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传

第5章


此后,他还一再颁布谕旨,不断扩大这一政策的适用范围,增加免于升科的垦荒亩数。 在此同时, 对于内地各省乾隆传                       ?28·人民自发地移垦边远省份的活动,他也采取了相当灵活的政策。如东北原是清朝先世发祥之地,乾隆以前,历来严禁内地民人出关垦种。但至乾隆时期,禁令明显放宽,不但容其居留,而且准其入籍,以致不长时间,即由出关民人垦出大片肥田沃土。再如对山西、陕西、直隶民人租种蒙古牧地,他也以“边民获粮,蒙古得租,彼此相便,事属可行”而批准执行。这样,古北口外,内地民人前往耕种者,“不下数十万户”。对于广东、湖广和江西各省无地民人移垦四川,他的态度也很积极。在他的过问下,南方各省先后有大批贫民获准携眷入川,远至当时人烟稀少的川西、川南等地,开辟荒山野岭,兴修水利工程,种植粮食、茶叶、棉花等。除此之外,他还主抓了京旗移垦和西域屯田,其中京旗移垦始于乾隆七年。根据他的指示,先后有数千户在京旗人东行出关,在哈尔滨以南拉林、阿勒楚喀两地垦荒种地。不长时间,该地“满洲日多,居民日密,商贩牲畜不期而集 ”,一片繁荣景象。西域屯田虽然始于康熙时期,但因当时中央政权和准噶尔地方政权兵戈不休,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准噶尔、回疆两次叛乱平定之后,乾隆皇帝专拨内帑300万两,采购牛、具、种子,大规模的屯田活动才正式开始。以屯田范围而言,原先不过巴里坤、科布多、哈密数地,此时,除原来地区继续增垦外,西至伊犁,乾隆传                       ?29·北至塔尔巴哈台、雅尔,南至哈喇沙尔、辟展、托克三、乌什等地也先后规划屯田。以屯田形式而言,除原来的军屯之外,回屯、民屯、商屯、遣屯( 即犯人屯田 )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屯田形式也相继兴办。根据他的指示,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不少民人在当地官员组织下携眷出嘉峪关外,前往指定地点屯种;不少商人也纷纷携资前往,认垦田地。以种植农作物而言,原只有青稞一种,此时则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及蔬菜无不大量种植。至乾隆三十年,各种形式的屯田总数已在40万亩以上,而且以后还在不断增加。由于乾隆皇帝重视和屯田措施有力,屯种田地连年丰收,当地军民自给有余。乾隆二十九年以后,甘肃连年遭灾,这时,根据政府安排,还由乌鲁木齐等地调拨粮食赈济内地饥民。总之,在他的劝垦田地政策的鼓励下,乾隆前期,全国垦田数字直线上升,很大程度上缓和了因人口迅速增长而造成的耕地相对不足的矛盾,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发展农业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于各地水利工程的兴修,乾隆皇帝也相当重视。继位后不久,他即亲自抓了江南水利、浙江海塘工程和直隶水道疏浚等重要水利工程的查勘和兴修。乾隆三年,他专拨库银100万两兴修江南水利。不乾隆传                       ?30·过三年,上、下两江各条水道得到了一番普遍的疏浚和治理。除此之外,还于江南各州县修建陂塘沟渠、圩埂、土坝近百处。对于江浙两省杭、嘉、湖、苏、松、常、镇七府的沿海海塘的修建和保护,他也花了不少心血,曾先后拨银上百万两,兴建柴塘、石塘,以保护沿海土地免受潮汛破坏。与此同时,根据他的指示,以治理永定河为中心,进行了规模颇大的兴修直隶水利活动。在这一活动取得一定成就后,乾隆九年,又将治河重点移到永定河上游——山西境内的桑干河。对于全国各地的水利事业,他也不遗余力地予以提倡。在他的关心下,不少地方的官员重视水利事业,全国各地不同规模的水利工程相继兴建。如甘肃巡抚宗室德沛和署理陕西巡抚崔纪,即分别在所辖境内组织民众“开渠凿井”。 直隶平山县令郭殿正、阜平县令罗仰镳又分别于滹沱河、沙河两岸引水灌田,改造良田数十百顷。河南嵩县知县康基渊则组织人民将县内伊河两岸古渠一律疏浚深通,灌田65000公顷。阿尔泰任山东巡抚期间,注重水利,先后修渠灌田,种植水稻近500顷。调任川督后,仍以兴修水利为事。在他的组织下,名山、三台、屏山、南江等县人民在新垦荒地上挑渠灌田数千顷。乾隆三十一年,他又以都江堰“为数十州县水利所关”而组织人民挖深堰底,加固大坝。此外,一些边远地区如广东、乾隆传                       ?31·广西、云南和新疆巴里坤一带也都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其中,巴里坤水利工程还别具特色。乾隆十八年前,该地军队屯种土地,向靠引南山雪水进行灌溉,但因遍地黄沙,渠水流失严重。为此,乾隆十八年,该地屯军凿木为槽,铺设了一条长达百余里的木渠,灌溉了大片的良田。所有这些,都对农业发展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在注重兴办水利的同时,乾隆皇帝还十分注意除害。当时,全国水道为患最剧者莫过黄河。因此,他逐年拨出巨帑,对黄河进行整修,加固堤堰、疏浚河道、开挖引河等,减轻了黄河为患的严重程度。
