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传

第12章


乾隆帝则说,臣下各保其主,理应尽忠, 虽兵败被杀,其节操足为后人楷模。 乾隆帝称赞史可法,实际上是为他的臣下树立榜样。也正是为了这个目的, 清初凡是降清的明朝旧臣, 不论对清朝有多么大的功劳,乾隆帝都把他们列为“贰臣 ”,命史馆将他们列入“贰臣传”。
    乾隆帝在游览杭州金山寺时,看到苏东坡遗留下来的一条玉带,寺中僧人视为至宝。因年岁已久,玉带多处剥蚀。乾隆帝也很崇仰苏东坡,自己喜爱写诗,即颇受苏东坡的影响。他感到这条玉带损坏了太可惜,就命人到内府琢玉补上,并亲自题诗五首,以纪此事。寺中僧人早就想修补,但一直没有合适的玉块。现得到皇帝赐玉相补,这条玉带愈发显得珍贵无比。
    乾隆六次巡行江南,是两百多年来的官私书籍,民间文学和传闻流传极广的史事,也是清朝中期的一件盛事。上面仅是略记留传下来的数件轶闻趣事。那么,乾隆南巡的目的是什么?南巡中做了什么事?如何评价乾隆南巡?这是我们下面予以介绍的内容。
    江浙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经济文化发达。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乾隆传                       ?75·朝的国都均在今南京;吴越和南宋又定都于今杭州;春秋时期的吴国定都于今苏州,它是我国现存建城最早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到了唐宋以后,国内经济重心南移,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城市成为历代手工业、 商业繁盛和文物风光驰名的大城市。 明清之际,在政治上江浙地区是南明政权、汉族地主阶级和劳动人民抗清势力活动的中心;在经济上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之发达,经济之繁荣富庶居全国之首,“东南财赋,甲于天下 ”,“天下之有吴会, 犹如富室之有仓库 。”源源不绝的大批漕粮,从江浙沿大运河北运,供给京师的需要,大量的征银,成为国库收入最重要的来源,江浙两省丰盈的钱粮成为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思想文化上,江浙历来被称为文物之邦,汉族的名士、学者辈出,图书资料丰富,明末清初又涌现出一批具有反封建专制思想的学者。同时,江浙两省的河工、海塘工程非常重要,每年耗费国库大量开支,直接关系到当地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稳定。乾隆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少见的一位才华卓越、讲究务实而且具有治政雄心的君主。他登位后事事效法康熙,集全国大权于一身,政事无论巨细均亲加过问,日夜勤于政事。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他以“皇祖”康熙为榜样,巡行江南,了解治政的得失,总结统治的经验,决定各种政策和措施,以便巩乾隆传                       ?76·固和加强清王朝的统治,促进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另外也是为了欣赏“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秀丽景色和丰盛文物。从总的来说,乾隆南巡的目的是积极的。
    第一次南巡,是从1751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开始。这次南巡作了一、两年的准备,同行的王公大人、侍卫官员、 兵丁仆役等共2000多人, 使用船只1000多艘。为了维系民心、取得汉族士绅对清政府的支持和拥戴,乾隆帝下令将沿途的直隶、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所经州县当年应征额赋蠲免十分之三,其中受灾歉收地区蠲免十分之五;江宁(南京)、苏州当时同为江苏省省会,杭州为浙江省省会,是皇帝巡行驻跸之地,三城和附郭诸县当年应征地丁银两全部蠲免。每到一处,乾隆均接见当地的官员、士绅,阅读地方官进呈的方舆图说和古迹名单,了解当地的治政情况、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人文风俗、古人题咏、本朝事迹,参观考察重要的工程、厂房、名胜古迹,祭祀历代的汉族的帝王、名人的祠庙和坟墓,决定当地的一些重大的政事。乾隆一行到达江苏的清口( 今清江市 )后,渡黄河,详细阅视了河工。治理黄河,是当时的一大工程。