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归途

第56章


宋希廉的11集团军向龙陵,芒市,畹町等重镇发起攻击。
  出征前,蒋介石在次强调:此次渡江出击之胜负,不仅关乎我国军之荣辱,更为我国抗战全局成败之所系。
  然而渡江作战,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渡江。怒江自古以来就是天险所在,两年前,日军的铁蹄被它所堵,两年来,日军面对天险,尚不能越雷池一步。远征军要快速的渡过怒江,谈何容易。
  然而在远征军没有捷径可走,想要进击日军,就必须硬着头皮渡过这道天险。
  担任渡江重任的先头部队是54军的198师,师长是叶佩高。面对着湍急的河水和对面日军的阵地,他们行动的成败,关系到后面整个集团军的成败。
  5月11日凌晨,在江雾的掩护下,198师开始强渡怒江。起初很顺利,在浓漫的江雾中。将士们乘坐在小舢板上,向对岸慢慢驶去。但快到江对岸时,还是被日军发现了,日军随即开始阻击。
  将士们在江面上与日军展开大战,但在江面上根本没有掩护,被击毙的士兵掉落在江中,把江水都染红了。但全军将士仍旧争先恐后的向对岸驶去,许多士兵跳入水中,拼命向日军阵地游去。
  经过一场血战,不知死伤了多少将士,198师592团终于成功渡江。然而这时,一个严重的问题出现了——电话线屡架屡断。
  因为怒江水流湍急,电话线一浸入水中就会被冲断。部队正在渡河之中,如果电话不通,不能指挥联络,必被日军各个击破。
  师长叶佩高对此心急不已,他命通讯连连长张兆凯亲自去架线,如在一个小时内没有架通,就军法从事。
  接到死命令后,张兆凯亲自背上电话线去架结。但是一次次的架结,确实一次次的失败。在张兆凯的回忆录里曾经写道:在那生死关头,我曾经想过,我是不是跳进江去,死了算了,让别人来完成任务。
  从这里看出,张兆凯压力很大,他觉得自己完成不了任务。但张兆凯还是没有放弃,他还是努力去完成架线任务。
  也许是老天开眼,就在一小时的死限快要来临的时候,江水突然变稳了,电话线接通了。
  198师肃清了东岸日军。在其后的几天里,滇西远征军从十几个渡口,分别过江。
  然而渡过怒江,只是战斗的开始,横在198师前面的是逢高坡陡的高黎贡山,平均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山上气候多变,白天还是温暖的天气,到了晚上就变得如严冬般寒冷,环境十分恶劣。
  很多士兵都没有准备,也来不及准备,穿着夏天的衣服就冲上去了。因山路险峻,补给很难跟上,士兵经常饿肚子。又加上雨季,每天大雨不断,士兵身上的衣服被浇透,到了晚上,气温下降到0°,全都冻的跟冰棍似得。战士们饥寒交迫,死伤无数。
  为了应对困境,美军空投下雨衣,但不一定都拿得到。有的挂在树上,有的掉进悬崖,还有的被风吹到日军阵地。捡到雨衣的战士就能活命,没有捡到的,只能是冻死的命运。
  驻守高黎贡山的日军,用两年的时间在各个要塞,修筑了碉堡工事,这些工事都是半永久性工事,及其坚固。日军依靠有力地形,决心以一当百,与远征军决一死战。
  198师在山谷间艰难的推进,阵地反复争夺,死伤惨重,部队推移缓慢。当部队攻到日军最后的阵地——北斋公房时,在也无法向前了。
  北斋公房地势险峻,卡住从高黎贡山进入腾冲的咽喉,易守难攻。日军在此修建了半永久性工事,将远征军堵截于此。
  第一天的战斗,就牺牲了594团团长谭子斌。其后的日子里,无论部队怎样冲锋,连日军阵地的边都摸不到。
  面对着眼前的天堑雄关,一向足智多谋的师长叶佩高,也一筹莫展。高黎贡山一日不破,身后的几十万大军,就一日无法向前。
  北斋公房久攻不下,师部参谋长下达了一到手令,命令592团负责攻击的一营马上攻占北斋公房,否则营长拉回师部枪毙。592团团长陶大刚赶紧拿着这份手令跑到前线,找到一营营长鲁抵中,把这份手令给他看。
  鲁抵中看了之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说:我到前边看看去。”
  不到5分钟,一个战士跑回来说:营长牺牲了。
  陶大刚赶紧跑到前边去看,只见鲁抵中营长,身上哪还有囫囵的地方,浑身上下被打得跟筛子一样。
  副营长直接跑到密林里不出来,陶大刚把他拽出来的时候,他跪下就哭了。说:我不跟你去师部!这里我也打不下来!你看敌人那个阵地,前面的深沟两个人摞起来都够不到顶,人下去就上不来,我怎么攻啊!
  对于北斋公房的战斗,陶大刚在他的回忆录里这样写道:我知道北寨公房的攻陷只是时间问题,可是一个营,只有几门六零式迫击炮,拿人命去拼,没道理啊!
  然而在八年的抗战之中,不都是这样吗?在那个武器,装备,条件都不如人家的时代,胜利就是靠人命堆出来的,就是靠这么一级压一级硬憋出来的。
  直到最后,还是师长叶佩高找到当地的老乡,打听到在山脊之间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到日军背后。这样,整个师的战局才有了突破。
  叶佩高命令一支部队绕到敌人背后,切断日军补给线,前后夹击敌人。经过十多天的鏖战,198师终于攻克北斋公房和冷水沟阵地。
  当战士们冲到日军阵地时,眼前的景象不由得让他们感到恶心。阵地上很多日军的尸体,被割去了大腿和臀部上的肉,阵地上的大便都是黑色的。这说明断粮的日本人在吃人肉,吃他们同伴的肉。
  北斋公房攻克了,20集团军的十万大军越过高黎贡山,兵指腾冲。而11集团军,早在北斋公房鏖战时,就渡过怒江,开向龙陵。
      
