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传

第13章


乾隆亲自到那里阅视河防,看到北面护城有石堤,东西皆土堤,便谕令对所有的石堤“应加帮以培其势 ”,无石堤之处“应按筑以重其防 ”,他下令徐州一带添筑的石堤用石十七层,极为坚固,蔚为壮观。苏北常年受水患,灾民甚多,在经过徐州附近的桃源、宿迁、邳州、睢宁诸州县时,乾隆看到灾民“鹑衣鹄面,相望于道 ”,决定立即给以赈济并蠲免赋税, 并实行以工代赈, 使灾民们有所工作,河防工程也得到了需要的劳动力。这些措施乾隆认为“于穷黎有益,而于工程亦易集其事”。 接着,乾隆沿陆路到曲阜祭奠孔林,四月二十六日回到圆明园。
    第三次南巡,于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十二日开始。到达清江后,乾隆坐船巡视河堤,决定确立清口水志,地方官于夏秋大水时,按志开放,以乾隆传                ?81·保卫下游地区。以往洪泽湖水涨,河臣随意开坝,使下游居民常受其患。乾隆规定高家堰的五坝水志“上坝增一尺之水,下坝开十丈之门 ”,河臣遵守了这一规定,使较长一个时期下游各州县滨河地区免受水淹之患。当时黄河中河滩渐积,如遇大水,各处闸坝宣泄不畅,下游将受其害。乾隆谕令当徐州水志的水位高到一丈一尺五寸时,方准将毛城铺以东的唐家湾引河开放宣泄,水落即行关闭。乾隆又详细阅视了上次南巡时下令修建的武家墩以北砖堤,命将济运坝至运河的五百丈土堤也一律筑为砖堤,使其整齐坚固,他还特别谕令地方官要把砖块烧得宽厚、结实一些,保障洪泽湖堤工的安全。过长江后,乾隆在焦山操阅水师,在苏州到文庙行礼。他尽量优容、团结、宠用汉族的文人学者,左都御史梅珏成过去曾和康熙一起研讨过数学,是当时闻名的老一辈数学家和三朝老臣,以年迈按原品在籍致休。这次,梅珏成来靖江铺接驾,乾隆亲自写诗 :“推恩缘念旧,皇祖内廷臣”相赠,命将梅的长子赐举人出身以示恩宠。江浙著名诗人沈德潜、钱陈群至常州接驾,乾隆亲笔题诗相赠 :“二老江浙之大老,新从九老会中回,身体康强自逢吉,芝兰气味还相陪。迎堤恭遇以为喜,出诗命和群应推,更与殷勤订清约,期颐定复登金台 ”,以示慰勉。在苏杭两地,乾隆按照上次的惯例,谕令内阁对进献诗乾隆传                       ?82·文的汉族文人学者进行考试,择优录用。因进献诗赋考取一等之士孙士毅、吴泰来、陆锡熊、郭元□,举人汪孟□,“俱着授为内阁中书, 遇缺即补”; 其他考中之文人沈初、王銮、程晋芳、赵文哲、严长明、徐步云、钱襄,“赐举人, 授为内阁中书学习行走,与考取候补人员挨次补用”。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为进献诗文者出的考试题目,并不是像八股文式的抽象玄虚与现实无关的题目,而是结合治政需要的务实的题目。例如:他这次到杭州的第二天即去海宁,住在康熙朝大学士陈元龙的别墅隅园( 后来改名为“安澜园”)中, 巡视、筹划和决定浙江省的海塘工程,便出了“海塘得失策”这一题。乾隆的意图是:通过评阅试卷,即可了解吸取汉族文人学者对如何治理海塘的积极意见,供自己采纳和参考;又可以从中发现和重用既文笔出众又具有治政卓见的优秀人才。这一办法确实是比较有远见的。浙江省获得第一等第一名的仁和县进士孙士毅,便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因地制宜的修治海塘的较切实可行的办法,因而受到乾隆的重视。乾隆在阅视海塘时亲试排桩,两百多斤的硪打下去,沙散无法稳固,“一桩甫下,始多扦格, 率复动摇,石工断难措手 ”,如移内数十丈,可是“地皆田庐聚落,将移换石工,毁折必多,欲卫民而先殃民,其病甚于医创剜肉矣”。 乾隆再三考虑了之后,认为乾隆传                       ?83·“惟有力缮柴塘,得补偏救弊之一策 ”,下令地方官,“岁修以固塘根,增坦水石篓以资拥护”。 为解决修建柴塘所需的木材问题,他还令督、抚调整柴薪价格:“现在采办柴,非河工秫苇之比,向为额定官价所限,未免拮据,应酌量议加,俾民乐运筹,而官易集事 。”乾隆又亲自阅视了尖山、塔山之间的旧有石坝,谕令说 :“ 见其横截海中,直逼大溜, 犹河工之挑水大坝,实海塘扼要关键,波涛冲击,保护非易。但就目下形势而论,或多用竹篓加镶,或改用木柜排砌固宜,随经理加意防修,如将来涨沙渐远,宜即改筑条石坝工,俾屹然成砥柱之势,庶于北岸海塘永资保障 。”