乾隆阅视了河工后,谕令河道总督高斌 :“朕经过淮安,见城北一带内外皆水,虽有土堤为之防御,而人烟凑集之区,设经异涨,其何以乾隆传                       ?77·堪?甚觉怵然。亟应改建石工,以资保障 。”在巡行南方的归途中,乾隆又视察了当年康熙多次视察过的地方,天然坝、蒋家坝,亲自筹定洪泽湖的五坝水志。天然坝位于洪泽湖的尾部,夏秋水涨,开坝泄流,居民常受其灾,冬天雨少,黄河浊流往往经坝倒灌入湖,当地居民常以开坝为患。 而河臣往往不顾民意, 将开坝作为防险的法宝。乾隆亲临高家堰视察后,谕令“天然坝断不可开,夫设堤为卫民也,设堤而民仍被其灾,设之何用?若第为掣流缓涨,自保上游抢险各工,而邻国为壑,田庐淹没,弗复顾惜,此岂国家建立石堤保护生灵本意耶?为河臣者固不当如此存心也。天然坝当立石永禁开放”。 高家堰原有三座坝,洪泽湖水赖以蓄泄,他接受了河道总督高斌的意见,决定在原有的三坝外再添筑了两座坝,五坝分别命名为仁、义、礼、智、信,当仁、义、礼三堰过水三尺五寸还不足以减轻水势时,才相继开放智、信两坝,以保证堤防和下游河床的安全。乾隆又谕令 :“高堰石堤至南滚坝以南,旧用土工石堤,有首无尾,形势不称。应自新建信坝北雁翅以北一律改建石工,南雁翅以南至蒋家闸,水势益平,则石基砖稳,如此方首尾完固,屹如金汤,永为淮扬利赖 。”乾隆非常重视植树对固堤蓄材的作用,他特别谕令高斌 :“沿堤柳株稀少,著于堤面堤坡坡宽空之处, 多为栽种, 该管官员加乾隆传                       ?78·意培植,俾之畅茂,庶堤工既资巩固,而工料亦得有备 。”乾隆继承了康熙治政务实的传统,对这样重大的工程亲自调查勘察,重视民间的意见,作出比较正确的决断,是可贵的。乾隆乘船沿运河经扬州、镇江、丹阳、常州,到达江苏省省会之一的苏州,一路上游览了各地名胜风景,又经嘉兴、石门到达杭州,在观潮楼阅兵,亲临敷文书院,遍游西湖名胜,渡钱塘江后至绍兴祭大禹陵。在苏、杭两地,乾隆鉴于“群黎士庶踊跃趋近,就瞻恐后,绅士以文字献颂者载道接踵 ”,谕令内阁对上献诗文者进行考试,选拔真才。结果江苏省考中之蒋雍植、钱大昕、吴□、褚寅亮、吴志鸿; 浙江省考中之谢墉、陈鸿宝、 王又曾,均“赐举人,授为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令其与考取候补人员一体补用”。 乾隆用这样的办法,既选拔了一批人才,又优容和团结了江浙的文人学士。乾隆回程时绕道到江宁(南京)祭明太祖陵,谕令 :“该督抚饬地方官加意保护,其附近陵地,毋许樵牧往来致滋践踏,并晓谕各陵户知之 。”这对于笼络汉族士绅,巩固清朝的统治地位也是必要的。当时江宁丝织业很发达,乾隆与皇太后又亲临织造机房察看工匠织机。接着乾隆经山东至泰山岱庙焚香,于五月初四日返还北京圆明园。
    第二次南巡,于乾隆二十二年农历正月十一日开乾隆传                       ?79·始。乾隆渡黄河后阅视了天妃闸,乘船沿运河南下到达苏州,汉族经学家顾栋高“献所著诗书两义 ”,乾隆特赐以国子监祭酒,乾隆又谕令内阁 :“三吴两浙,民多俊秀,加以百年教译,比户书声,应试之人日多,而入学者则有定数,……其将江苏、安徽、浙江三省本年岁试文童,照乾隆十六年例,府学及州县大学增取五名,中学增取四名,小学增取三名 ”,以“乐育人才”。 苏州著名诗人沈德潜“年逾八十,实为蓬瀛人瑞,今来接驾,著加恩给予礼部尚书衔”。 苏州不仅是文化中心,也是手工业商业非常繁荣的江南经济重心, 乾隆和皇太后又“临视(苏州)织造机房”。到达杭州后,乾隆又下谕令将浙江进献诗赋而考取一等的童凤三、陈文组、顾震、钱受谷,照乾隆十六年之例,“俱特赐举人, 授为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与考取候补人员一体补用”。 乾隆南巡时多次在江宁、京口(镇江)、杭州阅兵,目的是整饬军旅,振兴武备,炫耀武力。他希望清代保持以武功开国的传统,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在杭州时,他检阅了水师操练,接驾的汉族绿营兵丁有奏箫管细乐的,乾隆很不满意,加以申斥,认为“身隶行伍,当以骑射勇力为重,……若吹竹弹丝,技近优伶,岂挽强行重之夫所宜相效”,“嗣后行伍中但许用钲鼓铜角,其箫管细乐一概行禁之”。 在途中乾隆看到外省驻防将军及绿营之提镇外乾隆传                       ?80·出都坐轿子,便传谕说 :“将军提镇有总统官兵之责,若养尊处优自图安逸,亦何以表率营伍而作其勇敢之气?况旗人幼习骑射,即绿营中亦必以其弓马优娴,始历加升用 。”命令以后将军、提镇一律骑马,不许坐轿,否则以违治例治罪,力图保持军队勇敢尚武的局面。乾隆回程时又绕道去江宁祭明太祖陵,沿运河北上后,先后阅视洪泽湖及徐家集、荆山桥、韩家闸一带河工。当时黄河流经徐州地区,河身狭窄,两岸相距甚近,夏秋涨水,容易溃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