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传

第4章


 而且,外出巡幸期间,也不委人代办,而规定“自起銮之日为始,凡有外省奏折,俱赍付在京总理事务五大臣加封,交由内阁随本呈送,候朕批示,随本发回”。 在此同时,有鉴于奏折在处理国家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他还在雍正朝各种旧有规定的基础上,提高奏折在所有上行文书中的地位。乾隆十三年, 他正式下令,“将向用奏本之处,概用题本,以示行简之意”。 从此,奏折又成了与题本并行的两种最重要的上行文书之一。而且,由于当时许多机密政务,中央和地方官员都是先用奏乾隆传                         ?22·折报告皇帝,得到皇帝首肯后,再以题本形式正式向中央政府有关机构打报告,以便完整批准手续,因此,虽然其与题本并为上行文书的两种基本形式,但其作用却远在题本之上。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采用各种措施,加强奏折的保密程度:一是坚持满洲官员奏事用清文具折而不得使用汉文;二是严禁将奏折上皇帝的批语引入具题本章;三是不准具折人将具奏内容和乾隆皇帝之批语泄露于同僚或上司官员;四是为防奏折呈送途中发生泄密,对所有具折言事官员,概行颁发凭匣和钥匙,只有具折人和皇帝才能开启。这样,由于乾隆皇帝高度重视和制度健全,奏折制度在乾隆皇帝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举凡统治集团中几次较大的政治斗争,各级官吏各种贪污不法案件的揭发和处理,多起文字狱的制造和对人民反抗斗争的镇压等,无不通过奏折的形式而得到了极为迅速和秘密的处理。乾隆皇帝利用奏折管理国务,简直达到了出凡入圣,妙不可言的地步。
    军机处初建于雍正七年,本名军机房,原是西北用兵期间为了军事上的保密而设置的一个临时机构。由于在此期间有关西北用兵的一些机宜事务既不经内阁票拟批答,又不经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而是经由军机处直达御前,由雍正帝亲自处理,故而,这一机构的建立对于雍正皇权的加强起过一定的作用。乾隆传                       ?23·尽管如此,终雍正一代,军机处的工作范围却大致没有超出筹办西北军务之外,有些重要事务如雍正十三年的平定苗疆叛乱,雍正皇帝还于军机处之外另行任命办理苗疆事务五大臣。而且,雍正皇帝去世之后,在统治政策的调整中,乾隆皇帝还将其作为前朝的一项败政予以取消。这些情况表明,军机处建立之初,由于皇权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军机处在管理国家事务中所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尚未引起最高统治者足够的重视。
    即位之后,巩固和加强自己统治的强烈愿望推动乾隆皇帝着手重建军机处。雍正皇帝去世后,由总理事务五大臣暂时处理国家日常事务。但因这些人不是宗室,就是重臣,职位尊崇,联络广泛,长此以往,很容易自成体系而尾大不掉。再者,为了处理要务,乾隆皇帝每日仍需阅看并处理大量的奏折。对于一个刚刚二十多岁的青年皇帝来说,这一工作,无论就个人精力还是就统治经验来说都有极大的困难。阅览、处理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核实情况和督促落实并检查办理情况了。因而,他迫切需要一个既能贯彻自己意旨、又有工作效率的工作机构。这样,三年丧满之后,乾隆皇帝撤消了总理事务处,又恢复了雍正年间设立的军机处。
    由上可见,乾隆皇帝重建军机处的直接目的是加乾隆传                       ?24·强皇权。因而,在确定军机处的编制、规模、预选军机大臣、赋予军机处权力和工作范围等方面都较之雍正时期更为自觉、更为主动。首先,在人员编制上,雍正年间,军机大臣在职者始终没有超过3人,而乾隆皇帝重建军机处,一下子便任命了6位军机大臣。其次,对于军机大臣的预选,乾隆皇帝也有自己的标准:一是不准宗室担任,以防大权旁落;二是首席军机大臣必须是满人,以保证满族权贵在政权中枢的指导地位;三是不问资历,提拔亲信。如果说,军机处重建之初,乾隆皇帝尚不得不任用鄂尔泰、张廷玉等雍正时的旧臣担任军机大臣,那么,乾隆皇帝10年以后,随着其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他便先后将傅恒等亲近拉进军机处,从而将军机处完全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四是完善军机处的各项制度, 加强保密。乾隆十四年,他下令将雍正年间军机处“办理军机事务”六字印文改为“办理军机事务印信”八字印文,并规定印信本时由内奏事处之夸兰达太监收存;用印时,由值班军机章京以镌有“军机处”三字之金鍉将之请出,用毕立即交还。为了保密,不但军机处的听差皆选15岁以下不识字的孩童担任,而且在军机处值庐,此外还专派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对于通过各种方式向军机章京刺探情报的各地督抚,则严加处理。