不是说不“创造”,但就大多数员工而言,工作是按部就班的。职工一辈子常常为一个企业效力。管理、设计(包括技术开发)和生产部门是分开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界线一清二楚。
  但1990年代以来,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进入了“创造时代”。这个时代的一大特性,就是所谓“创造阶层”(Creativeclass)的产生。据地域经济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Florida)的研究,这个阶层人数高达3800万人,占美国劳动人口的30%以上。社会学家保罗・雷(PaulRay)和心理学家安德森(SherryRuthAnderson)的研究则称,自1960年以来,已经有26%的美国成年人,即5000万人口,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成为“文化原创者”(Culturalcreative)。虽然这两项研究标准不同,界定的对象却大体是同一群人。这些人的一大特点,是其对企业的独立性。他们受了高水平的教育,充满了创造力,自信自己能够创造自己的职业,而不是在别人创造的职业中就职。大到GOOGLE的创建者,小到一般的教师、医生、律师、设计师、工程师,都属于这个阶层。他们不会被一个企业终身雇用,流动性非常大,到处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地区安家,在能够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单位就职。他们还特别强调工作中的“卷入”和“亲验”,即自己提出创意,自己操作实施,使这个创意最终实现为具体的产品,对生活产生影响。他们要自始至终地亲身卷入一个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
//
---------------
管理泡沫:MBA的社会史(3)
---------------
  这样的人,很难用管理者或被管理者来界定。他们肯定不甘于被人管理,而要做一个创造世界的人。这样的人一旦充斥于现代企业,就对管理阶层提出了挑战,因为他们不是传统的劳动大军,不会等着被你管理。你不能制定一个规矩,就指望他们会跟着走。这些人掌握的技能,足以使他们有独立创业的能力,不断面临着许多新选择。他们和企业的合作,很可能是建立在短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之上。因此,和他们每个人打交道,都是一种个人外交,需要高超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在这种高度个性化的企业环境中,不仅仅是经营管理知识,文化趣味、价值取向、道德品性、对人性的洞察等等,都成了企业领袖之必须。传统的MBA一时难以适应。
  另一方面,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专业知识变得格外重要。一般的MBA,没有相应的专业训练,就变成了看似无所不能、实际上什么也不懂的万能膏药。比如经营一个高科技产业,有生意眼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就比MBA更为胜任。你很难说创建GOOGLE的人不懂管理。但一个MBA创造不出GOOGLE。另外,如现在越来越庞大的医疗产业,需要大量管理人才。但是,教一个医生学会管理,比教一个MBA精通医术要容易得多。所以大家也就不雇MBA了。
  
  更糟的是,MBA成为自己所创造的“管理时代”的受害者。在这种“管理时代”生存,不论干什么,都得有些管理才能。不久前一个外科医生在《纽约客》上报怨,自己这个行当在经济上的成败,往往不是取决自己的手术做得多么漂亮,而是取决于经营。比如,一周做那么多手术,你必须事先知道病人有没有医疗保险、有什么样的医疗保险。如果手术费用的单子有30%被保险公司拒付,你就赔了。如果这个百分比降到15%以下,你就开始赚钱。所以,一个医生就是自己诊所的半个CEO,半个律师(知道如何防止和对付医疗诉讼)。有这些经验,再学本专业的管理技巧,比MBA的优势就更大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传统的MBA的雇主,开始从法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甚至传统的文理学院的博士课程中录用人才。与此同时,MBA的课程也开始改进,大力发展与其他专科合作的联合课程。比如,笔者一位朋友,辛辛苦苦上完医学院,当了几年住院医生,再熬几年,就成了正式医生。但是,他却突然决定重新当学生,就读耶鲁的商学院的管理和医学联合学位。这样的训练,就是为在大医院当院长铺路,要医商兼通。
  如今MBA还硬的,全美只有哈佛、斯坦福、芝加哥、宾夕法尼亚、哥伦比亚、达特茅斯、耶鲁等前10到20名顶尖的商学院。跨国公司招募的MBA,在世界范围内主要也不过集中在30个一流商学院之中。根据《金融时报》的调查,美国前10所商学院2001年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后挣的平均年薪接近15万美元。在1999到2004年期间,经济虽然不景气,但这些商学院的MBA平均年薪还是上涨了138%。他们仍然是天之骄子。
  但是,全美排名第50到100的商学院的MBA,就不那么运气。他们毕业三年后的平均年薪低于9万美元。这虽然是不错的收入,但看看读MBA的投资、毕业后留下的债务,就不能简单地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了。最糟的是四流的商学院。那里的MBA,毕业找到个管理的饭碗就算不错了,因为如今蒸蒸日上的网上大学提供的MBA毕业证书,都可以和这些四流的MBA竞争。一份2002年发表的研究甚至认为,没有证据表明MBA教育和事业成功有直接关系。
  不过,MBA并非全面看跌。除了那些名校的MBA外,亚洲市场对MBA需要甚大。大量美国的MBA谋求到亚洲就职。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在2005年2月由美国7所名校举办的一次招聘会中,7个亚洲的职位吸引了337位申请者,竞争十分激烈。哈佛商学院的“亚洲商业俱乐部”拥有160名成员,是该学院规模最大的俱乐部。宾夕法尼亚的Wharton商学院,2004年有6.3%的毕业生到亚洲供职,2005年则预计提高到7.5%。只可惜,美国学生语言训练不足,到亚洲求职,常常在第一道关上就被语言卡住。这是目前的MBA课程没有解决的问题。另外,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海外MBA吃香,希望到欧洲修MBA的美国学生越来越多。以伦敦商学院(LondonBusinessSchool)为例,那里的美国学生,比任何其他国家的学生都多,甚至多过了英国学生。美国的跨国公司要征服世界,就需要这些全球型的MBA。
  
  MBA如今走进了“创造时代”。这本身并不意味着MBA的出局,而是MBA的泡沫的破灭。MBA的训练,从人际沟通的“软”技巧到专业科技的“硬”知识都有些两头不靠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