第七十六章 攻克密支那
更新时间2015-8-29 11:31:27  字数:3020
 就在远征军成功翻越高黎贡山时,密支那战场,也出现了转机。
  史迪威撤掉梅里尔后,重新布置了战略部署。他采用孙立人的建议,先切断孟拱、加迈之敌的后勤补给线。
  5月27日,新38师第112团渡过狂涛汹涌的南高江,占领西通;第113团向加迈急进;第114团向孟拱发展进攻。
  6月1日。新22师将索卡道之敌全部肃清,毙敌5108人,生俘樱井中队长以下日军112人。之后,新22师挥师南下,向加迈猛进。
  16日,新22师和新38师113团在加迈会师,日军第18师团团长田中新一率1500余残兵,在第53师团主力的接应下仓皇南逃。
  6月25日,新38师114团攻克孟拱,歼敌1600余人。
  加迈,孟拱一破,密支那彻底成了一座孤城。然而夺取密支那城区的战斗却进行得十分激烈而艰苦,史迪威在空降成功的胜利心情鼓舞下,下令部队两周内拿下密支那。然而,他低估了敌人。中美联军占领密支那机场后,日军急忙自滇西和八莫调派部队向密支那增援,使该地日军达到约2个联队的兵力。轻敌冒进的中美部队在密支那火车站惨遭日军伏击,伤亡巨大。
  军指挥官水上源藏少将按照第33军军长本多政材“死守密支那”的命令,依然负隅顽抗,作困兽之斗。在6月25日到7月2日的一周时间里,水上指挥守备队进行殊死的拼搏,使中美军队仅前进了数百米。史迪威一连撤掉了好几位美军参谋长,但战斗的格局仍不能打破。不得已,史迪威在次调整战略部署。
  后来郑洞国想出一招,让部队掘壕作业向前推进,并注意步、炮、空的协同,于是伤亡大减,进攻颇有见效。
  7月12日,中美军队在空中支援下发起总攻。127架飞机共投下754吨炸弹,其数量比炮兵发射的炮弹还多百分之二十,水上命令部队在轰炸期间退往后方,一俊轰炸停止,迅即返回阵地抵抗步兵的攻击,中、美军队虽有推进,但未取得决定性的战果。
  7月13日,中美联军向密支那在次发起总攻,一连几个月的炮火已经让日军精疲力尽,被摧残无数遍的阵地终于破碎了。
  “冲啊!兄弟们!打下密支那,我们就能回家了!”王为本大喊一声,冲了出去。不过他忘记了,他现在是个小卒,已经不是连长了,只不过,当惯了领导,喊口号的毛病难以更改。本来王为本成为突击队员,是史迪威借用的,哪成想,一场突袭战,成了一场鏖战,所以才一直没有归还。
  史迪威用望远镜看着中国士兵,越过日军防线,冲向密支那,嘴角不由得扬起一丝微笑:终于攻破了。
  然而此时,前锋部队却拖着许多伤员又撤了回来。原来,日军在前方修建了数个隐蔽的地堡,只要不开火,很不容易察觉。驻印军在接近地堡约20~30米处,日军才突然开枪,致使前锋部队伤亡惨重。
  地堡左右相隔,火力交错,射击面覆盖整个战场。王为本和战友们一连几次冲锋都被打了回来,眼看着进攻又被堵塞,即将到来的胜利又变成了幻影,史迪威心里不由得着急。
  王为本躲在战壕里,躲避日军的子弹,这时他看到旁边散落的日军尸体,一个小计策出现在脑海里。
  他赶紧回去向营长说出自己的计划,营长一脸紧绷,问道:“你又把我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