再次,是通过各种方式,削弱中央和地乾隆传                       ?25·方各机关的权力,而将之集中在军机处。因而,和雍正年间相比,乾隆时期军机处处理事务增多,权力愈加扩大。“内至六卿部寺暨九门提督、 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15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 在这中间,除了帮助皇帝撰写上谕、处理奏折、审核内阁、翰林院所拟诏旨、议大政、谳大狱、为皇帝准备政事参考资料、参与科举考试,奉派出京查办事件、陪同皇帝出巡、记录和积累有关档案等事务性工作之外,还对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武官员的使用和任免提出草案,供皇帝本人选择,从而使其超出内阁之上而成为全国政事的中枢。尽管军机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可是乾隆皇帝却始终没有为之专设衙署,从军机大臣到军机章京皆为兼衔,其工作范围虽广,但说到底,不过是“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的一个皇帝本人的秘书班子而已。因而,军机处权力的加大,仅仅是皇帝个人权力的加大。难怪清代臣民老实不客气地把军机大臣比作抬轿的轿夫。给官老爷抬轿的四名轿夫,各有四个字形容:前面一个昂首挺胸,叫作“扬眉吐气”; 第二个走在官老爷面前,叫作“不敢放屁 ”,因为一放屁官老爷首当其冲,吃罪不起;第三个在轿后,视线被轿子挡住,因乾隆传                       ?26·而叫“不辨东西”; 最后一个亦步亦趋,叫作“毫无主意”。 军机大臣的情形就跟这几名轿夫一样。军机领袖“扬眉吐气 ”,奏对时照例由他一人发言;居后的便“不敢放屁”; 新入军机的不摸底细,所以“不辨东西”; 位次在最后的,叫作“打帘子军机 ”,当然是“毫无主意”。 即使是军机领袖也只是扬眉吐气而已。鄂尔泰、张廷玉、傅恒、阿桂都曾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大学士和珅也曾极得乾隆皇帝信任,但他们却没有能力控制朝廷大权。乾隆皇帝讲 :“大学士之于宰相, 虽殊其名,而其职自在 ”,“然其职仅票拟承旨,非如古所谓秉钧执政之宰相也。况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百数十年以来,大学士岂无一二行私者,然总未至擅权骫法能移主柄也”。“本朝纪纲整,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亦社稷之福耳”。 说话的乾隆皇帝,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的确,他通过军机处的重建,不但把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剥夺殆尽,使其名存实亡;而且,也把明朝以来的内阁搞得形同虚设。在利用军机处这条绳索攫取权力、管理国务上,乾隆皇帝算得是得心应手、炉火纯青了。
    在乾隆时期的各种国家事务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人口急剧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矛盾。据估计,三藩叛乱平定之初,全国人口近7000万,乾隆传                       ?27·而至乾隆初年人口普查时,已逾11 4亿。这样,全国人民生计问题愈益突出。为了防止发生新的社会动乱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乾隆皇帝对农业生产予以高度的重视。即位之初,他就反复强调“重农务本 ”,并先后指示臣下编修、 刊布农书、试验区田法, 推广双季稻、扩大甘薯种植面积等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对于其他可资民生的经济作物如栽树、植棉、种茶、育桑、 养蚕等,也大力提倡。 对于不事生产的游惰之徒如僧道、娼妓以及有妨粮食生产的酿酒、烟草种植等,或严加限制,或明令取缔。在这诸多措施中,对农业生产起了较大作用的是劝垦田地和兴修水利。
    乾隆五年以后,针对当时“各省生齿日繁而地不加广”的严重现实问题。乾隆皇帝对劝垦田地表现了异常积极的态度。当年七月,他颁布谕旨,命令各地“开垦闲旷地土”并规定,全国各地的所有荒芜田地,“悉听该地民夷垦种 ”,免其交纳赋税。为了调动各级官吏的积极性,他下令将此作为官吏考课升黜的重要内容。按照这些规定, 无主荒地,“官为招垦,给照为业。若本地人力无余,准邻近无业之人承垦,编入土著”。 土地业主如已他徙而“承佃之人久经应差纳课, 已达30年以上者即准永为世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