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大传

第36章


可以观其真情矣"。
西晋之后,称赞和肯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者代不乏人。
南朝萧梁末期,陆法和为梁元帝征蜀,走到白帝城,对众人说:"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
唐太宗曾和名将李靖多次讨论军事,后来将讨论集成《李卫公问对》一书。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君臣对诸葛亮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是相当重视的。君臣二人所讨论的内容,包括指挥战争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的军事家约有十七人,如果按提及次数多少排列,大致情况如下:
孙武:二十一问。
诸葛亮:十三问。
姜太公:九问。
曹操:六问
司马穰苴:五问。
李:四问。
管仲:三问。
吴起:三问。
韩信:三问。
一流军事家唐太宗、李靖对诸葛亮军事理论的重视,不仅表现在所讨论的次数上,也表现在谈话的内容上。
唐太宗说:"统兵节制之法真是太深奥了。得其法正则昌,失其法则亡。你为我把历代善于统兵节制的将领及方法都图写出来,我当择其精微者,垂于后世。"
李靖说:"臣以前所献上的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运用其中一二而获得成功的也很多。只不过懂得军事的史官很少,不能把他们的业绩实录下来。陛下既已下诏,我当奉旨纂述以闻。"
宋人陈亮也说:"唐朝的李靖,是讲兵法讲得很好的人。我曾经读过《问对》一书,那里面讲诸葛亮兵法之妙,细微全面。然而对司马懿却只字不提。李靖是个懂兵法的人,他这样做固然是有其道理的。"
当然,仅仅从历代人肯定还是否定的人多少来判断诸葛亮是否是军事家是远远不够的,它只能说明一部分问题,甚至不能作为说服力很强的根据。
中国古代许多可称为军事家的人,或以军事理论和军事著作著称,如孙武;或以善于将兵,战功显赫著称,如韩信;或二者兼而有之,如孙膑。
诸葛亮不是以战功显赫著称的。
在《三国志》和其他现存的史籍中,对诸葛亮军事斗争的记载,没有曹操官渡之战那样生动的描述,没有周瑜赤壁之战那样详细的记载,没有吕蒙偷袭荆州那样曲折的情节,没有陆逊夷陵之战那样精彩的叙述,没有司马懿讨孟达、征辽东那样的有声有色。
这是因为,诸葛亮亲自统兵打仗的时间比上述诸人要短得多。
第76节:第十章军事奇才(2)
……
第二节八阵奇思
据古书记载,今重庆奉节西南七里的江滩上,有一堆堆排列得整齐有序的石头。这些石堆共六十四个,八堆一行,并列八行。每堆石头高五丈,广十围,都是用小石堆砌而成。每堆石头之间相距九尺,纵横相等。每至盛夏,江水暴涨,水与岸齐,涛声若雷,十围大树、百丈枯枝、斗大巨石,无不被洪流冲走,及水落川平,万物皆失故态,唯这六十四堆巨石却依然故我。
无独有偶。陕西汉中定军山附近、四川新都北弥牟镇附近,都有这样的棋布整齐、排列有序的石堆。
这就是诸葛亮当年操演八阵时留下的遗迹。
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阵图是军事家们不懈研究的内容,排兵布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战术手段。
阵图、战阵之法在诸葛亮前早已有之,八阵之法也不例外。
据说,春秋时孙武就有"八阵"之法。他的八阵中有"苹车之阵"。"苹车"即"屏车",是用来"对敌自蔽隐之车"。在孙子之后,大军事家孙膑著《孙膑兵法》,内有《八阵》篇。汉承秦制,每年十月讲武都试,皇帝亲至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东汉时,车骑将军窦宪曾用"八阵"之法大破匈奴北单于。至东汉末,曹操统治的北方对八阵之法仍是"士民素习"。
诸葛亮的八阵之法,与以前的八阵有很大不同。
首先是作战方法与春秋战国时有很大不同。春秋战国时以车战为主,而诸葛亮所生活的汉末三国早已变成了以步兵、骑兵作战为主了。在孙武时,屏车阵只是八阵之一,到诸葛亮时,八阵则全部由蔽隐之车进行万般变化。
其次是八阵的内容与前代有很大不同。诸葛亮的八阵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诸葛亮为人行事,一向谨慎,但是,当他完成八阵图的研究时说:"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从诸葛亮的兴奋、自信中,可见他的八阵改革对蜀国的军事进步具有多么大的意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推演,有研究的意思;作,有创新的意思。晋太傅掾李兴也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孙即孙武,吴即吴起。孙、吴用来泛指春秋战国时的兵法,可见诸葛亮的八阵图确实有春秋战国时所未具备的新内容。
再次是诸葛亮八阵的历史地位乃是前代八阵所不能比拟的。"它吸取前人八阵的优点,是八阵的集大成者,达到中国冷兵器时代集团方阵的一个高峰"。"孔明八阵制度之妙,于斯为极。后世凡言阵法者必宗之","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斯于阵也几矣"。
最后,诸葛亮八阵的历史影响是前代八阵所不能企及的。
从隋唐至明清,一千多年来,人们对诸葛亮八阵图的研究一直不断,这正表明了它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隋朝名将韩擒虎对诸葛亮的八阵图有较深的研究,史载他"深明其法"。后来,他把八阵图法传给了外甥,即唐初名将李靖。
唐将李靖在唐初多次与唐太宗一起讨论军事,后来,集成《李卫公问对》一书。书中记载了他们对诸葛亮八阵图的探讨。
唐太宗问:"朕与李论兵,多同卿说,但不究出处尔。卿所制六花阵法,出何术乎?"