乾隆对保障江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海塘工程,能亲自多次阅视,吸取孙士毅等文人官员学者意见,考虑到沿海群众当前的生计和长远的利益,决定暂筑柴塘以治标,待以后涨沙渐远时再改筑石塘,以成永久御卫之计,稳重谨慎地处理这一有关国计民生的工程兴筑问题。乾隆回程时又至江宁祭奠太祖陵,举行阅乐,视察机房;渡江北上后,阅视高家堰堤工;渡黄河后,阅视黄河新堤;进山东境内后,巡视峰山湖,去邹县孟庙烧香,去曲阜孙庙行礼,去孔林祭礼,并登上泰山至玉皇顶焚香祭天。这些祭礼活动,是乾隆提倡和利用汉族长期流行的儒学和宗教,从思想上联合和团结汉族地主阶级,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五月初四乾隆传                       ?84·日,乾隆一行回到北京圆明园。
    第四次南巡,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农历正月十六日开始。出发前,乾隆帝因“朕恭奉皇太后安舆四巡江浙,东南黎庶望幸情殷,宣布渥恩,用光盛典 ”,宣布除按原规定蠲免所过地区的当年租赋外,还“将江苏、安徽乾隆二十五年以前积年因灾未完蠲剩河驿俸工等款,并二十六、七、八三年因灾未完地丁河驿等款以及二十八年以前积年因灾未完漕项,暨因灾出借来子种口粮,民借备筑堤偃等银一百四十三万余两,又来子种口粮内米麦豆谷十一万三千余石,概予蠲免;至浙江一省额赋本较江南为少,其积欠亦属无多,著将乾隆二十六、七、八三年因灾未完地丁银两并二十七年屯饷沙地公租、二十六、七两年未完漕项等银十三万二千五百余两,又二十八年借来子本谷一万三千七百余石,加恩悉行蠲免”。 他还谕令各省地方官不得借口办差事而耽误正常政务,关于民间词讼案件不得“籍名迟滞 ”,“迁延贻误 ”,“使小民不致羁留拖累”。 这些谕旨和过去的一样,是为了表明皇帝的“圣明恩德 ”,作为维系民心的一种手段。乾隆一行由清口徐家渡过黄河,阅视了清口东坝木龙、惠济闸,渡江进入江南运河后,因船只过多,河道阻塞,两江总督尹继善下令江浙乡绅盐商只许各就本府境内接驾,只有受到乾隆宠爱的沈德潜、钱陈群、嵇乾隆传                       ?85·璜等致仕老臣可以在苏州迎驾。沈德潜、钱陈群每迎驾一次,就升官一次,这次乾隆再次见到他们,特别高兴,赐诗称两人“二仙仍此候河滨,三载相睽意更亲 ”,谕令说沈德潜、钱陈群“咸扶杖迎谒,耄耄而神明不衰,朕甚嘉焉,其各加太子太傅以宠异之,沈德潜之孙,钱陈群之子,各赐举人”。 对于年寿很高的居民,乾隆特别表示宠异,他谕令“赐一百七岁之训导三世芳御书扁额及币”。 大学士史贻直于乾隆二十八年去世,乾隆指示说 :“所有经过地方大臣祠墓在三十里以内者,例俱遣官致祭,原任大学士史贻直之墓,虽远在溧阳,念其宣力年久,亦著加恩,一体遣祭,以示优恤 。”历届南巡,乾隆都规定对沿途所经三十里以内地区的历代帝王、名人祠、墓以及著名神庙遣官读文致祭或焚香。这次南巡中,在江苏省境内遣官前往焚香的有周代的泰伯,吴国的季扎、子游,宋代的宗泽、范仲淹、韩世忠,清代已故的大学士张玉书、尚书赵申乔、总河陈鹏年、巡抚汤斌、张伯行、潘恩榘等名人的祠、墓,遣官读文致祭的有明太祖陵和江渎之神;在江宁府境内遣官前往焚香的有晋代的卞壶、宋代的曹彬、明代的李文忠祠,明代的徐达、常遇春墓,方孝孺等一百十八人合祠,清代已故的总督傅腊塔祠、于成龙祠等八处;在浙江省内遣官读文致祭的有海神庙、禹陵等处。乾隆祭奠历代和本朝的乾隆传                       ?86·汉族名人、皇帝祠墓和神庙,优容年高的汉族名士旧臣,表示了皇帝对汉族皇帝名人的崇敬和纪念。尊崇汉族的习惯和信仰,是乾隆历次南巡时联合、团结汉族地主阶级以巩固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政策。乾隆至苏州时又参谒了文庙,沿运河至浙江石门县乘马度城,泛舟至海宁,又驻跸于陈氏之隅园,阅视绕城石塘,观看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他根据亲临视察的结果,就海宁的海塘工程再次谕令内阁 :“绕城石塘五百三十余丈,实为全城保障,而塘下坦水尤所以捍卫石塘,但向来止建两层,今潮势似觉顶冲,外沙渐有汐刷,二层之外,应须预筹保护,该督等上年所奏加建三层坦水六十余丈,止就险要处而言,于全城形势尚未通盘筹画,若一例普筑三层石坦,则于护城保塘尤资裨益,著将应建之四百六十余丈均即一例添建,其二层旧坦内有桩残石缺者,亦著查明补换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