    乾隆皇帝推行的这些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在清初以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整个社会也因此而比较长期地处于安定局面。
乾隆传                       ?32·
    三、马上朝廷
    乾隆一代有“十全武功”之说,乾隆皇帝也自称是“十全老人”。 所谓“十全 ”,指的是10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即两平准噶尔、定回部、两定大小金川、靖台湾、服缅甸、安南、两次降服廓尔喀,合计为10。乾隆帝对自己的武功很得意,亲自撰写了《十全武功记》。 乾隆五十七年(1792)十月,他命人建造碑亭,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碑上,以昭示他的武功。
    提起“十全 ”,不能不提乾隆皇帝继位之初对苗疆的用兵。
    在贵州“苗疆”地区,雍正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将许多世袭的土司改为流官。雍正末年,贵州“苗疆”又发生叛乱,清廷派刑部尚书张照往贵州平叛。他反对鄂尔泰所推行的“改土归流”的政策,密奏“改流非策 ”,甚至提出要将大片苗疆土地放弃。他不懂军事,混乱纷更,故虽大兵云集,却旷日无功,苗疆叛乱的规模越来越大。乾隆帝继位不久,听到这种不好的消息,颇为震怒,要对苗疆大举用兵。他初次调兵遣将,自不免要稍示威严。他断然下令将张照逮治下狱,另派张广泗经营苗疆。
乾隆传                       ?33·
    张广泗是治苗的老手,经过通盘筹算后,制订了“督抚熟苗,力剿生苗”的策略。乾隆帝很赞赏他的计划,命他照计划行事。张广泗号令严明,所向克捷。三路兵马步步紧逼,层层封锁,对苗寨群众大杀大烧,清军攻破苗民据点牛皮大箐,杀死1万多人。清军又回头对熟苗大肆杀戮,分首恶、次恶、协从三等惩治,先后毁掉苗寨1224寨,赦免388寨,杀死117万人,黔东的苗区淹没在清军大屠杀的血泊之中。张广泗的捷报传来,乾隆帝笑容满面,立命张广泗为贵州总督,兼管巡抚事。苗民诉讼,仍按苗俗审理,不拘律例。初次用兵即获大胜,这使得乾隆帝对用兵增强了信心。他在位期间,多次对边疆用兵,虽损失惨重,但总算都取得了胜利。他在晚年自诩“十全武功 ”,就表现了他对用兵胜利的沾沾自喜的心情。
    在乾隆帝在位的60年间,他多次对属国和边疆进行征讨,这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次。
    乾隆十二年(1747),大金川首领莎罗奔公开叛乱。乾隆帝命张广泗为四川总督,全力进剿。莎罗奔负隅顽抗,清军多次失利。乾隆帝又派大学士讷亲前往督师。讷亲趾高气扬,一到前线,就严令三天攻下刮耳崖,否则以军法从事。结果是损兵折将,讷亲自感失误,故负气推诿。过了半年,银饷花费不计其乾隆传                       ?34·数,而战功全无。乾隆帝大怒,立命将张广泗逮治来京,说他“负恩忘国 ”,按律斩首。接着传旨,命讷亲回奏。讷亲尽把责任推给张广泗。乾隆帝将讷亲的奏折掷到地下,命侍卫到讷亲家,取出讷亲祖父遏必隆的遗剑,派人送往军前,令讷亲自裁,实际上就是赐死。讷亲自知不免一死,遂用这支祖剑自刎。乾隆帝另派大学士傅恒为经略,增派军队,和岳钟琪分两路进剿。莎罗奔乞降,大小金川遂告平定。乾隆帝十分高兴,对傅恒优诏褒奖,把他比作平蛮的诸葛武侯,封他为一等忠勇公,岳钟琪封为三等威信公。在凯旋时,乾隆帝命皇长子和诸王大臣郊劳,他亲自在紫光阁行饮致礼,并在丰泽园赐宴随征将士。
    乾隆帝三十一年(1766),大小金川再次叛乱。乾隆帝命四川总督阿尔泰率军进剿,多年无功。乾隆帝下令杀了阿尔泰,另派大学士温福督师,以尚书桂林为总督再征大小金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