李靖回答:"臣所本诸葛亮八阵法也。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隅落钩连,曲折相对。古制如此,臣为图因之。故外画之方,内环之圆,是成六花,俗所号尔。"
唐太宗又问:"内圆外方,何谓也?"
李靖说:"方生于正,圆生于奇。方所以矩其步,圆所以缀其旋。是以步数定于地,行缀应于天。步定缀齐,则变化不乱。八阵为六,武侯之旧法焉。"
从上面对话中,可知李靖六花阵与诸葛亮八阵的关系。
……
第三节木牛流马
汉末三国时期的战争,有很多战役的结果是与粮食紧密相关的。
有了粮食,人们就有了把战争支持下去的底气。
董卓迁都长安,在长安以西的郿县建筑坞壁,高与长安城相等,在里面囤积了够吃三十年的粮谷。董卓信心十足地说,事成可雄踞天下,事不成可守郿坞过一辈子。公孙瓒与袁绍争战,不利,"乃走还易京固守。为围堑十重,于堑里筑京,皆高五六丈,为楼其上;中堑为京,特高十丈,自居焉,积谷三百万斛"。有了这些工事和粮食,公孙瓒也有了底气。他说:"昔谓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视之,非我所决,不如休兵,力田蓄谷。兵法,百楼不攻。今吾楼橹千重,食尽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第77节:第十章军事奇才(3)
一旦没了粮食,人们马上就丧失了把战争支持下去的力量。
袁绍、曹操在官渡对峙,袁绍派淳于琼将兵万人以车运谷,在袁绍大营北四十里驻扎,曹操亲自率五千人前去袭击,结果大破淳于琼,尽焚其粮草。袁绍前线部队的将领张郃、高览率军降曹,袁绍兵众也因此大溃,最终导致了袁败曹胜的结局。袁术之败,在政治上固然有其愚蠢之处,但粮食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经济原因。他在江淮间,士兵无食,靠河蚌水草为生。他自己生活奢侈,"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匮乏若此,焉能不败!
粮食问题是个大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也影响着战争胜负。
诸葛亮对粮食问题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应该说,诸葛亮北伐并不是粮食不足,问题出在粮食运输上。
"守战之力,力役参倍。"意思是说,驻守和远征,所用的运输力量是不等的,通常远征所用的运输力量是驻守的三倍。
诸葛亮北伐,蜀军是远征,曹军是驻守,这就意味着本来在数量上占劣势的蜀汉军队,还要抽出比曹军运力多三倍的人力搞粮食运输。
蜀将魏延要求袭击长安时说:"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魏延自汉中袭击长安,预计用十天便可到达,要带十日军粮。平均每名战士要有一个人背粮供应。
一个人要背多少才够吃十天呢?
东汉时,朝廷准备发四万人去攻打日南,李固不同意,他说:"军行三十里为程,而去日南九千余里,三百日乃到,计人禀五升,用米六十万斛。"建安十六年(211),隐者焦先因关中乱,与家属相失,"独窜于河诸间,食草饮水,无衣履"。当地官府以为他是逃亡的士兵,要将他逮捕。多亏好友武阳出来讲情,对知县说:"此狂痴人耳。"官府才给他注籍,用今天的话说即上了户口,"给廪,日五升"。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知,汉末三国时,一个人一天需要粮食五升左右。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十日军粮,一个战士需要五斗,再加上背粮者自身的耗粮,一个负粮者要担一石粮食,才够一个战士十天的军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